沃尔特·克朗凯特轶事三则

标签:
克朗凯特北非沃尔特江苏人民出版社竞争对手杂谈 |
分类: 电视 |
被誉为“全美最受信任的人”的知名主持人、记者沃尔特·克朗凯特在美国新闻史上是一个忠实履行新闻职业精神的传奇人物。从1950年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直到1981年退休,沃尔特·克朗凯特报道过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前总统肯尼迪被杀、国内动荡、越战、冷战、太空人登上月球等事件。
沃尔特·克朗凯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讲述真相。他超越了所有的隔阂,用正直和清晰的判断树立起巨大的威信。沃尔特·克朗凯特在电视这个媒介还很稚嫩易变的时候为电视新闻设定了标准。他忠诚地执行着这些标准,而他大量的观众又忠诚于他。沃尔特·克朗凯特成为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不是因为他经历了所有的历史过程,毕竟一代媒体人士都经历了。他经历大新闻,报道大新闻,拿出自己独到的立场和见解,客观,真实,负责。观众认为他诚实,他也全力维护诚实的形象。他每天节目的结束语“事实就是如此”(and that's the way it is)成为美国流行语。
或许,到了今天我们该说,要制订这样的真实性原则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忠诚这样的原则,维护自己的诚实形象,始终不渝。这些天,我正在读沃尔特·克朗凯特写的《记者生涯—目击世界60年》一书。这本书原版是什么时候出版的我不知道,中文译本是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这本书买了好多年了,此前也翻看了好几次了,但是都没有很仔细地研读,这几天化了点时间仔细地阅读了,越读越觉得克朗凯特作为一个开创电视新闻新纪元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的高峰后人很难企及,他的传奇故事给我们有很多有益的启示。我摘录了其中几个小故事。
世界上第一例空中劫机案的报道。
一个家伙扎实圣路易斯机场用一把左轮手枪对准飞行员的脑袋,强迫飞行员把他带上空中,他们向西飞去,消失在蓝天中。当时我把航空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怀着很深厚的兴趣。也有过在布拉内夫工作过的背景,贝特西和我还在上飞行课。于是我根据飞机上的油箱储量计算出它大致能飞多远,然后再合众社的地图上划出一个圆圈,代表我认为它会在其间降落的区域。我开始给这个圈内的机场挨个儿打电话,第二个电话就令我喜出望外。那个机场报告说,那驾飞机刚刚降落在那儿,语气中流露出可以理解的兴奋。罪犯已经开枪打死了飞行员,不过飞机已经安全降落,劫机犯也已被抓获。我对此所做的独家新闻抢在了对手的前头。
这个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知识储备,思路对头对赢得新闻报道的激烈竞争多么重要。正因为克朗凯特有着丰富的飞机知识,所以会想到利用飞机油箱储量来计算出飞机可能降落的机场,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新闻线索,进入新闻事件。可能相对竞争对手来说,这样的提前量只有几分钟,几十分钟,但是已经足够使得自己占得先机,获取独家报道。
陪夜女士抚摸男人的裤子
二战期间,克朗凯特作为战地记者参与其中,见证了战事的发展。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下面这个例子就很有趣。战时伦敦的夜晚,街头依然生活得丰富多彩,妓女们也照常工作。因为实行灯火管制的原因,夜晚的伦敦一片漆黑。有时候浓雾还会加重黑暗--塞纳河上自然升起的雾又被城市上空悬浮的煤灰搞得越发浓重。当我们男士在皮卡迪利大街上的黑暗中行走时,可以听见高跟鞋的哒哒声,这是陪夜女士到来的标志。她们抹着廉价香水,伸手顺着我们的裤子抚摸,对没有经验的人来说,这也许有点象街头拉客的引子。错了,这不是性挑逗,而是经济实力的试探。通过摸裤子的料子,有经验的女士能够辨别出哪个是美国兵,哪个是英国兵,谁是军官,谁是士兵,一摸了然。根据这个她开始出价。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记者必须有敏锐的眼光,就像小说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一样重要。
赢得竞争的时效
还是在二战做战地记者时,克朗凯特除了需要时刻关注战事变化紧张,写出精彩的报道之外,还需要赢得与对手的时效竞争。当克朗凯特从北非战场回到纽约的合众国际社时,同事们都惊呆了,因为克朗凯特已经六个星期了,克朗凯特从战地发出的稿件一件都没有收到,因为其中稿件需要通过英国海军联络中心的转发,而英国人没有做到。克朗凯特顾不上寒暄和别的解释,他着急的是与对手竞争的情况,他问同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手国际新闻社的约翰亨利的有没有消息。在得到没有的答复之后,克朗凯特在给家人报了平安之后立即坐下来重新写此前发过的那些报道。并且在编者注中说明他是第一个从北非战场回来的记者,而这些是关于此次历史性登陆的未经审查删节的报道。
事实上这个编者注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克朗凯特不是第一个从北非回来的记者,他的竞争对手亨利已于一两天前回到了波士顿,但是亨利和他的编辑一样确信,克朗凯特还按照原计划在非洲待着,所以决定不慌不忙地先回家休息两天再进行工作。
这个轶事告诉我们,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必须时刻绷紧时效性的这根弦,不能心存侥幸,不能指望对手松懈,只能自己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