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走进图画书的世界——分析幼儿阅读材料
这一章的阅读笔记,好难下手,因为太熟悉。
提到的每一本书基本都读过,每一个观点都很熟悉:
1、图和文都具有"表达"的功能,能共同或分别诠释一种紧贴主题的意义,并用连贯的、富有韵律的方式搭建读者和主题之间的桥梁,就是优秀图画书。
2、图画书对于幼儿而言,最本质的特性在于其愉悦性。
3、因为无字书,识字的大人和不识字的儿童终于平等。
4、理解图画书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既要从他们的阅读体验出发,也要从他们的读写学习过程思考。
本章用单独篇幅讨论了无字书(见P89-99第二节)
——由于缺少文字的指引和解释,无字书既需要图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脚本设置的精准性,也需要读者具有更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图画承担了全部的叙述功能以及视觉语言、文化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联结作用。
——因为幼儿具有读图的能力,所以我们不能把他们当作是“未做好阅读的准备者”,因为无字书,识字的大人和不识字的儿童终于平等。
书中以《七号梦工厂》的阅读记录为例,呈现了小霞老师如何引导一个幼儿园中班男孩S阅读无字书的过程。
4岁零11个月的男孩S在画面中提取信息的方式非常明显:1、描述主要人物的信息。2、在理解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象和猜测。而小霞老师的示范和指导,则拓展了S对故事的信息提取范围,加深了信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讲述方式上也明显发生变化。
本书在此基础上进行阐述:幼儿进行无字书的阅读时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成人要给幼儿提供更多任务支架。——注意,这里用到“支架”一词。
支架式教学,又称鹰架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效的支架式教学必须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独立性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
——这里又出现一个名词:最近发展区。即:介于儿童实力所能达到水平,与经比儿童有能力之人协助后可达到的水平,两者水平间的差距,即为儿童最近发展区。
为什么要梳理清楚“支架教学”这个概念?——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无字书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自主阅读的动机,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的是身为示范者和引导者的成人,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想起鸟老师来珠海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某一个夜晚,是2014年吧,一本无字书《海底的秘密》,让全场大人孩子激动不已。
凭着记忆翻了当时的朋友圈:
“他给我们讲绘本,讲绘本的文字和图画;手脚并用的把他第一次讲故事时的紧张“抖”在我们面前;讲无字书时瞬间入戏,仿佛海浪就已经打在他的脚上,我们跟随着他的语言表情动作,自己走近了海边,感受海风海浪。。。”
“今晚最最深的感受:对于无字书的阅读实在是头痛,完全HOLD不住!鸟老师告诉我们,(我自己总结的话)无字书的图画逻辑很缜密,它所表达的东西需要我们一次次去捕捉,去大胆的说出来。说多了,你自然就一次比一次看得到的东西更多。这不是说你可以通过很多次的预习就可以熟练的,无字书的窍门在于大胆开讲!”
“另一方面,无字书、绘本和文字书的阅读,都需要充分的准备。正如逗妈所说,当你为了去给一群孩子讲故事,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书本更深入的了解以后,你会发现,再单独给自己孩子讲同一本书,那真是菜都不算一碟了。”
“才知道自己原来一直的误区在哪里,我一直翻导读,看图,酝酿,打腹稿,都是自己在演默剧,在开口和孩子讲的时候,瞬间词穷。于是,不停和孩子说,你看看,你看到了什么?本来就没有读图基础的豆姐,就这么被我整烦了。”
——深深感谢俺滴话痨朋友神六豆妈,时隔4年后翻出她的絮絮叨叨,又成功地将我带回彼时彼刻,让我重新回想起舞台上那个不需要配乐不需要电子屏的朴实故事人,也就在那天晚上,我们的老朋友鸟用好绘本的魔力一丝一缕温暖了全场,全方位呈现的是他自身对于好绘本的深爱。
那一场故事盛宴后所触发的关于无字书的热烈讨论,所有在现场的人都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让自己先爱上无字书,而不是着急要去给孩子读。
当我们先建立了这样的基础认知,再回到书中,学习无字书阅读的观察和指导,或许才能将支架教学落到实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