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催熟的香蕉吃得吃不得?

(2011-05-20 09:28:32)
标签:

北京

乙烯利

香蕉

残留量

真相调查

杂谈

分类: 观察

催熟的香蕉吃得吃不得? 

昨晚很认真地看了央视的真相调查栏目,这是一个关于乙烯利催熟香蕉到底对人体有没有损害的调查。应该说节目做得很认真,动用的人力物力不少,专家学者一大堆,海南北京满天飞,看完之后对香蕉催熟的过程和原理多少有了些了解和直观的感受。但是,总体来说,这个节目并没有说出实质性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打消我的顾虑。

 

央视记者完整地记录了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锡炎博士乙烯利催熟实验。他们采用了8组样本,分别采用了800倍、400倍、200倍、100倍、50倍稀释,40%乙烯利原液作为试验样本。作为对比,专家还采用喷清水和用已经成熟的香蕉来催熟。七天实验结果表明:市场上通用的稀释400倍的40%乙烯利,催熟效果是最好的,四天时间就能将香蕉催熟,而且催熟后的香蕉保鲜期更长。其他浓度的乙烯利稀释液虽然也能催熟香蕉,但是时间都较长,并且浓度过高不但不能使香蕉提早成熟,反而还会损伤香蕉。

 

按照这个实验,用合适的化学物质催熟香蕉效果明显,但是,作为消费者,一般人可能都会香蕉上的乙烯利残留量多寡和会不会产生对人体的伤害有顾虑,对此,央视记者也请专家做了相关鉴定。记者将经过催熟处理的8个香蕉样本,送往北京进行乙烯利残留量检测。检测结果是,清水对比组检测不到残留量,用40%乙烯利原液催熟的样本果皮当中的乙烯利残留量为3.058毫克,果肉中为2.082毫克。均超过每千克农作物的乙烯利残留不能超过2毫克的国家标准,其它样本则都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其中,市场通用的400倍液催熟的香蕉,果皮中乙烯利残留是0.292毫克,果肉中的残留量只有0.01毫克。

 

针对这个实验,农业部农产品质检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研究院院长罗云波说:相信那些商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既用很高的浓度乙烯利增加了它的处理成本,又使香蕉没有商品价值和没有很好的卖像,这个在商业上是不可取的,所以老百姓吃到的香蕉完全是安全的。

 

应该说,这个实验做的是及时的,详尽的,从一般消费者来说,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知识性的东西,打消用乙烯利催熟香蕉危害人体健康的顾虑。但是,这仅仅是针对所谓的乙烯利催熟的做法来说的。除此之外,那些不法商家还有没有其它手段来催熟呢?这些手段有没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呢?这个报道中并没有提及。事实上,就目前的果菜食品市场上,采用不科学的,不健康的,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各种添加剂,催熟剂等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作为一种使用了多年的催熟手段,乙烯利催熟可能是安全的,但是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手段来催熟吗?媒体和专家应该怎么样来打消消费者的顾虑呢?

 

我是非常喜欢吃香蕉的。一方面打球时,据说香蕉的营养很容易被吸收,立竿见影,所以经常用来作为即时补充能量营养的食品。另外,目前对我来说,香蕉就是我晚餐的主食了。如果香蕉存在这样的健康隐患,那么就需要再次做出调整。每次去水果市场买香蕉,都会对香蕉产生一些疑虑,因为那些刚刚从纸箱里拿出来的香蕉有一种特殊的气味,一种类似茅厕里的刺鼻臭味,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以为这是其它地方裹挟进来的气味,次数多了才发现,原来这难闻的气味就来自香蕉本身,估计就是保鲜或者催熟用的什么化学药剂。我这人很善良,以前对此我也没有太在意,因为我想既然是商家惯用的催熟或者保鲜手段,应该是经过了很多试用检验的,也就是说应该说安全的。随着不法商贩各种坑害消费者手段的被曝光,对此我也犹豫起来,到底这些东西有没有害处,或者眼前没有害处将来,或者长期积累起来,积少成多,最后还是有很大的危害。什么苏丹红,什么瘦肉精,什么避孕药黄瓜,什么西瓜爆炸等等,诸如之类,实在是把我们搞怕了。

 

这一次,央视的真相调查应该说很及时也很详尽的,按理说我应该相信媒体和专家的话。但是,现在的媒体和专家有时候太会迎合某些需要,有些媒体和专家并没有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职业操守,有时候屈从于某些压力违心地做出解释和宣传,这当然是媒体和专家的悲剧,但更是消费者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