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军事迷与飞机迷,聊起支撑起中国空军全部战力的八大航空工业基地那必定是如数家珍,不过,这些航空工业基地一直都是国家重点保密单位,普通人别说参观,恐怕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对于中国的军事迷与飞机迷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终于随着中国国力与国家自信心的增强,位于沈阳的沈阳飞机工业基地率先设立了一个沈飞航空博览园,以期全面展示与系统介绍中国歼击机发展历程......这个博览园的对外开放,无疑是全体中国的军事迷与飞机迷的一大福音,因为大家都知道沈飞是中国创
建最强、规模最大的歼击机设计制造基地,从这里飞出了众多的中国第一: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
中国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
中国第一架2倍音速歼击机--歼7;
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
中国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机动性能的飞机--歼8;
中国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
中国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教练机--歼教6;
中国第一架高、中、低空侦察机--歼侦6;
中国主力三代机歼11、歼15、歼16......
正因为上面的丰功伟业,沈飞也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此次沈阳之行,虽然时间紧张,但我还是特意预约了参观沈飞航空博览园的行程。
沈飞航空博览园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陵北街1号。那形如凌空的机翼造型从大门一侧伸出,其下便是博览园的车辆入口;那闪闪发亮的银色材质如同飞机的铝制蒙皮,只此一眼便令人印象深刻。
透过车辆入口的伸缩门便能看见园区深处的展示馆主楼,更能依稀望见园区内摆放在绿植丛中那一架架银色的飞机,人未进园,内心已是激动万分。
入园后,在右边场地上,分别陈列着两架外型相近的银色米格战斗机,其中机身编号56719的那架是国产第一架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歼-5。该机为仿苏米格-17F战斗机,于1956年7月19日首飞成功(这也是其机身编号的由来)。歼-5的研制装备,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能够成批生产喷气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该机采用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气动布局,全金属结构,体积小,重量轻、低空机动性能好。机上装有3门航炮、炮弹200发、并可携带2枚250公斤炸弹。
歼-5总共767
架,其装备部队后,在国土防空任务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使用歼-5飞机击落过F-84、F-86、RB-57A和F-4B等多种入侵飞机。
除我国空军装备歼-5外,还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苏丹、索马里、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10国援助、出口过歼-5各型战斗机。

旁边那架机身编号71938的飞机,是歼教5型飞机,其是成都飞机厂在沈飞帮助试制的歼5甲飞机基础上改型成功的全天候双座喷气教练机。于1966年5月8日首次飞行,该机曾为“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使用。
在它俩的身后停放着一架机身编号65604的外形与早期苏式战机截然不同的战机,资深军迷与航空迷一眼就能将其认出,它是“五爷”——强-5强击机,“五爷”这个称呼是中国广大航空迷、军迷对这型机的一种爱称。
通常只知道强-5强击机是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但事实上其是于1958年11月在沈阳完成飞机的木制样机,并于1960年完成图纸和有关计算工作,以及大部分工艺装备和3架飞机的80%的零件制造。随后强-5试制才转往南昌飞机制造厂继续进行,于1965年6月5日首次试飞成功。
强-5强击机的总设计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孝彭,是在歼-6/米格-19战斗机的基础上,首次参照西方攻击机的设计风格研制的单座双发超音速强击机,是第一款由第三世界国家研发成功的喷气式强击机。其在中国航空界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绝对可以算是中国航空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甚至被载入英国《简氏航空年鉴》。
令我无法接受的是中国战斗机中的传奇——歼-6(机身编号63923)竟然被放置在了整个博览园外场展示区的一个不起眼角落的灌木丛里,而其兄弟歼教-6(机身编号70116)却被放在歼击机主展区上了。
被军迷尊称为“六爷”的歼-6(轰6也被称为“六爷”,反正军迷多个爷爷也不在乎),是中国国产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曾是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共生产了5205架,从1964年首批服役至2010年正式退出空军装备序列,服役了46年,在各次实战中,仅从1964到1968年,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歼-6就击落击伤各型美国战机至少30架,包括RF-101、A-3B、A-3D、A-6A,以及性能远在歼-6之上的F-104、F-4B、F-4C,最牛的是歼-6自身却未被对手以功击方式击落过一架!
歼教-6(70116)是在歼-6歼击机基础上改型研制的超音速喷气教练机,1970年11月6日首飞成功。这是中国空军首次拥有超音速教练机。
在旁还有一架机身编号69805的歼-6III,1969年8月5日首飞成功,其外观上最大的特点是进气道中有一个向外突出的调节锥,事实上这个锥体为2级可调的,这是为空军生产的高空高机动型,该机爬高转弯快,适合大机群作战。

靠近博览园围墙一侧的场地上一字排开停放着从中国二代机至四代机的实机,第一感觉就是一代比一代大,一代比一代漂亮!
这架编号66117,机身修长,有着三角形机翼的战机,资深军迷与航空迷自然一眼能将其认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七爷”——歼-7,中国首款两倍音速歼击机,仿制于米格-21Ф-13型,1966年1月17日首飞成功,属于典型的第二代战斗机。
自1965年第一架真正中国生产的歼-7首飞以来,这个歼击机家族就不断衍生发展,衍生了众多的改型,到2006年停产,40多年时间里,中国总共生产了超过4000余架,除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外,还向多达30多个国家出口,是中国最知名的军机出口品牌。
旁边的这位,样子与“七爷”长得很象,但明显机身却比“七爷”长了许多,这架机身编号69705的战斗机便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的主力战斗机种之一:歼-8,被军迷为亲切地称为“八爷”,该机是一种自行研制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于1969年7月5日首次试飞成功,设计师是来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顾诵芬,该机也是世界上体型最长的二代中型超音速战斗机。
把“八爷”的机头削尖,进气道分开两边,就成了“八爷B”,也就是歼-8II,被称为“空中美男子”,这架机身编号99913的飞机是歼8IIACT飞机,是沈飞研制的主动控制技术验证机,于1999年9月13日首飞成功。该机在两侧进气道唇口后增设一对鸭翼,是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控制技术所需的气动布局,正是通过该机研制,中国的航空工业掌握了第三代战机必须使用的主动控制技术,显著提升了后续研发的飞机的操纵性能。
“八爷”身边的这架机身编号19981216的双发双垂尾的战斗机出现在“八爷”、“七爷”、“六爷”的身边,简直就是巨人般的存在。
这架飞机是中国沈飞自行组装生产的歼-11,于1998年12月16日成功首飞。歼-11是空军一型单座双发多功能重型喷气式战斗机,是中国购买的苏联/俄罗斯专利及授权的苏-27SK战斗机的国产组装飞机,是中国第三代战斗机之一。
中国为引进、掌握苏-27重型战斗机,前后花费了将近200亿美元,超过建国以来对整个航空工业的总投资。通过不懈努力,中国终于有能力将苏-27国产化,并改进出性能更加出色的歼-11B。引进苏-27的生产权使国内航空界受到极大的震动,促使中国在机械制造技术、焊接技术、空空导弹改进以及现代工业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为国产动力和航电武器系统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沈飞最终依托歼-11B已有技术,参考一架苏-33原型机T-10K-3的气动设计研制出的中国海军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歼-15。(可惜在沈飞航空博览园我只看到了歼-15的模型,不过,好在我在青岛的海军博物馆中看到过歼-15的实机)。
在靠近航空博览园陈列馆主楼的室外展示场地边缘,是一架机身编号31001,机身为黑色,机头为白色,表面呈现多面体的造型别致的飞机,这是沈飞自主研制的中型五代单座双发隐身战机——鹘鹰的原型机。
2024年的珠海航展,沈飞的这架10年前设计的飞机终于将被正名,歼-35A。
参观完室外展示场地上的这些出自沈飞的实机后,便进入外观为淡黄色的沈飞航空博览园陈列馆主楼参观,各个展厅中以图片、影像资料、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全面而详尽地介绍了沈飞从无到有的完整历史过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历史曾经都因多种原因而不能为普通人所知,沈飞的历史令观者无不心潮澎湃,正是有沈飞和一代代沈飞人的存在,我们祖国的蓝天才会如此祥和安宁......
结束沈飞航空博览园陈列馆主楼的参观,从主楼中走出,“中国歼击机摇篮”七个鲜红的大字再一次映入眼帘,沈飞确实无愧于这样的赞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