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犹记那年元宵节(4)

(2007-03-07 06:19:15)

犹记那年元宵节(4)

犹记那年元宵节(4)

    1980年大概是个猴年。我被赠送的一个笔记本由王保牛题写了“猴年元宵节灯谜晚会纪念”,落款是“左权文化馆 3月2日”。就应该是那年获得的。
    此前一年我已经上了左权中学高56班,入学的时候成绩似乎也还不很坏,但是后来是越来越差。我们的老师似乎都很好,但是我自己却不行。语文先是一个年纪很大了叫张继先的,后来是张玉格。数学是最最著名的张炳泉。班主任也是大名鼎鼎的李启元。我入学的那年邻居义晋中刚刚从中学毕业,我们聊起过这些老师,他是大大地赞扬了李启元老师一番。
    1979年9月升学吧,到1980年还没有充分体验到学习成绩差的苦楚。那时节,我经常出入红旗楼下西侧的县文化馆,在主管美术的刘恩荣和主管音乐与文学的王保牛身边,默默地过着无忧虑的日子。与我同时期在文化馆出没的小孩还有一个就是李斌了,只不过他仗着自己聪明老欺负我罢了。
    这时我开始在王保牛主编的《左权文化》上发表作品。
    是不是也就是这个时候,王占文从晋中师专毕业回到县文化馆工作?他的妻子李锁爱成了文化馆下属的图书馆的管理员,就她一个人,管着一屋子的书。
    他们回到左权不久我便认识了他们,主要是经常去图书馆的缘故。记得一次和李锁爱阿姨走在街上被张玉格老师看见了,他说:“怪不得作文还不错呢,原来是爱看书啊!”
    到1980年元宵节在衙门口举办元宵节大型灯谜晚会的时候,我和这些文化名流应该说都比较熟。但是,这个灯谜晚会我不是有预约的嘉宾,只是我又来了,看灯谜的人多需要帮手,我便从屋子里把别人写好的灯谜往外面贴,或者给猜中的人拿奖品。
    而那灯谜并不是从书上抄的,而是一群文化人被邀请了来,现场出的。
    周左峰、郝福田、王保牛、刘恩荣、王占文这些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肯定是一个不落都在的。不属于他们单位的左权中学著名的语文教师程海明、数学教师张炳泉也被请了来。老一代的岂登考也在。在三四间平房大的阅览室里出谜的都是当时左权县城里的文化精英。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知道了谜语的一些常识。不是我想猜中,而是外面猜谜的人问:“什么什么格是什么意思?”于是我请教了出谜的先生,转述出去。
    岂登考爱把《红楼梦》人物名让人猜。那时候关于《红楼梦》的人物我只知道两个最主要的人物,所以很觉得《红楼梦》神秘,那是一部深厚的书。
    猴年的奖品也很丰富,最高级别的似乎是洗脸盆和背心,其余的有杯子、本子、铅笔、橡皮、水果糖等。
    王占文的儿子王盛那时年龄小,到十岁了没有?反正他从里面看上标准答案,出去告诉外面的人。我便向他的父亲揭发他,他便受到了王占文的呵斥。
    后来我的好朋友刘廷儒考中了北大,而我在高考中连连失利,元宵节对我便很残酷。因为元宵节前后是外面的大学开学的日子,廷儒从乡下到城里肯定要来看我,我便躲避,不愿见他。元宵节也便不会出现在街头。
    事实上,元宵节的灯谜晚会也没有再坚持下去,那一代人逐渐离开文化馆以后,由文化馆主导的小城的文化氛围已经不浓了。王保牛之后,文化馆主办的《左权文化》就没有再坚持多久。刘恩荣似乎说过“文化馆成了武工队了”的话。
    但是,小南头的元宵节灯谜晚会就像皇母城的灯展一样迷人,可惜现在也不知道还坚持搞不搞了。
    有一年元宵节,我记得也是在衙门口,一个谜面是“一月二十日”的字谜,有人猜是“腊”,里面的人说“不对”。我正好和小学时的一个男同学站在一起,我说可能是“朝”。他就去问,果然是。人问“谁猜中的?”,他说是他自己。
    就是这个男同学一度跑到我家释放青春期的冲动,拿着一本描写西门庆勾搭潘金莲的书,呀呀的就控制不了自己了,一定要我帮忙。可他参加工作后,就不知道还在不在小城,已经有二十多年不曾相见。
    每个人都像一个谜面吗?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谜底。
    就在猴年元宵节灯谜晚会结束后不久,我又到文化馆,王保牛把我喊住,送了我一个本子,是对我那个晚上帮忙的感谢。事实上,我应该感谢那一代左权文化精英,他们为我创造了一个浓郁的人文的成长环境。没有他们的谜,我可能就没有对文化的神往。

                                 6:15 2007-3-7

 

犹记那年元宵节(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