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因为那一场战火在中国的土地上至少燃烧了八年之久;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因为那一场战火基本上是燃烧在了欧洲,离中国的土地非常遥远......
正因为如此,当我听说在中国山东的青岛有一座一战遗址博物馆,在山东的威海海边有一座一战华工纪念馆时,多少有点诧异,于是临时去恶补了一下中国与一战相关的那段历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当时,中国当时刚结束封建王朝的统治,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地位。随着战争深入,英法等协约国伤亡惨重,北洋政府梁士诒等人便提出“以工代兵”战略,即以普通劳工代替正规军,进入欧洲战场。
由于英国在中国北方拥有威海卫租借地,有过组建华人雇佣军及华北招工的先例,以及大批闲置基础设施等诸多有利因素,山东的威海卫成为军方最理想的招募基地。从1916到1918年,英法招募了超过14万华工由威海运送到欧洲西线战场,成为一战中协约国的一股重要力量。
这十几万华工中来自山东的不少于8万人,这批华工之中有许多人在远赴欧洲的遥远路途上就命赴黄泉,剩下活着的华工,漂洋过海,历尽艰辛最终到达欧洲。在欧洲这些华工们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场,学习现代技术,操作兵械,从事劳累、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工作,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战结束后,约有十二万华工在完成合同契约后被陆续遣返回中国,但仍有一部分华工继续留在欧洲参与清理战场、掩埋尸骨以及战后重建,最终成为第一代华工移民。
整个一战期间,共有约两万华工下落不明,其中明确记载死亡的有两千余人,他们被埋葬在欧洲各国的墓地之中。
正是由于华工在一战中付出的汗水与鲜血,才使得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之一,但谁能想到汗水与鲜血换回的是更大的屈辱......
鉴于这样的一段历史,也由于山东威海是当年一战华工招募的主要集结地和训练出发港,2017年,在当年威海“高丽码头”的原址,今天的威海海源公园内设立并建造了国内首个一战华工专题纪念馆。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连林岛路9号,由于这里的海滨礁石众多,松林茂密,海天风光秀丽,自然便成为一处威海当地人非常喜欢的休闲之地,但依然有许多人不知道会有一座非常小众的纪念馆隐身于公园之内。
从路边进入公园,没几步便来到一片林中空地之上,一面灰色的混凝土墙体出现在眼前,墙面上是黑色的中英文字体,标识着“一战华工纪念馆”,虽然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但面对着这面混凝土墙体,身体还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冰冷的感觉......
绕过墙体,这才发现,眼前的标识墙体仅是围成一个菱形空间的四面墙体中的一面,四面墙体并没有形成闭合的围墙,而是在东西两端都留下了一道宽窄不一的缝隙且用半人高的玻璃墙封闭了起来。
人们可以沿着四面墙体的两侧,通过三级坡道上的台阶下到林中空地上一块面积巨大的草坪之上,也可以停留在二级坡道的平台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寻那处被四面混凝土墙围起的菱形空间中的秘密.....
站在玻璃墙边,这才发现那处菱形空间内部竟然是一个向下陷落如同井洞的空间(事实上这是设置在地下的纪念馆的中庭),井洞内的底部铺满了黑灰色的石砾,而就在石砾的中央,铺着一块表面有龟裂纹的盾形石板,石板的正中央则矗立着一颗种子形的雕塑装置,之所以放置一颗种子,寓意乃是新生,因为一战之后,在中国孕育出许多新的革命要素,特别是一战后的山东问题所引发的五四运动,更是成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一战华工纪念馆”的建筑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侧是平台高处的标志墙,而东侧则是低处平台上的,一个从高处俯瞰呈现为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形态的建筑,这个巨大的十字架,东西向的主干,事实上是一条从地面斜向通往地下的坡道,而坡道的尽头,便是位于地下的纪念馆的主体展厅的主入口,南北向的那条结构与东西向的通道在此汇集,形成了纪念馆的前庭。
上图来自网络


这个十字架构的设计,事实上是很符合“一战华工纪念馆”的精神内涵的,毕竟,一战是发生在欧州,整个战争期间,造成了包括华工在内的大量的人员伤亡,富有宗教色彩的十字架所代表的纪念特征,对于死伤后埋身于欧洲的华工来说也是恰如其分的......
当沿着逐步深入地下的坡道缓步前行时,两侧那灰色冰冷的墙面,那逼仄的空间压迫感,多少会令人的心情感到些许的压抑,唯有前方光亮和头顶的那一线蓝天,会给人代来一丝温暖,一线希望......





斜坡通道的地下尽头,是一处开阔的空间,这个空间成为纪念馆地下展示主入口前的一处前庭,参观的人们,无论是排队等候入场,还是参观完毕时出馆,都会在此驻足交汇,所有在此停留的人们,只要一抬头便会发现,头顶的天空又妥妥地被灰色的建筑物边缘切割成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形状,天空色彩的变化,内外光线的变幻,都会令眼前这座原本有些死气沉沉的建筑平添了一分活力......

事实上在地下展厅入口空间与坡道相对的另一端,是一处可以通向海边的豁口,从那里走出,眼前便是蔚蓝色的大海以及海边的礁石,隔海相望的便是甲午海战纪念馆所在的刘公岛,那里又是一处中国历史上令人无法释怀的悲壮之地,从甲午海战到一战华工,小小的威海承载了多少沉重的中国近代史啊......从这一点上来说,“一战华工纪念馆”的设计者在选址时也是格外有心啦......




“一战华工纪念馆”内,以照片、沙盘、模型的形式还原了一战华工当时的部分工作与生活场景,同时展出的还有近200件历史实物,虽然那段历史已经过去百年,因种种原因而沉寂百年的一战华工血泪史,终于得以主题纪念馆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大海边终于有了一份不曾被忘却的纪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