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育人还是毁人
(2015-03-30 09:32:23)
——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规》教育出来的学生,也许要么会成为全无个性的木讷之人,要么会成为伪君子。
传统文化中颇多糟粕,《弟子规》就是其中一个。鲁迅先生所说的““仁义道德”字缝里,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弟子规》完全符合。像这样的东西,完全应该扫尽历史的垃圾堆里,最多是偶尔有学术兴趣的人,捡起来骂两句,随手再扔了。只可惜先生说“吃人”的时候,没顺带提一句有哪些书本。以至今日,《弟子规》反而是呈越来越火的趋势,小学生被要求学,大学生也被要求学,甚至连专门的弟子规学校都出来了。如此邪景,无法坐视。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全篇先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部分。摘其几句,看看他是怎么胡说八道的。
先看“孝”。“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弟子规的“孝”,就是以父母为中心的愚孝,无论父母生前死后。在各种注重“孝”的形式的时候,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无一字。
再看“悌”。“长者先 幼者后 长者立 幼勿坐 尊长前 声要低”云云。尊重长者,倒也应该;但是要“事诸父 如事父”,分明强人所难。过分突出长者地位,却把幼者权利完全忽视。“悌”字强调长尊幼卑,却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只字不提。
再看“谨”。全段甚长,中心思想倒是鲜明——都是一些应该道貌岸然,言行谨慎之类的话。还有很多行为禁忌,比如“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等等,看着就很累。对于此,我倒想起了“人不轻狂枉少年”那句话。并非提倡肆意妄为,但人要活得精彩,就需要活出个性。而“个性”二字,正是“谨”段所禁绝的。
再看“信”。“信”段倒是说了不少“应该守信”之类的话。可是瑜不掩瑕,只看这句“彼说长 此说短
“信”段虽长,却教导人不要坚持正义。
再看“泛爱众”和“亲仁”。“泛爱众”倒是说的不错,“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可是随即在“亲仁”之中便说“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自居道德高点,将他人分类。此种分类,本就不适。因为人群有职业学历男女之分,却无道德仁义之分。此段将人强行分类,然后还要“能亲仁
说到岳不群,如果严格按照《弟子规》来做,也许恰恰能成个岳不群。
最后看“余力学文”。学的是什么呢?“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哪些是圣书,可能好说,四书五经目录即可;可大部分书是“非圣书”,统统都不要读?没有道理。更重要的,是读了“非圣书”,就会“蔽聪明 坏心志”?这人的思想和心理得脆弱到什么程度?又对自己的衡量是非对错的能力多么不自信?还是想起岳不群,看到五毒教几个美女的脚,都不敢看,怕乱了方寸,这伪君子的修行是何等的浅。
关于读书,我个人倒是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跟兴趣走,开卷有益”。而所谓的“余力学文”,教人只读圣贤书,教人只做八股文。但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却无一言,就是智慧。
通观来看,一部《弟子规》,实在不堪细读。号称对学生教育的启蒙读物,却关于子女对父母的爱,人与人的平等,个性的养成,正义的坚持,真诚交友,兴趣指导学习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只字不提或者大相径庭,还有多少价值?而按照《弟子规》,就算最终成功,“圣与贤 可驯致”,也必将是一个全无个性,甚至全无人性之人。鲁迅先生所说“吃人”,其意正在于此。
康振宇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