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旅行,走访古村古镇一直是我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
22年下来,走访的古村镇已不下数百处,印象颇深的有几点:一、但凡能留存至今的古村镇,选址的风水都很好;二、中国的古村镇基本上都是以一个“大姓”为主;三、但凡名人辈出的古村镇,家训甚严,且必重“忠、孝、礼、仪、廉、耻”。
古时的名门望族皆是民间公推,而难得一见皇家钦定。
数次走访金华,当地的朋友问我是否去过浦江的“郑氏义门”?听我没去过,都建议我有机会一定去那看看,称道:浦江的郑氏家族在当地名气大得很,该家族自南宋落户于浦江,历经宋、元、明三朝,沿续十五世同居共食,三百余年不分家,鼎盛时期郑氏一家三千余人同吃一锅饭……更牛的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因
郑氏家族以孝义传家,世代清廉,故亲赐郑氏一家为“江南第一家”的名号。
真的这么牛吗?于是从桐庐返程时特意绕路浦江,去探访一下这个“江南第一
家”……
“郑氏宗祠”坐落于浦江县郑宅镇内的白麟溪边,如今参观宗祠只能走朝东的偏门。
朝东而开的边门为四柱三开间单檐建筑,居中筑有门楼,两侧则筑有风火墙。
门楼之上高悬有“江南第一家”的门匾,宗祠大门之上,门外挂有“勅旌孝义宗祠”的牌匾,系明万历戊甲张应槐题;门内则挂有“江南首族”的牌匾,系文林郎范养民所书。
宗祠偏门两侧内壁之上,一边书写着五个斗大的墨字:“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每一个墨字,不仅冲击人们的视觉,同时也震荡着人们的心灵。
走近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进庭院中的一长方形池塘,如此之长的单口池塘无论是官厅还是民宅都是非常少见的,事实上若是从空中俯瞰下去,会发现这口池塘与二进院中的两口小方塘形成一个规整的“品”字,寓意则是“一品当朝”……
长形池塘后侧便是郑氏宗祠五进建筑群中的第二进建筑:一排长溜的房屋,中间为门厅三间,两侧各有两间配房,共七间。厅前廊下均立有石柱,用材粗壮,不施彩绘。
中间的这道正门厅即为坐北朝南的师俭堂。
郑义门里的“师俭堂”在“江南第一家”里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宗族检示族人是否符合家规的地方。
“师俭”,就是崇尚节俭之意,也就是指低调做人、洁身自好、清廉淡泊,自觉抵御金钱和富贵的诱惑。
“师俭堂”内部的装饰正如其堂名,没有江南豪宅中的巨大的冬瓜梁,更无雕梁画栋,显得份外朴实无华。
不过,“师俭堂”的“外挂”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外挂”便是檐檩上挂满的历朝历代从皇帝到夫卿为郑氏家族所撰写的匾额。
据统计,师俭堂内上悬17块匾额:其中悬挂于师俭堂正檐之下的“师俭”匾为曾位居元朝宰相的翰林周伯温书。
师俭堂正门之上悬挂“孝义家”三字牌匾,据说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亲书后由郑氏族人仿制而成的。
在“孝义家”匾额之下的门之正中立有一扇木墙,其上镌刻“师俭堂训”。这里是在祭祀或节日活动之中,由族中长辈对晚辈进行训诫、劝勉之地。而当年宋濂去世后,郑氏族人特意在自家的祠堂中为宋濂祭祀,当时的所使用的场地也是师俭堂。
在“师俭堂”之后便是郑氏宗祠的第三进建筑“有序堂”,在前后两个堂室之间系有一狭长的穿厅将两组建筑连接起来。
这座穿厅虽然极不显眼,但其与“师俭堂”一样,在其梁架之上悬挂的牌匾也是重要无比,从前至后,上方分别挂有“和义”、“麟凤”、“贡元”、“名震天朝”,以及第三进“有序堂”的匾额,共5方。
“有序堂”后的这座庭院之中植有数株苍老的柏树,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所以有几株柏树已经倾斜,为了保护古树,在倾斜的一侧用石方柱对树杆做了支撑。
与“有序堂”隔着庭院相对的即为郑氏宗祠的拜厅,因其有一悬挂于正堂之下的“孝友堂”匾额,故而也称为“孝友堂”。
这方堂匾“孝友堂”,系明王朝的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在位时题赐,因太祖(即朱元璋)给郑家赐封为“孝义家”,故而其赐封郑家为“孝友堂”。

除了皇帝所赐“孝友堂”匾之外,厅内还高悬“廉为世重”匾,这并非郑家沽名钓誉,史载从南宋至清代的三百多年间,郑氏家族一共有173人入朝为官,担任县丞至尚书各级官职,皆清廉勤政、无一贪渎,“廉为世重”正彰显了郑氏大家族为官的道德修养,正因如此如今的郑氏宗祠,也成为了廉政教育基地。

这座“孝友堂”的建筑也十分独特,除左右二壁外再无任何遮挡,前后通达,显示一种少有的恢宏、豁达的气势。
整座“郑氏宗祠”与金华地区众多的以精美木雕名扬天下的民间宅院相比,显得格外的朴实无华,但是那一面面显赫匾额,那一条条普实家训,其中蕴含的爱民忠国,崇义重德,清廉自律,为贤是举,遵规守法,谦和民主,敬祖尊老等诸多中华美德,则是流传千古,熠熠生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