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世界》研讨会上的发言
邱华栋
我最早读到《小世界》的翻译文本,还是1992年重庆出版社出的那个版本,译者是罗贻荣,王逢振先生校。当时读到的时候,感觉特别新鲜,因为那个时候,这本写人文学者题材的小说还非常罕见,而作者又是典型的那种后现代的写法,拼贴、杂糅运用纯熟,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大笑,之后还有一点悲哀感,而且,私下里觉得很羡慕人家那些人文学者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在全球到处跑,到处留下风流韵事,而且银子也不少拿,风景也没少看,竟然都是公家掏钱。
转眼之间,就是10多年过去了,新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小世界》的新译本,译者是王家湘教授。我把两个版本对照看了,这个新版本的确翻译得更加准确和生动。在这里,我插几句话,是关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出版社这些年做了很多“正本清源”的工作,很多当代西方大作家的版本,过去出过,如今他们重新出版的时候,都请最好的学者、翻译家来译,比如,最近还出了《在路上》,也是不错的译本,是对读者相当负责任的态度。我也写书评了。最近几年,他们出的还有昆德拉的系列,属于叫好又叫座的书,翻译质量上乘,而且市场效果也很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而据说昆德拉也很信任这个中文的版本系列,他这个人在翻译方面很挑剔、很难打交道,但他非常信赖这个中文译本系列,这很难得。我看他们最近还出了纳博科夫小说系列,也是在重新译,也不错。原来的版本多少都有删节,所以,感谢你们不断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我知道你们还一直努力拿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版权,可是拉美作家据说都不好打交道,在版权方面特别较真,提的要求让人头痛。哎呀也够难为你们的。
《小世界》这种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其实,在中国晚近的小说中还是有一个小传统的,比如清朝的小说《儒林外史》,比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都是杰作。而最近20多年的当代小说中,这个传统如同某种潜流一样,一直在继续,比如格非的小说《欲望的旗帜》,比如徐坤的很多中短篇小说,比如张者的长篇小说《桃李》、李洱的小说《导师之死》等等,都在继续着这个传统,都有贡献。而且今后,我估计中国会有更多的作家写知识分子题材,我们会产生我们自己的索尔.贝娄。为什么这样讲?那是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大世界”了,10多年前,我看《小世界》,觉得他笔下的生活非常的陌生和高端,而如今,再来看当代中国大学一部分教授学者的生活,那已经比《小世界》描绘的生活场景高端复杂多了。这些人也是全球跑,全中国跑,全北京各大饭店跑。我真的没有想到《小世界》竟然有点落伍了。我看翻译家黄梅的一篇文章,谈到这本书的时候,用《学商的世界》来描述,非常到位。最近一些年,国家投入加上学费上涨,中国当代的教授们的经济地位的确迅速地提高了。这里面,其实人文学者还是收入非常差、非常靠后的,倒是一些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搞科学研究的学者,那真是最为耀眼和忙碌的明星。比如,去年我出差10多次,在飞机上3次都见到了同一个经济学家,这个概率够高的。他们到处演讲、做报告,担任地方政府经济发展顾问、担任大公司的董事,担任媒介搞的大型会议的主角,银子绝对拿到手软。而且,我敢打包票,比《小世界》里面描述的那些人文学者的收入高多了。当然这是应该得的。不过,有的也行走在道德与犯罪的边缘,被金钱腐蚀了灵魂。所以,我想说的是,中国,现在真的已经是一个大世界了,一些知识分子们的现实存在的生存状态,非常丰富、多元,高端,我们需要重新阅读《小世界》,然后,写出来中国的现实大世界。
对于戴维.洛奇这个作家,我和在场的几个作家有同感,那就是,他并不是一个最顶尖的英国作家,因为,英国当代好作家非常多,尤其是一些非洲、印度后裔用英语写作的一批作家,改变了英语文学的版图和内部的空间。当然,在当代英国作家中,他也十分重要,何况,我们对他的了解也才开始。另外,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我看到台湾出版他的《小说的艺术》的时候,改名为《小说的五十堂课》,就比较吸引人眼球,我建议,你们也参考这个名字。其实我觉得戴维.洛奇的评论和文学研究著作,写的比他的小说好。这次你们出他的系列里,有三本这样的东西,就很棒。我总是觉得,他的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另外,他的作品有的过于搞笑,熟练的后现代派文学技法上的花哨,也反而冲淡了小说的感染力,毕竟,滑稽、搞笑和幽默,都是轻的,总是不如悲剧感的那种重,更能打动人。但是,这样的作家在中国还不多,推重他很应该,这是一个方向性的提醒,这次,你们推他的系列出来,也是我们深入了解这个人和他作品的机会,我们还是要重视他的东西,然后,去描绘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灵魂在眼下丰富的现实中煎熬的大世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