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见过一张照片,但见两面陡峭的悬崖间,有一山道,从上至下,一连串,长长的“之”字形拐,场景十分震撼……查阅资料后得知,照片是通过航拍,摄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双底村西侧的二郎峰上,是著名的太行山白陉古道上的一段,被称为“七十二拐”,正是这张照片,让我决定玩一次轻徒步,用双脚去丈量一下白陉古道,还有那段“七十二拐”。
上图来自网络
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
北方的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沿太行山脉从北至南,著名的古陉便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古称太行八陉,不仅是
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更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白陉,指山西陵川通河南穿越太行主脉地段最为险要的一段路。其由陵川县城东15公里处的八犊岭而下,入横水河,至武家湾大峡谷口,沿北侧悬崖绝壁之腰向东而行,
下“七十二拐”至双底村,穿过武家湾(十里河)大峡谷出省界,越过太行最后一道屏障进入河南,全长百余里。在交通落后的古代,白陉不仅是潞、泽两州穿越太行通接晋豫的唯一通道,也是晋豫物资流通的一条主动脉。
我们此次轻徒步的线路是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东南25公里马圪当乡横水村境内的白径古道景区入口,从西向东,沿山腰上的古道至陵川县双底村西侧的二郎峰上““七十二拐”,最后下到位于峡谷底部的双底村,据专家称,这一段五公里的盘山古步道,不仅是白径古道,甚至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道,堪称“历史活标本”。
乘着领队与景区交涉的空当,我沿着脚下的陵马公路,向景区所在的十里河大峡谷中走了一段,只见峡谷两侧高山对峙,绝对是高山峡谷,插翅难飞的感觉。就在谷底的公路上,抬头望向峡谷北侧,隐约可见山石裸露的崖壁半山腰上如同缠着一条细细的腰带,那就应该是白陉古道所在的位置了。
终于得以进入景区。先走了一段卵石铺就的上坡路,走过一座横跨一条山泉沟的石桥,便正式进入了白陉古道的历史残留段。
古道系沿着崖壁的根部开凿,宽约2米许,堪堪可供两支骡马驮队相错而过,或是可供三四个兵士并排通过;古道基本是沿着整座山崖的山腰位置开凿,所以整条古道绝大部分的路段都是相对平坦略有起伏的;古道的路面均以平整的块状山石铺筑,不少路段的石面被麻得溜滑的,数千年来,也不知道被多少来往的商贾、人丁、将士所踩踏过……若是瞧得仔细,还可以发现,不少石面上有着深浅不一石窝、圆坑,我猜想,或许这也是数千年来,多少牛马牲畜踩踏出来的蹄痕呢……
在古道上行进,一边是陡峭的崖壁,一边则是深深的峡谷,走到峡谷的高处,可以清晰地望见峡谷形成的那道裂缝在群山峰林中曲折迂回的向远方伸展开去……

沿着古道继续前行,发现古道下方的山边有一条水渠,
几乎和古道平行着绕山而走。在艳阳的映照下,渠中的水翠绿可人。这条水渠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小红旗渠”,也是在那火红的年代,由太行山人创造的又一个人定胜天的水利工程。
就在水渠的下方,隐约可以望见大峡谷里的一条公路曲折穿行,每当汽车驶过,就会产生很大的回声……古道、水道、车道,三个不同时代,不同作用的人工工程构成了一幅演绎历史的立体画面……
终于走出了峡谷段,站在古道的高处已然可以望见山下峰间平地上的良田与村庄了,那里应当就是我们白陉古道之行的终点陵川县双底村,这也意味着,我们很快便要进入白陉古道上最精华的路段——绝壁72拐了。
所谓绝壁“七十二拐”,是古时,白陉这所经这段峡谷本无路,人们上顶高山下临悬崖,硬是在悬崖间的一条竖槽中用一块块青石扎起了一条落差三百多米的,
折返72次的“之”字形石头路,路面都用青石块铺砌,并设有挡护墙。
这条山路从上至下不仅有三华里之遥,而且地势险峻,从高处往下走,如下“天梯”,让人感叹古人的勤劳与智慧。(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的七十二拐,只有在冬季,植被枯萎之后才能一睹它的壮观全貌)
这七十二拐,直至改革开放前,还是往返河南必经之路,直到20世纪80年代陵马公路开通后,方弃之不用。
果然,我们行走在七十二拐之上,由于茂密植被遮挡了视线,只是觉得古道正处于两侧山峰的夹峙的部位,唯有头顶的那片蓝天始终可见。
这段古道,道路人工修筑的痕迹较之前山腰上的古道更为明显,道面基本上都是以人工处理过的小块石平整就,每段折拐之处的路面的距离并不短,因此路面的坡度并不太大,这样一来无论是人力还是畜力上下并不太费力,每段路面的外侧都以大石垒筑有挡墙,甚至在坡度较大的路短,路面之上除了铺就小块石外,还在一段距离的路面上横置条石且凸出于路面,成为防止打滑的设施……
行走在这样的古道之上,除了感叹太行山的雄奇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感叹先人们那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气概和改造自然的巧手良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