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名的风波

标签:
桥名邵姓村民村主任李邵桥这座桥杂谈 |
分类: 观察 |
听到一件这样的事,起初听着只是感觉好笑,之后慢慢觉出一些异样,有些不是滋味。
话说浙中某地的一个乡镇叫赤松镇,它下属的西前路村(现在已经改作社区,以下为了叙说方便,依旧称作村)新建了一座小桥。本来这是件好事,村民们都该高兴才是,可是有些村民每次走过这座桥,总有些别扭,心里不舒服。是桥造得质量样式不好吗,不是,走过去一看,其实桥造得挺宽敞,中规中矩模样不差,而且也没有发现什么造桥花钱太浪费太贵之类的说法。
那这么好的一座桥,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人告诉我们谜底,说这桥的名字有问题。可是我们站在桥上仔细看了看桥的名字“李邵桥”,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更不知道里面的门道。估摸着这个村子里大部分是李姓或者邵姓,然后合在一起,就叫了这个名字。这难道又有什么问题吗?
社区居民对于这座桥的事都不愿多说,只是一个劲地叫我们去问社区的党支部书记。难不成这名字与书记有关,仔细打听才知道,这座桥的名字,原来还真的与村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有关。
村民告诉我们:“村长姓邵,支部书记姓李。”邵村长和李书记的姓合在一起,就有了“李邵桥”的名字。
西前路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富知道村民的意见后,火气很大:
李书记说:“我自己姓李的,村主任姓邵,所以叫李邵桥了。我党员会上讲过的,两委会上讲过的。”
问:“那当时有没有向村民征求意见呢?”
答:“那没有必要的,去讲的话,我事情还能做吗?”
问:“那造桥谁出的钱呢?”
答:“交通局出一半,我们村集体一半。”
李书记还说:“这桥是按我的意思取出来,就是姓李的当书记,姓邵的当村主任。”
我们又问:“那换届之后怎么办呢?”
答:“那他们嫌差,就再改掉。一点小事情,有什么好搞的啊。”
问:“有的村民可能会有意见的。”
答:“他们不姓李,不姓邵,又不是不让他们走,又不收钱,何必呢?”
问:“相当于就是起这个名字让他们记住你们了对吗?”
答:“当然喽。”
对于村子里用这样的方式来给新桥起名字,虽然大多数村民明着都不愿意说太多,但背地里说闲话有意见的不少。起了个李姓,邵姓,这大家的桥,不成了他们自己的了?虽然说修桥铺路也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作为村里的主要干部,为大家办了件好事,是有功劳的,可是用起名的方式把这样的功劳记在个人功劳簿上,是不是有点太突出个人了?想村史留名,想大家伙念书记村长的好,方式方法很多,何必这样做呢?
村民自有村民的说法,这些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村官虽说不是公务员,也论不上什么级别,以为民请命,为民服务的公德来要求他们行使人民公仆的义务作无私奉献,也的确有些难为他们,毕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仅仅是拿着很少一点补贴性酬劳的农民,本质上与普通村民没有什么两样。可是话又说回来,要是造了座桥就得安上自己的姓,盖个大楼就得取自己的名,这沽名钓誉的做法也太直截了当了。古时候要表彰一个人的功绩,都会立个功德碑,这碑是可以随时随地立起来,但是老百姓是不是真正的信服,那就另当别论了。有道是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根秤,你做了什么,做得如何,老百姓拿心秤一称,衡量的明明白白,那还用得上取在桥的名字里,刻在桥栏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