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2007-08-11 22:44:14)
标签:

旅行/见闻

分类: 旅游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我们不是为美食而去西藏,但是西藏的美味佳馐却留给我们无限遐想和回味。

                                               ----题记

 

首先申明,我不是美食家,西藏之行品尝美味佳馐也不是主要目的,事实上我们也的确没有将这一路的口福作为考查重点,几乎可以说是有什么吃什么,吃什么算什么,没有很多讲究,也不可能对此有过多的奢望。就我个人而言,因为体重的缘故,近年来对美食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了,看着不吃难受,不如干脆不近美食,什么也看不见,就没有什么牵挂,无食欲也就无忧无虑了。所以一路走来,压根就没有引起重视。

 

但是,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尽管丰俭随意,却是不能少的,为了保持充沛的体力,也要及时地补充能量才对,所以,在吃方面,我们一开始虽然没有刻意精心,但是也不敢马虎。从第一天开始,我们的团队大约就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出门在外,亏什么也不要亏了自己的那张嘴,能不能吃上尚好可口的饭菜,能不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菜肴那是一回事,想不想尝试那是另外一回事。好在青藏线上虽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会吃善吃能够吃出名堂的地方,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其实都有自己丰富的饮食文化,哪一个民族也都不会马马虎虎地对付自己的口腹,作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大藏区,独特的饮食习惯、取材以及做功都有着本民族的文化印记,这种文化印记有时是很迷人的。再加上同行人当中的“瑞虎”本来就是公司的老总,平时应酬很多,吃过自然算得上是个美食家,品尝美食也是行家里手,而且他来过两次西藏,经验方面也比我们有更多的积累。

 

好了,打住,文章的这个头开的有些大,绕远了,还是直奔主题吧。

 

让我对青藏线沿线美食有了一些感觉和兴趣的,其实是两次就餐的经历,要是按照这两次吃饭的菜系来分的话,大约一次属于川菜系,一次属于藏菜系—我不知道藏餐能不能称得上一个菜系。

 

忘雅江鱼

 

以我这个外行人看来,青藏线的餐馆在大约分成为三大块,川菜,清真和藏餐。其中川菜是绝对的主力。沿线几乎都可以吃到四川人或者不是其他地方人做的川菜。沿着青藏公路两边,只要稍微大一点的乡村,都会有不止一家的川菜馆。就在珠峰脚下的扎西宗乡,一个不大的乡村,也有好几家川菜馆,虽然规模都不大,装潢和设备也都很简陋,但是看看也都还是正宗的川菜做派。在导游兼司机的引导下,我们在扎西宗乡的一家成都餐馆吃了中饭。老板娘亲自当大师傅,老板兼跑堂,外加一个漂亮的MM当招待。有心和MM聊聊,问她是藏族人还是正宗的川妹子,叫什么,无奈MM很矜持,就是不搭腔,问她叫卓玛还是央珠她却叫我们猜,搞得我们顿时没了兴致。这一顿饭的味道也还算是道地的川菜做法,就是原料却不甚新鲜,一个水煮鱼片整成了乱炖,也没有见着几片真正的鱼。最后的收钱却是不含湖,12个人的两桌要350元。不过我们对此却没有更多的怨言,在那样的地方,能够吃上热辣辣的川菜,也算是难得了,也就不能苛求什么色香味和价廉物美了。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不过也是在前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不经意的走进了一家川菜馆,就是那里的一个菜,让我们念念不忘,我甚至改变了对川菜的所有不佳的印象。那个地方我们没有刻意去记,那家川菜馆我们倒牢牢记住了:四川桃园饭店,那个菜名也没有问,估计也不一定有什么上口的名称,就知道是用雅江鱼做的。老板说那是雅鲁藏布江里的冷水鱼做的。冷水鱼很娇贵,抓上来就活不长,只能活两三天。自然这鱼价格也不低,每市斤要88元,我们点了一条3.6斤重的雅江鱼,老板精心烹制后端上来满满的一大脸盆,红色的辣椒,白色的鱼,那颜色先就有几分诱人,一尝之后,果然细嫩其鲜无比,细而不腻,鲜而清新,辣得有滋味,麻得有回味。十个人风卷残云,三下五除二一下子就将鱼片捞没了,剩下了一锅红扑扑的辣子汤,依然散发着香味。这一吃,算是落下了相思病,两天之后回程中路过此地,我们做了回头客,依然点了一条3斤重的雅江鱼,依然觉得是难得的美味。

 

说到雅江鱼,以前藏民们是不会到雅鲁藏布江里捕鱼的,大约他们认为雪山上流淌下来的圣水养活的鱼必然也有几分圣灵之气,不该杀生以果腹。故而雅鲁藏布江里的鱼越养越大,越养越肥嫩。当残酷无情的人类知道了雅江里竟然有这等美味之后,也就只管大快朵颐,顾不了那么多的禁忌了。藏民们终于发现上好的来钱门路,纷纷下水捕鱼了。什么东西就怕人类动了吃的念头,只要人们一张嘴,那么这个东西距离灭顶之灾不远了,以前的发菜就是一个好例证,雅江鱼也一样,据说这种鲜美的鱼儿数量在急剧减少,捕捞越来越困难,价格也就成倍的上涨。人真的是残害大自然最冷酷的动物,真的不知道下次去西藏还能不能吃到纯正野生的雅江鱼。(其实仔细想来,我们也忝列残酷无情人等)

 

青藏线的回民清真餐馆也不少,到处是清真,回民,正宗手抓的字样。让我们一看到这样的招牌都仿佛能够闻到一股子膻味。其实,对我来说,吃羊肉的机会远远要大过吃川菜,因为我本身对麻辣还真的有些不适应,羊肉则是经常吃。但是,真真正正的清真羊肉是怎么做的,味道如何却是无缘品尝。因为我们团队中能够吃川菜喜欢吃川菜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光顾清真餐馆的机会就很少,偶尔几次想吃手抓羊肉了,会选择比较干净一点的进去尝尝。手抓羊肉是论斤卖的,对我们这样平常很少吃手抓羊肉的人来说,说是要买几斤羊肉,装成一大盘,然后手抓着吃,总感觉像是从前过年家里买了一个猪头,煮熟了之后就着那股热气腾腾的劲儿,一家人你争我夺抢吃的情形。除了羊肉之外,我们还品尝了著名的大盘鸡。我不知道江湖上扬名已久的大盘鸡是不是清真食品,也不知道儿子是从什么途径知道了这个菜,总之一路上儿子已经念叨了好久了,说要尝尝。不过说实话尝过之后却有些失望,手抓羊肉的确有独特的风味,没有羊臊气,手抓手撕,满嘴胡嚼,看上去够江湖,但是大盘鸡却是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配料中的土豆之类的更觉没有新意,儿子说不就是一盘数量多一倍的家常鸡肉嘛?倒是那个配餐的饼有些特色,从外观上看有些类似新疆少数民族吃的馕,里面没有任何馅,面粉中也为加任何其它添加佐料,初嚼起来有些干,用上一句话就是味同嚼蜡,可是配上大盘鸡肉和汤,倒是越嚼越有滋味。而且这玩艺儿很实在,吃不了多少就饱了,看来也是高能量的食品。

 

雄巴拉大酒店的藏餐 

 

我一直在思考,该怎么来形容我对藏餐的看法。我对藏餐的直接感觉、所有的认识就只有那一次在拉萨雄巴拉大酒店的饕餮,我不知道我距离真正的藏餐有多远,对藏餐知道了多少,我不仅仅是说我只是品尝了宏大藏餐菜单中很少的一部分,也是说我对一道道充满雪域风情藏餐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而对藏民族文化内涵而言,我真的只是感觉到了皮毛,窥探了最为浅表的部分。

 

在雄巴拉大酒店,面对满座丰盛的藏餐,置身浓郁藏风的环境,我目瞪口呆,我的视觉嗅觉听觉几乎所有的感受器真的有些承受不起,虽然我们觥筹交错,我们在相互祝福,我们在细细品味,我们在用视觉记忆藏文化的点点滴滴,我们在感谢主人卓玛老师—那是“瑞虎”大学同学如今西藏电视台的资深记者的盛情,但是,吃的主题本来的内涵显然在那一刻退化,已经衍化成了对文化的认知和挖掘。

 

当然,如果说那一刻,我们忘记了眼前的美食那是不确实的。我们对藏餐还是充满了惊奇。

 

儿子显然没有更多地品味那些有形的美味佳肴,他很兴奋地拿着相机对每一个菜狂拍一通,然后离座拍摄周围的环境,舞台上正在上演的藏族歌舞,然后把我们每一个人雅致不雅致的吃相记录下来。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西藏菜的成形主要在五十年代后期,是中华民族整个风味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原料以牛、羊、猪、鸡等肉食,以及土豆、萝卜类等蔬菜。饮食以米、面、青稞为主。喜欢重油、厚味和香、酥、甜、脆的食品,调料多辣、酸,重用香料,常用烤、炸、煎、煮等法。传统的待客筵席由奶茶、蕨麻米饭、灌汤包子、手抓羊肉、大烩菜、酸奶6道食品组成,饱含民族习尚。(本段文字摘自《一个人的西藏 Tibet,alone》,http://blog.sina.com.cn/mytibet。感谢。)

 

很显然,我们品尝的藏餐是经过改良的,如果不是针对非藏民人群的要求有了变化,我们可能无缘藏餐,因为那些藏餐现在只有有些更加偏远的,较少于外界接触的藏民中还有存在,据说那种藏餐基本以生吃一些牛肉羊肉为主,加上酥油茶后用手指搓捻青稞粉为主食。这对一般外人来说可能还是很难接受的。随着藏民与外界的不断交流,全国各地的饮食和文化都对藏餐产生影响,特别是川菜的影响痕迹更明显一点。但是不管怎么说,藏餐还是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精彩的一部分,不能不吃。吃下来,印象深刻的菜有不少:像虫草牛舌,藏红花鳕鱼,吉祥羊头,烤羊腿,血肠,萝卜炖牦牛排骨等。西藏的冬虫夏草现在是越来越有名了,价格也近乎疯狂,据说最好的虫草每市斤高达8万元,因为有了虫草入菜,这菜也就显得特别的名贵高档,那款虫草牦牛舌本来很平常,那个厚厚的牦牛舌头还使得这个菜有些笨拙卖相不好,但是,那牛舌上插着的虫草让你不得不想尝一尝,那么名贵的虫草菜到底是个什么滋味,好歹一棵虫草就值35块钱。我有些后悔没有尝尝,因为席间忙着聊天了,领导和儿子都特别尝了,连声说好吃,果然不同凡响,可是回家后儿子却说那味道本也平常,就是觉得那虫草不能错过。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安慰我。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糌粑是藏餐中必备的点心,那些青稞粉被炒熟之后又被加工成橄榄型,旁边还配着一盆绛红色的调料,主人告诉我们吃糌粑可以沾着这些调料吃。开始我们也不知道这些红色的调料是什么东西做的,后来卓玛告诉我们,这些调料是生的牦牛肉酱,这一说在座的其他人特别是女宾都不再吃了,我倒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再次沾了尝尝,还是没有什么不适口感。看来,真的已经改良了,就连生牛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膻气。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纯正的酸奶。和我们经常吃的酸奶不一样的是,藏餐中的酸奶很浓很厚,奶味十足,但又很细腻,回味无穷。

 

领导告诉我,那一盘人参果饭很有特色,很好吃,我尝了一下,的确不错。人参果是一种带甜味的果子,拌合烧成的米饭清香回甘,口感很好。离开拉萨之前,领导专门抽空到超市买了一些带回家。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除了上述几个菜和点心,其余的值得细细品味,然后慢慢咂摸悠长滋味的,就不多了。倒是那些造型和装盛的器皿很有藏族气息,一些木盒,一些闪着白光的银器等。另外就是整个餐厅背布置得美轮美奂,藏族风情十分浓郁。歌舞看着听着,青稞酒喝着,糌粑尝着,烤羊腿片着,环顾四周全是藏族家庭的摆设,既是新奇,也是好看。我们喝的青稞酒基本上类似南方的甜酒酿,因为怕高反不敢喝白酒,这样更像饮料的青稞酒似乎更合胃口。

 

错过了丹增家的藏餐

 

要说本次西藏之行在饮食方面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们没有能够走进普通藏民家,品尝真正普通的藏餐。那天我们走进了藏北丹增家,年轻的丹增很热情,招呼我们进他家做客。丹增虽然汉语不好,我们与他沟通起来有些困难,但是大致意思彼此都能够明白。攀谈之下,我们知道他家里有7口。父亲已经过世,还有老母亲,老婆和两个儿子,还有两个兄弟,但是我们怎么也没有搞清楚到底是两个兄都出去当了喇嘛还是其中一个当了,只是感觉言语之间他对兄弟当喇嘛还是很自豪的。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5篇:美食

 

进了丹增家后,我们见到了他的老婆顿珠和大儿子格桑,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她的老婆顿珠在我们看来还是长得很漂亮的,高高大大,眉眼清秀。也不知道是藏族的规矩,或者是不会说汉话,顿珠面对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一个劲的微笑。大儿子格桑拿着我们送的文具很认真在查看,小儿子被母亲生生叫醒,但是也不哭闹。我突然发现,藏民小时候的皮肤其实是很白皙的,就像奶酪一样,长大后常年阳光灼照,造成了黝黑透红的刚毅颜色。不一会,丹增的母亲回来了,一大早她就挤奶去了。丹增家共有100多头羊,80多头牦牛。看得出来,丹增家条件还不错,家里还有一辆农用车,家里的家具床被之类的也还很新。

 

在丹增家,我们看到了晾挂在竹竿上的一些奶白色片片,我们问丹增这是用什么做的,他说这是用牦牛奶提炼的奶皮,他很热情地扯下几片请我们品尝,我们发现奶皮很硬,要含在嘴里,慢慢地咀嚼,最后才品味出其中的妙处。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欧兰德”夫人也尝了一块,可是恶心了老半天,好一阵子回不过味来。

 

丹增还热情地要张罗酥油茶和牦牛肉,我们连忙谢绝。其实那一刻我们心里还是有些向往的,尽管知道一般藏民家在我们看来一些生活习惯不同,一时半会儿很难适应,但是内心还是很希望在丹增家多呆一会,要是能够体味最普通最常态的藏民生活,包括饮食,那该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但是,我们最后还是推辞了,一方面那时候大约是上午10点左右,早餐有点晚,中餐有点早,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考虑素昧平生叨扰人家太甚也不合适,故而也只能走马观花了。

 

就这样,我们还是错过了品尝最原始的藏餐的机会。我不知道这样的机会将来会不会有。我反正抱着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