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天路——2021年西藏自驾游(十六)

标签:
9月22日索县赞丹寺达吉寺自驾游记 |
索县位于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怒江上游的索曲流域,南羌塘的大湖盆地,是格萨尔王的妃子出生地。原先为古老国度苏毗(孙波)的腹地,元代时被称为“索格”,藏语意为“蒙古”,元宪宗(1209至1259年)时期,索县境内逐步形成了索巴、君巴、荣布三大部落。明朝时期先后归附于蒙古土默特部的俺达汗、喀尔喀部却图汗,明崇祯十年(1637年),索县三大部落又归附于蒙古和硕部的固始汗。清朝五世达赖时期,固始汗将索县的三大部落赠送给了五世达赖,作为他的溪卡。清乾隆时期,索县的三大部落由驻藏大臣直接管理,设立了索宗(县),1960年改名索县至今。就这么一个只有一条主街道的小城,却有一座巍然屹立的建筑群,人称“小布达拉宫”的赞丹寺。
赞丹寺又名索•甘丹培杰林,初创于1232年,先为宁玛派,后变噶举派,1668年五世达赖整肃卫藏,并向藏北扩张,在这座噶举派寺庙的废墟上兴建赞丹寺,并成为拉萨哲蚌寺格鲁派的属寺,是藏北地区最早的黄教寺庙。赞丹寺所处的雅拉多山西面的雅拉乡,是格萨尔王爱妃森江•珠牧的故乡。赞丹寺修建于雅拉多山顶,形态酷似布达拉宫。传说当时修建时完全准备依照布达拉宫样式的,但在带图纸返回时,有部分图纸丢了,所以才与布达拉宫没有完全一样。整座寺院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壮观,分红宫和白宫两大建筑群,红宫居中,主要用于供奉佛神和宗教事务,两旁和后面是白宫,僧人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就在这里,现有经堂及僧舍260间,总建筑面积25975.2平方米,全部为石木结构,远看外形酷似布达拉宫。寺内珍藏大量的佛像、壁画、藏经印册等,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沿着蜿蜒的石阶穿过寺门和鳞次栉比的白色僧舍,来到上部红宫前的小广场,眼前是一座红墙金顶四层宫殿,围绕宫殿圈是内转经道,寺院外还有一个外转经道,都是供当地信众转经祈福。走进二层的大经堂,里面富丽堂皇,地面经凳整齐排列,墙上柱间唐卡密悬。两侧则是高耸到顶的经书墙。经堂后面的主佛殿主供四手观音塑像,梵语念作帕巴鲁格肖热。与布达拉宫内的帕巴鲁格肖热相同,都为檀香木佛像,算得上是赞丹寺的镇寺之宝。旁边还有强巴佛、法王及各种金刚、护法神等塑像。一侧墙上悬有各种“羌姆”(跳神)用的面具,有的慈祥和蔼,有的狰狞恐怖。除了主佛殿外,大经堂的经书墙间也有小门与千佛殿、宗喀巴大师殿和千手观音殿相通。
四手观音
强巴佛
女身护法神
欢喜佛
宝轮坛城
从大经堂出来,沿旁边的楼梯走上二楼,这里也有一个较大的佛殿。佛殿中央四方玻璃罩中摆放着一座别致的坛城,银白色的圆底,青玉色的四方城上镶满各种玛瑙宝石,门檐下,屋檐边璎珞垂挂,金色的屋顶边金轮跪羊、飞凤华盖簇拥,珠光宝气,富丽堂皇。佛殿正面供奉一尊金灿灿的四面佛,四周佛龛供奉着莲花生、罗汉等佛像,还摆放着一溜五个铜铸鎏金灵塔,塔上挂有灵塔主人的相框,只是都是用藏文标示,也不知是那几位高僧活佛的肉身塔或舍利塔。
四面佛
肉身舍利塔
高僧活佛
坛城梵语称曼陀罗、曼荼罗,藏语称为“吉廓”,为藏传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结构的法器,是本尊佛及众生聚集的模型。其外在意义是指诸佛菩萨本尊安住的净土宫殿,内在意义则是众生心的清净相。净土宫殿正中央的本尊,就是众生本来清净的佛性。根据修法不同,内部主尊不同,人们以坛城表示不同的佛世界,以供观想。一般形式为圆底盘,方供台,台上建佛殿,装点幡幢、八吉祥等物,佛殿内塑有佛或菩萨等尊像及其侍从神等。因为曼荼罗是真理的表征,犹如圆轮一般圆满无缺。经论中记载:能亲自见着坛城者,宿世皆须具有深厚的福德因缘。看一眼就可以消除很多恶业。而僧人将其放在佛殿供奉观想,就能“获得本质”,即获得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
在这个佛殿的旁边还有一个小佛殿,墙壁及柱子上挂满了藏族骑兵所使用的叉子枪。这种枪又叫交枪,是在步枪或火枪的枪管前下方加装有两根尖细的叉状物,是一种极有中国特色的武器。特别在藏区,有长期使用叉子枪的传统,肩背带有长长叉子的步枪或火枪,曾经是藏区的典型标志之一。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20世纪之初赴西藏探险时,所画的牧民和藏兵形象,基本上都背着这样的叉子枪。藏兵在马下作战时,将叉子扳开架于地面,可以提高射击时的稳定性,相当于现在轻机枪和有些狙击步枪上的两脚架。叉子枪是藏族人民千百年来高原生活智慧的结晶,
号角短刀
沿着狭窄陡峭的楼梯来到佛殿顶部的金顶平台,推了一下中间佛殿的门,发现门被倒锁。听到了推门声,里面的僧人打开了殿门,同意我们入内参观,里面长方形的屋子里,正面玻璃佛龛内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小佛像,另外三面是长条形的藏式沙发和茶几,僧人介绍这里是寺内活佛的休息室,正当我们索然无味的准备离去时,这位僧人神秘地向我们招招手,转身打开一扇边门,跟上去一看,顿觉眼前一亮,刹时就被震撼到了,眼前是一座精巧无比的银坛城,高约1.5米,直径2米,技艺精湛,美轮美奂。由赞丹寺活佛阿旺•吉卓自筹资金而精心铸制,耗用白银200斤,金1000克,各种珠宝无数。看着这光彩耀人的银坛城,我不禁连连竖起大拇指,并再三恳求僧人能让我拍几张照片,估计是看在我比较心诚,僧人破例允许我拍下了这美轮美奂的银坛城。带着兴奋的心情离开银坛城殿,僧人带我们来到金顶平台的另一边的佛殿,殿门上标明“大威德坛城殿”,里面有一座更大,更精巧的金坛城,同样由该寺活佛阿旺•吉卓铸制,用880克黄金通体贴金,这给了我们更大的惊喜和震撼,大家直呼今日有缘,可惜这次无论我们如何恳求,都未能打动僧人,没能拍到一张照片。
看完这两座镇寺之宝金、银坛城,驱车离开了赞丹寺,继续沿317国道东行。中午时分抵达巴青县,按导航先去巴青县城益曲河对岸的麦莫溶洞游玩,可到了导航提示的终点,却怎么也找不到溶洞的踪影,也没有任何景区标识,只是一座荒山而已,询问路人,更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无奈只能再回河对岸的县城,草草用过午餐后继续前行。
百度介绍:麦莫溶洞位于那曲巴青县境内,人称其为仙女秘室。洞内有天然形成的石梯,洞口左右各立一人高的石柱,如两位守门的卫士,洞口不远处有石头垒起的祭台,洞口的上方有一个天然的白色藏文阿字。洞口还有一天然石狮,进洞后有许多小岩洞,洞内挂满下垂的冰柱,“滴哒、滴哒”的水珠滴声在洞中格外清脆悦耳,各种冰块千姿百态,犹如万物再生。三座人形岩石,人称阎罗法王和其黑白两助手,还有许多天然佛像。该洞的奇特景观因附近丰富的民俗、宗教,更加充满神奇色彩,是西藏旅游必不可少的景观之一。
出巴青县城,317国道开始盘山而上,直到海拔5089米的安吾拉山口。山口四周雪山环绕,山间草甸枯黄,一阵阵冷风劲吹,让大家不敢在山口久留,拍完照赶紧下山。317国道进入了河谷地貌路段,两山夹持间,大片草甸黄绿相间,碧绿的荣曲蜿蜒流淌在草甸之间或峡谷之中,车外不时掠过村寨民居和寺庙。车过荣布镇,翻越海拔4472米的恰拉山口,进入丁青县境,在尺牍镇巴格村前看到路边的一座寺庙,路口石碑上“达吉寺 本教”赫然在目。这一路过来看了不少寺庙,绝大多数都属格鲁派黄教,苯教寺庙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拐进路边的岔路,200多米后来到达吉寺。
偶遇苯教
苯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苯”在古藏文中意为“颂咒”“咏赞”。起源于石器时代古象雄“冈底斯山”和“玛旁雍措”一带,被称为“原始苯教”。公元前1500年后的铁器时代,祖师辛饶弥沃改造并统一了当时的原始苯教,创建了新的“雍仲苯教”,因为法帽“噶尔莫泽杰”(译为“胜尖白帽”)是白色的,因此早期的雍仲苯教曾被称作白帽苯教或白帽圣教。雍仲苯教的教法又分两种,即雍仲旧苯和雍仲新苯。雍仲旧苯源自于辛饶弥沃古老的传承,它严格保持着纯正的雍仲传统,有其独特的大圆满传承体系。雍仲新苯则是雍仲苯教后期和印度佛教(主要是和宁玛派)互相影响和交融而形成的新派传统,新苯的塑像风格和修行方法融入了一些印度佛教的元素。《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自聂赤赞普至墀杰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苯教护持国政。”作为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苯教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苯教文化的影子。”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都是苯教的遗俗。
走进这座不大的苯教寺庙,最显眼的就是正中的二层佛殿,其建筑样式与其它教派有着明显的区别,为双重歇山式屋檐,上饰双羊跪轮、宝幢等吉祥物,四角飞檐饰张口鳌头,两侧佛殿顶上各建一座阁楼,同样双檐歇山顶,通身鎏金,熠熠生辉,俨然为藏汉结合的建筑风格。大经堂门前两边双龙盘柱,昂头对啸。一尊人身鹰面神,肋生双翅,手捧绿珠,威风凛凛,端立门梁之上。经堂内雕梁画栋、五彩缤纷,富丽堂皇,正面供奉苯教大圆满教主普贤王如来(衮德桑波)的塑像。许多僧尼们正在经堂内做功课,年龄大的女尼正襟危坐,面容庄严,口诵佛经,年龄小的则左顾右盼,有口无心,小动作不断,尤其看到我们进来,更是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与同伴窃窃私语,孩童本性显露无疑。
桑炉经幢
大圆满教主
感恩伟人
离开达吉寺,翻越海拔4430米的琼涅拉山垭口,317国道进入了丹霞河谷地貌,两侧山体呈现出成片的橙红、棕红、殷红颜色,深蓝天幕下的沟壑红得无比艳丽,原始自然,毫无人工雕琢痕迹,让我们惊喜异常。这是大自然孕育出的高原上最美丹霞风光,再挑剔的眼光也会被折服,随手一拍,都美丽非凡。最美的风光在路上,自驾的乐趣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有怎样的风光在等待着你欣赏,也不知道有怎样的故事会发生在前方,而现在,眼前的这片艳丽的红土地,瞬间就触动大家的心弦,让我们时常停车,久久徘徊,直至日落西山方赶到丁青县城,入住霍尔藏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