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 |
分类: 旅游 |
来到拉萨布达拉宫,我们第一个好奇的场景是很多人排在一起齐声高唱歌舞。起初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没有特别在意,以为那是信佛的藏民在举行什么佛事活动,我只是很随意地拍了一张照片。回家后,在看央视的一部专题片,我又看到这样的场景,专题片里说那是西藏文化中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活动,它将劳动和歌舞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叫“打阿嘎”。我意识到我在布宫看到的场景其实就是这样的“打阿嘎”。
“打阿嘎”有一整套的操作程序。首先将开采的阿嘎土块捣成不等的颗粒,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边浇水边进行夯打,直至表面平整与光洁,然后涂抹天然胶类及油脂增加表层的抗水性能。在日常保养时,经常使用羊羔皮蘸酥油进行擦拭,使夯制的表面光洁如初。我们在布达拉宫等寺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地面。
其实,汉民族也有类似的工艺。我父亲在一个粮油仓库工作,早些年还没有更好材料的时候,那些粮仓的地面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采用石灰加上一些黏性比较大的土拌和之后,不断地用一种类似棒槌的工具捶打,直至将本来粗糙的地面捶打得光滑平整几乎可以照见自己影子。而且这样的地面年代越久越光滑越坚硬。这样的地面还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特别是炎炎夏日睡在上面很舒服。这样的劳动场景让我着迷,乒乒乓乓地很热闹,要是大人不反对,我也会参加进去,觉得那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
但是,现在看来,要是和“打阿嘎”比较起来,汉民族的情趣寡淡多了,尽管热闹,但是根本不没有将歌舞融合进来。藏族人民的艺术天分和创造性真的让人钦佩。
藏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中养成了一种伴随劳动唱歌的习惯。农民收割、播种、耕地、除草;牧民放牧、挤奶、打酥油;建筑工匠砌石、背土、铲土等劳动无不伴随着歌声或舞蹈。在“阿嘎”打制过程中,极需要劳动集体的协调与配合,歌声能使繁重而机械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活泼,既提高劳动效率,又能使劳动者本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减轻体力的消耗。所以打“阿嘎”时所进行的伴唱伴舞形式便成为特有的人文景观。解放后一些专业文艺团体还把根据这一形式题材改编的歌舞搬上文艺舞台,享誉中外。打“阿嘎”时的歌曲大多取材当地民歌,类似于内地的劳动号子。歌词内容极其丰富、幽默,有颂歌、情歌、有景物抒发、有讥讽生活趣事等多种题材。其中多以参加劳动人员的生息地的民间词曲为主,所以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不同村子或不同乡镇之间的施工者们难以默契配合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