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已经记不清楚是第几次从书架上取下德国绘本画家霍夫曼先生所创作的《睡美人》了,也不记得上一次翻开它是因为哪本书中有提及,今天则是因为松居直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而这本《睡美人》也确实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品读中越发地醇美。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在于它经得起一读再读。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以及霍夫曼先生其人其事也由远至近地亲切起来,不同的品读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与不同的思考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版画家的霍夫曼,有色玻璃艺术创作是他最擅长的艺术,而图画书的创作,完全是为了他的孩子们。
1957年,他六岁的二女儿克里斯蒂安娜因重病住院疗养半年,他将孩子最喜欢的《睡美人》配上插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她。高超的艺术创作功底加之对孩子浓浓的爱,霍夫曼的创作,造就了作品的深度。从表现手法到画面构思,从整体布局到细节刻画,用松居直先生的话来说:这本书,具备完美的“书”的形态。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我的大爱,画面上,父亲的身体微微前弓,双手紧扣,将女儿牢牢环抱其中,关于封面艺术创作手法,松居直先生在几本书中都作了极其详尽的阐述和分析,而深深打动我的却是那满满的已溢出来的父亲对女儿的爱。整张画面静谧安详,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童话与今天的我们对于亲情同样的渴求在瞬间接轨;画面上,父亲的紧张和女儿的放松所形成的对比又在传达着不安的讯息,为即将展开的故事埋下伏笔。
霍夫曼打破了一贯以来我们经常会见到的市面上许多不同版本的《睡美人》的封面设计——通常竭尽所能地去刻画一位沉睡的美丽少女,以求和故事名称的吻合,籍此来吸引读者。——诸如此类没有诚意的书籍充斥着市场,对于故事的深度品读以及画面的表现方式是图画书创作者和编辑的必修课,好的故事是坚韧的银线,好的图画必须是真正的珍珠,才能串连起真正值得收藏的经典之作。
从爱出发,我想这是霍夫曼先生的创作态度。
在孩子尚小的年龄,如何为他(她)选择合适的书籍,松居直先生的这段话是值得深思的:不论是早已知道图画书的人,还是初次接触的人,请你们不要考虑孩子,而让自己先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读者去阅读它们。
为自己的孩子和孙子画画的这种温暖的关怀,支撑着霍夫曼不敷衍了事地、诚实地带给读者阅读上的快乐和真正的艺术感受。而“惟忠实于艺术的书,对儿童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书。”(《书.孩子.成人》法国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
在《我的图画书论》中,松居直先生提到他判断图画书好坏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去比较原作和各版本图画书的文字。他用在日本市面上流行的各种《拇指姑娘》图画书版本的内容及画面进行了一个详细的比较与分析,尔后提出尖锐的反问:
我们在直接从事培养儿童形象思维、丰富想象力的工作的同时,对于我们的出发点,用以作为价值判断依据的标准以及是否存在偏差等方面,难道不需要重新思考吗?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立足于接受而非创造的立场。针对幼儿园教材,我们不也只是十年如一日地被动使用,而懈怠了创造符合自己想法的东西的努力吗?(请大家想一想以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为首的那些伟大教育家的事情)?
这些反问,掷地有声,让读书的人也是满心惭愧。
紧接着,他又说:
即便对于现成的东西不满,予以批判,但倘若你提不出明确的批评基准,只是随便发表看法的话,也是不能说服人的,同时,如果批判者没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便也不会有改变既成东西的力量。
松居直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读他的书,就好像他坐在你面前和你闲话家常,没有难懂嚼不烂的生涩理论,但书中的字字句句,却时常有千钧之力,发人深省。我想,成就其重量的基石,是他长期浸淫于图画书编辑及推广,把自己交出去的坦荡决心。
休息,明天继续读。
又:
昨日在外跑了一天,今早一进工作室,我亲爱的铜钱草们软趴趴地瘫了一桌子,瀑布汗,这已经是第二回了,这家伙还真够能喝水的!幸好经历过一次,咱已经有经验了,赶紧给喂水,然后静待舒展——我就不相信我还伺候不好你了?!
这会儿,刚码完字,抬头一瞅,呵~~一个个都探着小脑袋涎着小脸儿冲着我笑开了又!
亲,就让咱们缠绵到底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