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蔚县,除了探寻其早就名扬天下的古堡、古城外,其实我还非常想寻访几处藏有珍贵壁画的寺观,比如北方城真武庙东西山墙上绘制着真武本生和灵应故事、故城寺的水陆画、夏源村关帝庙的百工图等等,可惜的是,河北的文保与山西的文保都有个通病:铁将军把门,不让看,实在是令人遗憾。
计划清单中,蔚县城外西北十多公里的涌泉庄还有一座始建于辽代,距今已有千年的重泰寺,其寺内也保存有较好的水陆法会的壁画,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国宝单位。
重泰寺正好在去暖泉镇的半路上,于是决定顺路就拐一下碰碰运气。
通往重泰寺的乡道上驶过一段林荫路,狭窄公路的两侧生长着枝繁叶茂的旱枊,于树冠丰满,两排树间的距离又较近,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如同时空隧道一般的林荫路,现在想来,这好象就在预示着穿过这条时空通道,我便能遇见另外一个属于千年前的世
界......
重泰寺位于乡道边的一座黄土高岗上,四周都是沟壑与青纱帐,远离村庄人家。土坡上有一条台阶便道攀升而上,从下往上望去,隐约有屋宇的檐瓦露出一角......
初来乍到,并不知另外有路可供车子一直开到土岗顶的庙前,于是便沿着便道步行登顶。
至土岗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修缮过的场院,场院的一头搭建了一座戏台,而另一头则是一座砖砌高台,重泰寺的山门与院墙便雄踞其上,视线越过墙头,隐约可见寺内有钟鼓楼,更有一棵古松的枝干伸出院墙,令外表古朴的寺院透出一股仙气......
寺门紧闭,叫门不见应,不死心,顺着院墙向后绕去,终于发现寺墙西侧的小院子内有一道小门可以绕进寺内。出于对寺院管理的尊重,也是为了避免被守护文物的犬只误伤,我在小门处高声询问了几声,终于喊来了寺内的文管大爷。
经过与大爷的沟通,大爷了解到我确实是外地来的文物爱好者(出示了我微博中在各地走访古建文物的文章与照片),让我进屋办理了登记手续后,便示意我可以在寺内随意参观。
重泰寺虽始建于辽代,但现存的主体建筑均建于明中期,目前是张家口市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主体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寺院:主要建筑沿南北一条纵轴线排布,东西横轴线对称排列。中轴线上共计八座建筑,从南至北、从前往后依次为戏楼、山门弥勒殿、千佛殿、观音殿、水陆殿、释迎殿、三教楼。(我入寺的小门内便是寺院最后的建筑三教楼,为了不引起混乱,我还是径直来到山门,坚持以一个正常的顺序来参观重泰寺)。
行走于寺中,直观地感受到寺内庭院深深、亭台错落、殿宇重重......
紧闭的山门后,隔着一进院落,但是寺内的天王殿,天王殿两侧各开有一小门,通往寺院的后进以及偏院中的钟鼓楼。
天王殿前的院落中有一棵主干分为两叉的老松,枝干粗壮虬劲,针叶茂密,主干上挂满了香客祈福的红布条,仿佛为老松披上了一件红色的大氅......这架势一看就是一棵有故事的老松,果然这古松应是重泰寺现存最古老的真实遗物。相传辽宋时期,两国连年征战,当时辽国有一太子反对战争,愤而出家重泰寺,古松是太子亲手种植。
天王殿后,是一进大院落,院落前后有三座建筑,都是单檐硬山顶,分别是千佛殿、观音殿、水陆殿,各殿中的塑像都是新修的,原有的塑像都毁于特殊年代。重泰寺的主体建筑之所以没有被毁掉,据说归功于当时中国地质博物馆将地质岩石资料移至该寺收藏,并派人保护看管,才幸免于难。
正是这样的原因,我在小小的观音殿的两侧的墙壁上见到了两幅覆盖了整面墙的古代彩色壁画,壁画的画面虽然有不少斑驳、缺失的地方,但总体完整,特别是画面中的红、蓝、绿主色依然鲜艳如新。大画面中又因不同的故事形成局部的小画面,每幅小画旁都有四行诗做榜题,所有的画面内容皆取自佛教观音故事。


小小的观音殿后便是寺内的水陆殿,重泰寺的重头大戏——《水陆法会》便是绘制在殿内东西两侧的墙壁上。
水陆画是一种传统宗教绘画。起源于三国时期,自金代至元、明、清时期盛行的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及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题材主要取自儒、释、道三大教,线描空化丰富,人物造型优美,画面色彩丰富和谐。
重泰寺内的东、西壁和南壁相连,绘制了一幅大型《水陆法会图》。其中东、西壁画为上中下三层,南壁为上下两层。
东壁上是以南无文殊菩萨引导的众天仙以及往古人伦;
西壁上层为四海五湖、陂池井泉、江河百川等水府众神。中层为各殿地藏王、城隍社庙土地、吊客丧门耗日等冥府众神。下层为生老病死、嫌怨抱恨、投崖上吊等怨鬼孤魂。
这些壁画的绘画时代当在清朝康乾之间,人物极具戏曲形式,属于民间画法,绘画技法采用沥粉贴金。每组人物均以幡引领,环绕在彩云之中,分别朝向北方佛祖之处......
北壁上则绘有十大明王的形象。十大明王是密宗佛、菩萨的一种变化身,是为教化众生特别贪欲者而显化的忿怒威猛相的尊神,这一绘画形象,在中国其他地区几乎不得见,而主要出现在北方曾经为少数民族统治的区域。重泰寺是我第一次见到十大明王形象的壁画,感到非常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水陆殿后是大雄宝殿,其是重泰寺内最大的一座单体建筑,其建筑形制很特别,其殿墙侧壁前收后出,呈“凸”字状,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可能是没有注意),其前殿侧壁山墙直接与屋面连接,而后殿侧壁山墙则上有斗拱托举屋面。
大雄宝殿之后便是重泰寺中最神奇的建筑——“三教楼”,其作为全寺最高建筑,建造在高7米的砖砌台基上,其正南侧建有二十二级砖砌台阶,由于该建筑与前面的大雄宝殿相距太近,该台阶没有平缓砌筑的余地,故而显得份外陡峭。
沿着陡峭的台阶上到高台之上,可见高台四周有一圈砖砌的花墙围护,红色的楼门上方挂着一块写有“三教楼”的蓝底金字的扇面匾额,透过半掩的楼门,依稀可见楼内的北墙上绘有壁画。
将楼门完全打开,外面的光线照亮了楼内空间,可见楼内整面北墙上满幅绘有一幅色彩艳丽的壁画,画面之中,居中的正是佛祖释逝牟尼,其身前正是大家熟悉的佛祖的两位弟子阿难与迦叶;佛祖两边则绘着两位老者的形象,左手位的老者正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而右手位的老者则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二位身前也都有两位弟子谦恭侍奉着......这便是中国宗教特有的“懦、释、道三教合一”的信仰模式。
回身走至楼外的平台之上,凭栏四望,南边重泰寺全寺的景观尽收眼底,而寺院的四周,远外巍峨山脉横亘,近处则是沟壑纵横,天地间风起云涌,颇为北朔之风......
每每想起重泰寺,自然不会忘记哪些精美的壁画,虽然经历漫长的岁月,但寺内的这些壁画作品依然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着实令人不得不对古人的绘画材料与技法赞叹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