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平时乱跑惯了,春节恰恰是能安静下来读几天书的好时候,加之南方遇到了雪灾,也影响了我的出行计划,于是,今年的春节,我就捧着一本厚厚的、翻译成中文有50万字的美国小说读了好几天,这本小说就是尤金尼德斯的《中性》。该小说获得了2003年的美国普利策小说奖。我觉得普利策奖的获奖小说一般不算很好,不如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福克纳小说奖的获奖作品,但是,这部《中性》却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可以说是名至实归。作者尤金尼德斯出生于1960年,是美国新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值得特别关注和期待,他此前还出版过一部小说《处女自杀》,那部小说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几个如花的少女接连自杀的故事,实在有些匪夷所思和耸人听闻,小说和电影我都看过,总是觉得那些如花的少女怎么这么轻易地为了那点理由就自杀了呢?想不通啊。
按说,根据一个作家已经出版的作品,应该可以想象和判断出这个作家下一部的作品会是一个什么模样,大致总是有迹象可循。但是,尤金尼德斯却突然捧出来一部厚厚的《中性》来,让我觉得这个作家实在有爆发力和没有章法,也因此就特别值得重视了。美国小说仍旧是当代世界小说中最活跃的部分,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已经10多年没有垂青美国作家了,可丝毫无损美国作家的巨大活力和创造力。你随便掐指一数,就有十多个诺贝尔级的作家在嘴边上,谁得了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鸟奖都是名符其实的。
《中性》这部小说很好看,可是,如何形容这部《中性》呢?我的脑子里出现了几个词汇:史诗、变性悲喜剧、希腊移民家族史、底特律之书,等等,于是,也就有了这篇文章的冗长拗口的标题,我也是没有办法,这些词可以部分地贴近这部小说要讲述的东西,但是似乎又都不能全部涵盖。这部小说好就好在它还有很多难以言传的东西在里面,那种小说里营造出来的历史氛围,小说独特的叙述语调,小说的轻松、滑稽、幽默的气息,都是难以形容的,只有在你读进去的时候才可以会心地感觉到。
按照汉语小说的篇幅来看,这部小说的规模也算比较大的了,50万字,645页,读起来不枯燥和烦闷,作者是相当有功力的。在这里,我不想复述小说的情节和梗概,那样容易把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内涵和独特的气韵给破坏了。简单说说吧:这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分成两条大线索,一条就是主人公的性别倒错以及(他、她)的成长历史,另外的一条线,则是他的希腊裔家族成员,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宛如枝蔓一样的发展,这些家族成员的故事,又和小说的主人公呈现向心的联系。同时,这部小说还是关于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地域文化小说。小说的叙述者,是第一人称“我”,整部小说都是叙述者自己在讲述。小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出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1月,出生在底特律的一个丝毫没有烟雾的日子,那时我是一个女婴,第二次是1974年8月,出生在密执安州皮托斯基附近的一个急诊室里,那时我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于是,小说就在主人公“我”的叙述中,波澜壮阔地、连绵不断地展现出一个希腊移民家庭史和“我”的变性前后,所经历的成长的悲喜剧。小说分四卷,也就是四个比较大的部分,每个部分的开头都由“我”的性变化和成长作为一个叙述的线头,然后牵引出关于底特律、关于“我”的家族成员的历史。小说就在这种不断地回到某个重要的叙述原点上重新出发的结构当中,将一幅多少有些滑稽和搞笑,但是你最终却笑不出来的移民家族史与城市发展史纠结着描绘了出来,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了复杂生动的美国当代生活的一个有趣的后现代化的侧面。
作者尤金尼德斯,属于美国作家中的“60后”新一代,他呈现出了迥然不同于前辈作家的气质。他既不是现实主义者,也不是现代主义者,既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也不是黑色幽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他总是喜欢描写多少有些显得怪诞的事物,让你觉得这怪诞的故事最终是真实和正常的。你想想吧,把一个两性人的变性和倒错、错置的历史,放到一个希腊裔的家族历史里,背景又是一个美国的汽车工业大城市的发展,这几个要点的结合,就成就了尤金尼德斯所书写的怪诞悲喜剧史诗《中性》。有趣的是,小说的主人公出生年月,和作者尤金尼德斯同年同月,让我一度疑心写的就是作者尤金尼德斯自己的生活呢,可实际上,作者拍着胸脯说自己绝对从来没有变过性,他不过是玩了一个花招,一个文学想象的花招,他把自己的希腊裔移民家族史放到了个人性成长的背景中,从而带给我们一种啼笑皆非的荒诞和现实混合的怪诞感。
如果你对当代美国新小说有兴趣,《中性》无疑是可以选择的阅读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