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娱乐 |
硬着头皮看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我得说我不太喜欢这部电影,但是一时又说清楚不喜欢在哪里。昨天是世界睡眠日,晚上睡得比其它日子早一点,零点40分左右就睡下了,但是,姨妈的故事挥之不去,我在想为什么这样的影片让我内心比较排斥,结果是窹寐思服,辗转反侧了很久才昏昏入睡,今天早上起来不禁哑然,觉得有点辜负了这个睡眠日。
首先我是不喜欢这样的风格。我很少看这样类型的影片,这样卡通化的人物我见识不多,心里自然有些陌生,从直觉上说,这么入世,这么庸俗,这么真实,这么亲近可感几乎伸手可触的题材、故事以及人物,怎么通过电影人的手法,在银幕上这么漫画式,这么夸张,这么变形失真?按照我的审美习惯,这样的小人物生活必须像《卡拉是条狗》那样的形状,细节很细,刻画很真,像一杯泡了很久的酽茶,我们慢慢品着,慢慢滋味着。诚然,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这样生活得很真实,又很虚伪夸张,很诚恳又很神经质的老女人、半老女人,但是,我还是不能把姨妈的生活和这些人联系起来,或者说从上海女人身上抽象出来的东西在加载回到姨妈身上,我以为还是有些脱节的,有些令人觉得不那么熨贴。当然,我必须说这是我的审美观强加给我,我的眼里是这样的,别人的怎么样我不知道,也许不同,但是据说这部电影是叫好不叫座,票房很惨淡,我想,大约很多人和我一样不太能够接受这样的演绎。
其次,我不喜欢演员的表演。我承认斯琴高娃是好演员,她的《骆驼祥子》里的虎妞,《雍正皇朝》里的孝庄,《大宅门》里的白文氏都是近乎经典的杰作,扮相,理解,表演,气质都是精彩绝伦的。但是,作为一个演员,斯琴高娃还是有其局限的。她的一些现实题材的影视剧就有些勉强。斯琴高娃曾经出演了反腐巨作《绝对权力》中的一号反面人物—镜州女市长赵芬芳,戏份很重,而且演对手戏的是唐国强、高明等高手,电视剧的故事情节也很精彩紧凑,但是明显感到斯琴高娃有些生涩,找不到这类角色的感觉,演来比较生硬比较表面化,远不如白家二奶奶那样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据导演许鞍华介绍,如果不是选斯琴高娃来演,怕票房号召力不够。事实上,现在看来,最后观众还是看演出效果,大明星以往的名气只是在宣传阶段起到作用的。看了斯琴高娃的演出,感觉到还是有些飘,没有接到上海大众生活的地气。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的语言,她的时而普通话,时而上海话,还不是夹杂点英语的口语很有些不地道。特别是她的上海话,很生硬,不自然。本来,上海话是非常好的造型元素,但是斯琴高娃显然有些仓促,没有好好利用。
周润发的表演也未能见到功力。
最后,我不太喜欢这部影片的寓意。姨妈和宽宽都看到了大大的月亮,但是寓意很不一样,姨妈的也许是现实的,而宽宽的却是未来的。许鞍华自己说:大姨妈看到的月亮,我认为是为了安慰病房里的她,人生病的时候会很孤独,有个大而亮的东西让心灵温暖,我想人在病房里肯定要朝窗外看,设置一个象征的话,月亮比较符合逻辑。宽宽看到的月亮,他要开始自己的人生了,想着自己最关心的东西—爱情,爱情到底好不好不重要,月亮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另外,也可以这样想,月亮一直望着地上的苍生,月亮是一成不变的,但苍生却过着反复无常的生活,这也是哀愁的一种象征。这样的解释也许说的通,但是真实吗?
影片的最后是姨妈回到了东北鞍山继续生活,尽管许鞍华自己说这不是悲观的结局,她说“我认为姨妈是回到平淡,介于安然和绝望中间的一种状态,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未来怎么样,是很迷茫,而不是对生活绝望了。”但是,我在看着最后姨妈守着小鞋摊,啃着冷馒头,远处传来《锁麟囊》的戏文,那生活怎么看都有些凄凉。我想,影片的最后是在说明姨妈的生活又有了改变,但是在我们看来,其实这样的改变应该是姨妈原生态生活的一部分,大家都是这么过着平常的日子,用不着加载那么悲伤的东西。既然生活给她深刻的教训,既然姨妈想通了,和女儿回到东北,那么,她也许就会很自然地接受那样的生活,尽管她曾经逃避过。
最后,我想说的是,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风格是应该多样化的,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风格,我可以不喜欢它,但是,我必须捍卫它存在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