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察 |
今天早上看新闻,一条北京市高考将股票知识列为考查内容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据载:北京市高考说明昨天面市,一些新的变化引人注目。其中文综类政治一科“银行”部分增加了股票知识点。还说这类修改体现了高考会考考查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思路。
这很让人感慨并且有几个联想。
我想到儿子班里的同学。我儿子上高中一年级,在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文科实验小班。这个班的一大特点是女孩子多,班里38位同学,只有六位男生,真正的阴盛阳衰。这六位男生在我看来都不错,聪明,懂事,肯学习,要求上进,成绩都很好,个性也各具特色,有全年级成绩最好特别肯吃苦特别用功的,有曾经到北京学过围棋后来还得过围棋段位的,有诸事特别有主见被称为老大的,还有被戏称为MVP的一位篮球迷,不过每到周末儿子回家来说起他们男生寝室,他总是对有一位来自温州同学好生钦佩,他说,你们都不知道他有什么爱好,说出来吓你们一跳,炒股!课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股评,研究股市。这位温州同学的事迹还真的让我们意外,在我看来,这么大的孩子虽说长的人高马大,可是其实对金钱并没有多少概念,有的甚至连生活费那么几块钱还没有数清楚呢。尽管温州同学炒股经历如何,在去年这么好的行情下,是不是已经赚了不少钱儿子说不清楚,我也不得而知,但是他能够有这么好的投资理财意识,显然超前。
我对学生炒股的事情大惊小怪暴露出我的落伍,全国各地关于学生炒股的报道已经很多,江苏,上海都有报道说连小学生都当上了股民。江苏《现代快报》报道,南京一群小学四年级学生也成为股票一族,不但一口股票经,还拿过年的压岁钱进场买卖股票。这些小股民都是在父母的账户里炒股、炒基金,过程中父母会和孩子商量,告诉他们一些理财知识。
当然,对中小学生投资理财,炒股赚钱做买卖的事情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荡的,看法也颇为分歧,学生,家长,教师,专家众说纷纭。赞成一派认为中小学生作为小公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融入社会,炒股可以培养他们的经济头脑,养成好的理财观念。反对一派则认为买卖股票的风险和压力是未成年人难以承受的,它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劳动技能,以收益多寡为唯一的“行动依据”,这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容易产生片面的误导作用,弊大于利。
我是赞成学生们适当地参与投资理财训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中一直有重儒轻商的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就是做实业,从事商业多有不屑,甚至鄙视,对读书人自己来说,尽管穷困潦倒,还在心理上占有优势。这样的传统观念一直延续下来,到了我们这一辈人都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钱是肮脏的,重利是低贱的。所以,小孩子不应该过早接触钱的概念,以保持灵魂的纯洁。这样的观念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很有些荒唐,也很不切实际。对这样的有关金钱财富不正确的观念如果不加以修正的话,要立足在当今社会也是很困难的。
当然,从教育的基本观念“因材施教”来说,要进行差异化的教育,不能指望人人都成为“股神”巴菲特,不能指望人人都在股市中攫取财富。所以,我们在充分肯定中小学生参与股市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参与的目的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是培训自己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训练的科目和方式也很多,不仅仅局限在炒股上。我很欣赏父母亲在给子女的零花钱时采用一种类似劳动报酬的方式。你给家里干了什么家务,为家里做了什么事情,按照劳动强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报酬。这比简单地一味紧缩孩子的用钱甚至不给钱,或者不管需求如何要钱就给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