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古时各地间为了加强联络,便利往来,所以常常会于各省间修筑重要的官道,而官道的设立使得沿途的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发展,城镇、村落也随之而兴起......
湖南与广西之间,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联系,于秦代开凿了潇贺古道,连潇水达贺江,经过永州、道县、江华、富川等地,据史料记载,当时秦汉潇贺古道是“古道繁忙,车辙不绝,商贾穿行,货运不息”,今天,虽然这条古道已被四通八达的现代公路所替代,但千年间,却在古道沿途留下众多的历史遗迹,广西富川县朝东镇的福溪村便是这样的一处所在。
福溪村是潇贺古道从湖南进入贺州的第一个较大的古村。因其位置特殊,古时福溪一度被称为“南邪关”。宋代,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周敦颐沿着这条古驿道,自湖南宦游至广西,留下一子在福溪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承先祖智慧的濡养,此地逐渐成为一方人杰地灵的文化之地,直至今日此村也是国家认证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将车停在村头的文化广场。只见飞檐翘角照壁式的门洞后是一个四下被建筑合围的空场,空场的两侧是两座长长的风雨长廊,廊中设有长长的美人靠,空场与门洞相对的是一座古朴的戏台,以板砖铺就的空场的中央,以红砖镶嵌出一个大大的福字,立于此处,可望见周围老层林立,青山环绕,这样的环境自然显露出一股灵气。
沿着文化广场旁的小巷向古村的深处走去,行不多远,穿过巷子口处的一座门洞,便置身于一条横亘于村中的老街之上。
站在老街当中,青石铺就的老街向两侧伸展开去,一眼望不到头。


脚下的老街,中间全部以一块近一米宽的方形青石横向铺就,两侧则各辅以一块青条石竖铺,路面旁设有排水沟。青石虽然材质坚硬,但其表面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特别是一些方石,或许是经过重车的碾压,产生了断裂,裂痕更增添了老街的古朴之感。这样的老街于村中长达有2里,如此长度和规模的街道,于千年之前,单凭一个村庄的财力是难以修建而成的,果然,它正是秦时修筑的著名官道——潇贺古道的一段。
老街两侧以及村中的建筑几乎都是红砖黛瓦、飞檐翘角的老式建筑,既没有过度开发后的模板式,也没有杂乱开发的推旧立新,基本上较好地将古村的原有风貌保存了下来。

沿着老街行走,会发现村中一些正面被白色粉饰的老建筑多是大户人家的祖宅或是祠堂,这些建筑的屋脊与飞檐保留着浓郁的宋代风格。、
沿着老街行走,还会发现沿着主街,每隔一段,在某个规模较大的支巷口上都会立有一个门楼,这些门楼虽然形制不一,但大多数都是砖木结构,采用了大量的木柱木构抬梁,最重要的是几乎每座门楼之上都高悬着一块块巨大的匾额,其上多是书写着“进士”“文魁”等足以光宗耀祖的功名,还有“诔德勋烈”、“册标功德”、“春儒世及”等引经据典的名词,据记载,村中曾经出过5位进士和30多位官员,毕竟村中的先祖曾是宋代的文化大家啊!

这样的门楼,事实上是村中的宗族门楼,某一族人便世代生活在门楼后的支巷之中,若是细细数来,古村之中目前保留有13座这样的宗族门楼,留传着“十三门楼、十五街巷”的说法。






沿着老街行走,经常会被从地面上冒出的大小不一的顽石拦路,福溪所在的地区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这些石头都是天然的石灰石,对于这些顽石,历代的村民都没有想办法将其移除而是将其妥善地留存于原地,有的被房主用作屋墙的一部分,有的被制作为天井中的天然盆景,有的作为大门的守护神,有的作为登高的阶梯,当地人亲切地称这些石头为“生根石”,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这些石头比祖先更早植根于此,汲天地之精华,乃阴阳之凝合,是福溪的灵性之根,福气之源,是生命力的象征,后人自然要秉承敬畏天地、守护自然,不可随意凿毁,也不能任意移动......




村中最大的一处“生根石”就在钟灵风雨桥旁,而这座风雨桥则堪称是古村中最为漂亮的建筑。之所以说其漂亮,是因为其两侧桥头的桥门是大山深处少见的西洋牌坊的建筑风格,但若是从桥的正面望去,其妥妥的又是一座传统的平直梁桥,木制桥廊之上筑有飞檐翘角的桥亭,如此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建于1906年,相对于沿海依然闭塞的广西大山之中且完好保存至今,确实弥足珍贵,难怪现在此桥已经是全国重点文保了。
钟灵风雨桥坐落于村头的一处水潭旁,这里应该于地下有暗河涌泉,故常年泉水不断,水质清冽,最终形成了一条穿村而过的清溪,这条具有灵性的小溪,最先称为“沱溪”,后来改称为“福溪”,古村也是由此得名。



福溪古村中除了钟灵风雨桥外,竟然还有一座国保建筑——马殷庙(又称灵溪庙、百柱庙)。该庙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马楚大王庙和马楚都督庙组成,是纪念和祭祀楚王马殷的古建筑群。

站在庙前的广场上,对面是古村中现存的另一座古戏台,中国的戏台多建于村头或祠堂、庙宇之中,戏是唱给天上的仙人听的,但最终还是地上的凡人听了。
回身望向这座国保庙宇,第一感觉便是规模不小,正屋,次间,左右还有两廊,屋脊层层交错,很有气势,特别是其开间的尺度非常宏大,而且正面没有开设门窗,完全是开放式的建筑,几乎一眼能穷尽屋中一切。
进入庙内,室内那宽敞的空间里,只见硕大的木柱林立,我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一座森林,木柱间,屋顶之下,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月梁、穿斗、托峰、托脚,错综复杂,整个庙宇内的空间,上上下下,完全是一个木头的世界.....
据资料,庙内共有76根主柱全部用莲花形石礅托立离地,现场我发现只有部分的柱础是如此,但我也发现了一根非常神奇的柱子:原来庙宇之中也有一块巨大的“生根石”,庙宇的建造者没有去动这块巨石,但为了不影响建造时立柱,工匠巧庙地选用了一根短柱,直接立于石上,对这如同鲁班再世的举措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据说,因为庙内的主柱与托柱刚好是120根,因而此庙又被称为“百柱庙”,更厉害的是,整座建筑内的木构,全部以榫卯固定,未用一颗钉子。
真是想不到,在交通不便的湘桂交界,古时更是被称为“南荒蛮夷之地”还能留存有象福溪古村这样的文化宝地,且延续千年,真是难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