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GDP

(2006-10-16 10:09:52)
分类: 观察

和前几年的绿色GDP一样,如今有了一个新名词,叫着幸福GDP。与之相配套的,是幸福指数。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先来看一个新闻报道:

 

《北京公布幸福指数 您给您的幸福打多少分?》

 

核心提示:北京和谐社会指数公布,称46.9%的市民认同北京是和谐社会。2001年至2005年,北京和谐社会总指数年均增长3.1%,郊区市民幸福感更强。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家庭不一定幸福,5000元—7000元中等收入组幸福感最强。

 

▲10郊区县市民幸福感均值80.5分,8中心城区市民仅76。

今年7月,北京市统计局开展了以“国民主观幸福感”为主题的民意调查,样本为7118位18到70岁的市民,包括外地来京者。调查显示,31.6%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幸福感在90分以上,认为幸福感在60分—89分的被访者有61.1%,60分以下的仅有7.3%。在得分上,远郊区县市民的幸福感为80.5分,比城市中心区市民高4.5分。

 

▲高收入家庭不一定幸福

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不足4000元时,幸福感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达到4000元后,幸福感呈波状上升,5000元—7000元中等收入组幸福感最强;7000元后出现下降,1.5万元—2万元组幸福感更不确定,其平均幸福感分值与1000元—1499元收入组相同。从不同年龄来看,中年人最不幸福,而老年人(66岁-70岁)最幸福。于秀琴认为,这可能与中年人面临诸如就业、养老、孩子就学等多方生活压力有关。

 

看完这个新闻,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现在的科学研究真的非常先进,就连像幸福,快乐这样非常主观,非常随意的内容都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数字衡量。一种无形的感觉用有形的数据说出来,让我们立马联想到将来我也不用说十分快乐,而是可以说9.5分快乐了,那还真是一种比较新鲜的体验。

 

第二,高收入家庭不一定幸福这个命题其实不用他们统计我们也知道,不过,到底是有多少钱才是最快乐的,这倒是很不清楚。他们已经搞清楚了,月收入在5000—7000元的最快乐。想想也是,在中国,这样的收入算是中产阶级了,可以买车,可以买房,小孩子上学也不要发愁—只要他不是上的是贵族学校一年花上上百万元的。比他们收入少的,要量入为出,生活中捉襟见肘,难免有些不如意,有些牢骚。月收入超过5000—7000元的,麻烦也会接踵而至,住什么豪华别墅,买什么样的豪华房车,一年出国旅游几次,都到那些地方,儿子出国到那里,上什么学校,隔壁的王总上的是英国的贵族学校,咱们起码不能比他差,男主人得有个什么红颜知己,说白了就是找个什么情人之类的,人到中年,那儿子是不是自己亲生的还有疑问,这些都是非常令人烦恼的事情,你看,整天被这些烦心事情伤透了脑筋,那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啊。

 

第三,公布这样的幸福指数,现实意义在哪里?是不是让我们大家都对号入座,按照那上面的提示,寻找自己的幸福呢?如果是这样,倒也不失为一个创造和谐社会的一个方法。因为大部分人可以对照上述指数,找到自己心理的平衡点。他们会得到一个暗示,你看,和你一样的大部分人都是感到幸福的,你没有理由不幸福啊。

 

公布幸福指数,应该是一种执政观念的进步。美国前总统罗伯特·肯尼迪说:“GDP衡量一切,但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我们应该反思:经济发展的目的何在?到底是为GDP增长,还是为了国民的幸福生活? 事实上,这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监管动力很强劲,速度也很惊人,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一些官员只注重GDP数量,但是很少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不重视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保障系统的建设,以至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但是国民对生活满意度却在下降。所以,可以说,提出幸福指数,就是回归了经济发展的本源,回归了人的本来需求,这无疑是一大进步,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快速发展,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尤其是这样。

 

第四,我自己呢,对照上述指数,我应该幸福吗?我的收入在应该幸福之列,我也的确感到幸福。不过,我是知足常乐,我的参照系是我过去的生活,是和我同样经历年龄的却和有着较大差距明显不如我的人。我想,要是我那时候没有考上大学,进了工厂,现在肯定已经下岗,正在自谋职业呢,可能有了今天的工作明天就得另找了。当然,即使那样,照样可以知足常乐,喝一点小酒,哼一点小曲儿,老婆孩子热炕头。境由心造。当你面对困难和挫折,你能够从容应对,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制定自己可以实现的生活目标,那么,你也会感到幸福。有人把这样的情况说成是典型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以为不是,这叫面对现实,脚踏实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