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荐书】《给儿童的诸子百家寓言》

(2018-07-31 14:11:52)
【荐书】《给儿童的诸子百家寓言》
       拆开包裹,书名印入眼帘,喜悦发自内心
【总监制】杨忠
【文】向华
【图】绘本创作工作室
【绘画指导】冯晔
【图书策划】小活字图话书
——老朋友们的新作品,迟迟未见上架,可是期待已久。
      记得在珠海时,和鸟老师聊过这套书,他说,咱们国家不乏好的寓言故事,可是离现在的生活太遥远。“我们的孩子和古人的故事隔山隔海,不能相望。”所以孩子们知道伊索寓言,却不了解中国寓言。
      于是,一群用心的人开始酝酿这一套特别的绘本:
1、从历代典籍尤其是诸子百家的作品中,筛选具有童趣的故事,采撷富有当代意义的小品,用风趣的语言改写,以动物寓言的面貌呈现。
2、将一整套收集、整理、改编的寓言小品,加以视觉化,编绘成孩子喜闻乐见的当代绘本形式。
      这个暑假,一直游走在各种版画展中,从日本的浮世绘到欧洲的近现代版画,从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到扬州的雕版印刷博物馆,循着历史轨迹一路走来,会清晰看到版画在近千年来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已形成独特的发展轨迹,可视性审美的平面造型以及印痕艺术的审美特性决定了版画艺术在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用郑振铎先生的话来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
《给儿童的诸子百家寓言》采用版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古老寓言的现代面貌,可谓用心良苦。
整套书一共八本,鸟老师的改编与原文的对比让我边看边笑,边笑边赞:
1、以动物形象代替人物形象,用单纯的动物性取代复杂的人性,大道至简。
2、文字浅显易读却绝对忠于原文,将古老寓言的立意清晰传递,对比读下来,很想问问鸟老师,头发稀疏了吧又
3、画中有话,读文读出童趣,读图触摸童心,松居直先生的好绘本公式(文X图=绘本)在这套书中清晰呈现。
     闲来无事,把这八本书排列组合看了又看,越看越喜欢,明天继续读。

【荐书】《给儿童的诸子百家寓言》

【荐书】《给儿童的诸子百家寓言》
《山鸡变凤凰》
改编自战国时期《尹文子》中的《路人献雉》,又名《楚凤称珍》,因为故事发生在楚国,所以故事中的山鸡被称为“楚凤”,楚凤从此也就成了仿制品、赝品的代名词。
在《山鸡变凤凰》绘本中,作者赋予古老故事以全新的立意:当碎片化的信息大肆传播,事物的真实面目,越来越难分辨,切记坚持寻找事物的本源,别去相信道听途说的传闻——如此复杂的信息传递,是在绘本以生动的动物形象和浅显的叙事语言轻松完成的:楚人变成大熊,不良商贩化身狐狸,好事者是猴子,楚王则以虎王形象出现。
读文如读人,或许是因为太熟悉的老朋友,读着读着你就会触到鸟老师那极其柔软和善良的内心。
“经宿而鸟死”——原文中的“凤凰”早就没救了,可你读绘本时,一定要认真读图,那只成功“复活”的漏网之鸟会让你捧腹大笑。
用时下的流行词汇来形容这个故事:人畜无害
但如此用心良苦地去平衡~去雕琢~去小心翼翼地不伤害任何一个生命,创作者付出的心血无法估量。幸而,图画语言的传递上也是酣畅淋漓,大爱图3。
《爱显摆的猴子》
这只猴子和刚刚那只山鸡正好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不知天高地厚招来滔天大祸。
一个深谙忍辱负重逃离飞来横祸。
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读,是极有趣的。
《爱显摆的猴子》改编自《庄子》中的《吴王射狙》,主张顺从天道的庄子赋予故事中的“狙”以过于卖弄的人性。绘本用性格暴躁^勇猛好斗但智商极高的山魈取代了原文中的吴王,将这个人与猴的古老寓言巧妙改编为一个现代动物寓言,书中那只好事的猴子张牙舞爪,造型活泼,被教训的场面让人看着又好气又好笑。
庄子对这只猴子是不客气的,原文的结尾“狙执死”。
鸟老师依然是不忍心的,这本绘本的结尾是:
“这下,爱显摆的猴子终于得到了教训,再也不敢嚣张了。”

【荐书】《给儿童的诸子百家寓言》
《生气的河豚》&《白雁放哨》
柳宗元写过《三戒》:《临江之鹰》、《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借麋、驴、鼠来讽刺腐朽势力及当朝统治者。
作为柳宗元的铁粉,苏东坡在《又读柳子厚<三戒>》时则以河豚和乌贼鱼讽刺自暴自弃欲盖弥彰之人——《生气的河豚》便出自其中。
生活于不同时代的文学大家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及感悟融入寓言创作时,辛辣活泼,入木三分。当苏东坡笔下这只自命不凡的河豚从古老的寓言穿越到现代的儿童绘本当中时,鸟老师找到了一个特别合适的故事讲述点:情绪。
我们从标题《生气的河豚》到封面上那只即将爆破的大肚子河豚,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情绪元素。
跟随着封面所释放出来的明显信号进入故事中,开篇简明扼要:河豚心情好的时候是一条普通的鱼,不过,当他生气时完全是另一副模样——一语道破天机的赶脚:当情绪控制大脑时,我们身边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愤怒不断升级的河豚誓与桥墩死磕到底,却被铁嘴钢爪的老鹰轻松带走——情绪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将自己暴露在危险当中,河豚的下场可想而知……这本书的结尾,不管是图画语言还是文字语言,貌似没有给河豚留下生还的可能,故事后面的话也是干脆利落:【极端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判断力,以致于分辨不出是非对错。如果站在理智的反面,任由情绪主导行为,终究会自尝恶果。】
同样的情绪主题,也贯穿《白雁放哨》的始终。
《白雁放哨》来自于明代大学士宋濂所写的古老寓言《白雁啄奴》(又名《白雁落网》),这个故事与我们所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结构很像,但立意却是背道而驰:大唱空城计的是知己知彼的狐狸,吃力不讨好的是尽职尽责的雁哨,妄自菲薄的是被情绪所左右的雁群——它们围攻雁哨,啄到雁哨不敢再叫……最终,雁群在酣睡中被狐狸一网打尽。
这个寓言故事在营销界一直被广泛应用着,提醒完善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强调的是用理性来统领感性。但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在感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鸟老师只是想给他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情绪的故事:当虚假的事物有意伪装成真实的模样时,你亲眼所见的一定是事实么?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啊,如果任由情绪控制大脑,那就会像这个故事的结局一样悲惨——被一网打尽。
《生气的河豚》和《白雁放哨》搁一块儿,还因为特别喜欢这两本书的封面,情绪这玩意儿虽然有时候不可爱,但因为情绪而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真的很可爱~河豚的暴跳如雷、雁哨的歇斯底里,看一遍笑一遍。

【荐书】《给儿童的诸子百家寓言》
《蛤蟆为什么哭?》&《跳蚤城》
逗童鞋回归,生活节奏立马得调整。一个人读的绘本变成两个人读,一个人写的作业揉入两个人的意见。
她喜欢《蛤蟆为什么哭?》,赞不绝口:“没想到古代的寓言故事这么好玩,比语文书上的好太多了!”
对照古文读一读,孩子也读出鸟老师的用心良苦:苏轼的原文到“故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处戛然而止,但在绘本中,龙王亲手废除了自己荒唐的命令,从此水族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鸟老师真善良!”——是逗童鞋得出的结论。
“可是我也喜欢《中国民间童话故事》啊,难道不出了吗?”呃……这个问题要问杨老师才行啊
其实我更喜欢《跳蚤城》,阮籍干净利落的一句“虱处中,以为吉宅”,就把他所厌恶的伪君子们比喻成了兜裆中的跳蚤——“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结尾是毫不客气。
《庄子·徐无思》中也有类似的典故《豕虱濡需》,说的是寄生在猪身上的那些虱子,把猪的身体当成了吉宅,以为自己得天独厚地生活在宁静富饶的乐园。却不知一旦屠夫到来,动手屠宰,点火燎毛,自己将和猪一起同归于尽。
但绘本中的跳蚤城土崩瓦解之后,那些无家可归的跳蚤,又四处去寻觅新的地方安家了(突然想起《牙齿大街的新鲜事》中的哈克和迪克)。
庄子通透,阮籍刻薄,但鸟老师温厚,他赋予这个古老寓言全新的阐释:很多时候,安逸的感觉只是表面现象,掩盖了脆弱的根基,只有把视线放远一点,越过表现,才能看清事物真实的本质。
呃……其实我是笑不出来的,这说的不就是我么?
【荐书】《给儿童的诸子百家寓言》《叫了一晚上》&《沼泽雉鸡》
小外甥在家,于是一起读。
《叫了一晚上》
9岁昊昊读完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公鸡打鸣并不在于声音的大小,而在于时机正合适。蛤蟆、青蛙和苍蝇想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那就永远都会以为自己没有办法把太阳叫起床了。孩子的理解将故事的寓意准确传达: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发声,效力永远胜过无谓的鼓噪。
11岁逗童鞋注意到了绘本与古文的不同在于故事发生之前的铺垫,认为小蟋蟀对于整个故事的发展至关重要。
说话是一门艺术,生存更是大艺术。我们再来读《沼泽雉鸡》。
这本书让昊昊想起的是他暑假里遇到的一只小麻雀,因为羽翼尚未丰满,从树上高高的窝里掉出来,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它送回矮树枝上,不料却成了蚂蚁们围攻的对象。昊昊很惋惜:如果当时不把它送回去就好了……
俩娃对于这套书的创作手法兴趣浓厚,是画的吗?刻的吧!用什么刻的呢? 木板吗:橡皮吧!
而我却是跟着这套书开始了古代寓言故事的扫盲之旅(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沼泽雉鸡》出自《韩诗外传》——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共十卷。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不过,《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
《叫了一晚上》出自《墨子间诂》。
墨学是诸子学的重要一支,先秦时代,儒墨并尊,同为“显学”。但同为先秦显学的儒墨两家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却完全相反。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长盛不衰,一花独放,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墨学则被视为异端邪说,尘埋千古,几乎在研究者的视野中消失。
整个19世纪,墨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当推晚清朴学大师孙诒让。他考订的《墨子间诂》一书是总结20世纪中叶以前墨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著作。
孙诒让有感于清末政治腐败国家危难,以“墨子强本节用,劳心苦志,该综道艺,应变持危,其学足以裨今之时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