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2023-10-14 12:07:34)
标签:

国内游

旅游

古建

分类: 国内游系列
      说起山西古建筑的发现与保护,就不得不提到梁思成与林徽因二人,以及在梁思成主持下的营造学社四次深入山西考察古建筑遗存,考察测绘山西的古建数百座的功绩了:从1933年第一次考察山西开始,梁思成等人又分别于1934、1936、1937年共计四次考察了众多山西境内经历近三千年风雨从西周绵延至民国的古建筑。
      1934年8月应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之邀,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去汾阳的峪道河边避暑,借避暑消夏之机,他们对当地古建筑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其中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发现了晋祠。
      这次参加山西行走的活动,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天意,我们的线路竟然重走了当年的部分梁林路,同样是8月,太原一站,我们与梁林一样,去了久负盛名的三晋胜地——晋祠公园。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追封为晋王)而建,北魏以 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如今的晋祠公园更是业已修缮一新,大牌坊、大门、唐园、飞龙阁等一众新修的景点形成了晋祠的扩大的区域,而我们的目标与当年的林梁一致:昔时的晋祠,如今的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的最核心区。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晋祠博物馆的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红墙灰瓦、修饰简洁;面阔三间,下辟三个红色券门,中间门洞略高于两边,大门两旁两尊石狮蹲坐威严肃穆。正中檐下挂牌匾,题“晋祠”二字,笔锋刚劲有力,飘洒隽逸,为陈毅元帅1959年题写。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进入大门后,于宽阔的院内所见的第一座建筑便是一筑于高台之上,精巧典雅的殿宇。上部重檐歇山顶,形如楼楼阁,下部的殿宇呈宫殿形制,面阔三间,中间开门,两边开圆形窗户,四下设有围廊,每面有六根朱红明柱。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绕到这座殿宇的侧面,发现,原来它竟然不是一座单体的建筑,其后与之紧密相邻的是一座一单檐卷棚顶的,三面敞开的建筑;待立于其正面才恍然大悟,原来后面的建筑是一座戏台,其与相邻的那座殿宇竟然有着合二为一的功能,殿宇俨然就是戏台的后台,如此的设计真的是令人拍案叫绝。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这座戏台,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四周的明柱和台基上沿的勾栏望柱使得整座建筑显得格外庄重大气,从这张照片中戏台前人与戏台的比例,更彰显了这座戏台的雄伟与气派。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戏台内高悬一块方匾,上书“水镜台”三个大字,“水镜”二字取意《汉书·韩安国传》中的“清水名镜不可以形逃”,提醒世人忠奸是非终会水落石出。此匾上之书法是清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杨二酉的作品,笔力清秀,字形潇洒,飞白更是灵动自然,这块匾被尊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戏台最大的看点是内外檐的雕饰与彩绘,其木雕采用类似垂花门的做法,戏台正面的四根梁头皆出龙头,中间挑起两对垂莲柱头,两柱间有浮雕雀替为二龙戏珠,这些雕饰使得戏台从正面观去非常的气派。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戏台正面通额枋的明间部分绘有姜子牙垂钓、文王求贤的故事,其上则是浮雕山水人物,再上一层则为奇异草,上方还有一条彩绘万字……连续不断的形式与色彩的变化中展现了古老戏台的艺术精美。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跨过会仙桥,前方便是一座方形台,方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方台四隅各立有一尊一人多高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此台被称为金人台。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4尊铁人中,除东北角一尊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外,其余皆为北宋铸造,特别是那尊位于西南角的铁人铸造工艺最好。此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虽经历900多年风吹雨淋,至今完好无缺,乌亮不锈。经检测,其铸铁中含有铬、镍等合金成份,被誉为是宋代的不锈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北宋时的冶炼铸造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尊铁人造形生动,似佛教中天王的形象,从头到脚显示出力量之美、威武勇猛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绕过金人台,前方便是一座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的牌坊,每一檐下的细小斗拱排列紧密、纵横交叉且施工技法精致,朱柱支撑这、琉璃瓦覆顶,整座牌坊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重走林梁路,发现晋之美:三宝、三绝、三匾,尽在晋祠(上)

       此牌坊上原本有彩绘但如今色泽暗淡,唯有居中一块门额之上书写着“对越”两个大字,所以此坊便因此而称为“对越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故这座牌坊的性质应当是一座功德坊。此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这“对越”二字也是其亲手所书的行体榜书,但见金钩贴画,霸气十足。这块匾也被尊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