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来泰宁,而此行的目的则是专程为一座深藏在泰宁大金湖内的寺庙——甘露寺而来。
此座甘露寺可不是《三国演义》中刘皇叔娶亲的那座甘露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宋绍
兴16年(公元1146年),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是一座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寺庙,故被称为“南方悬空寺”。
现如今这座甘露寺,深藏于泰宁大金湖景区的深处,想要到达,唯有走水路,于是我便坐上了大金湖景区的旅游船,顺便观赏一下大金湖另一个著名的天下奇观:水上丹霞。
游船缓缓地在湖区间游弋,我立于船头,环顾四周,只见湖岸边都是身形雄奇俊逸,形态各异的巨大山岩,这些山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裸露岩体的色彩都是赤红色的,当这些壮观的赤石成群成片连为一体时,则艳如天边一片丹霞,这些丹霞的身形倒
映于湖水之中竟然将原本青绿的水色染成了一片片金色,或许这正是此湖誉名为“大金湖”的原因……
船游大金湖,人在船中坐,景随船动变化,这种湖中有山,山旁有湖,山环水绕的景致,渐渐将人引入水上丹霞的人间佳境……



终于,游船靠了岸,码头旁的麻石上“甘露岩寺”四个字,令我无比兴奋,可算是切入正题了。
从码头拾级而上,观光步道旁布置着一尊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沙弥石雕,在其引领之下前往山林的深处,那里便是丹霞奇寺——甘露寺的所在。
行至一座用红石垒砌而成的拱桥,因其桥栏上饰有朵朵莲花故名为“莲花桥”。在桥上凭栏远眺前方,可见前方绿树丛中一左一右耸立着两块红色巨石,左边的一块形如一口硕大无比的“钟”,而右边那块岩石则像一面巨“鼓”,而甘露寺便坐落于这两块巨石间的山凹之中,故当地人有“左钟右鼓,庙在其中”的说法,而眼前天地之间这神奇的“钟”和“鼓”的存在,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这“天钟”、“天鼓”的奇景……
看山望景,通常会因为角度的不同而有意外的收获,果然,沿着步道转到钟鼓石的侧面时,从特定的角度望去,眼前的山体已然是幻化成一尊惟妙惟肖的如来佛首,鼻眼依稀,大耳下垂,就连头顶上的肉髻都清晰可见,真是有灵气的奇寺,便出神妙之象……
走在曲径通幽的石阶路上,山中古树参天,环境幽雅,穿过头顶上的一块刻有“甘露寺”三字的巨石形成的山洞,前方便已到了山脚下的一处山凹中,其中一侧的空地上立着佛塔与石经幢,而另一侧山岩下,从山间引来的清泉,在这里形成一汪清水,供来甘露寺的僧客们净手。

在山凹处抬头仰望,已可见头顶有一片向内凹陷的赤色山岩,其上除了有状如蜂巢的孔洞外依稀可见亭台楼阁的身影,想来那高处便应是“甘露寺”的殿宇所在。
上山要穿过“甘露岩寺”的山门,山门就是一个低矮的石券门洞,门旁刻有一副对联:“层层楼阁一柱擎天状元还母愿,滴滴甘露万人饮观音赐吉祥”,字里行间道明了甘露寺的建造缘由,据说此寺正是北宋状元叶祖洽为还母愿而建。
穿过山门,眼前豁然开朗,同行的游人绝大多数都被门内山壁上的一个巨大的佛字所吸引,纷纷与其合影,意图沾点佛光,而我则立于券门边,抬头仰望,只见突然开阔的视野中,映入眼底的却是一片色如赤霞的陡峭崖壁,其正面是一个下窄上宽,呈倒三角形的巨大岩穴,数座同样是红色的楼阁便高悬在这个离地面三十余米的巨大岩穴之内,恍若天宫楼阁,那便是传说中的“甘露寺”的殿宇所在……


定睛望去,这数座楼阁所在的平台竟然貌似悬空而建,只是由一根粗大的刷着红漆的木柱将整座平台稳稳撑起……


虽然是亲眼所见,却依然不敢相信,当随着信众拾级登临平台之下,独柱之前,这才不得不信服:平台两边虽然搁搭在岩石之上,但挑空出去的部分确实只是由这样一根“一柱插地”的木柱以T形斗拱相连支撑的,此乃“甘露寺”建筑上的第一绝。



这根木柱,不仅是建筑上的神奇,而且还有传说中的神秘,据说,此柱被称为“状元柱”,但凡家中有考试的读书人来“甘露寺”抱抱此柱便可金榜高中……
从状元柱再往上爬两组台阶便可来到独木支撑的平台之上。“甘露寺”的两层木构的大雄宝殿(原称蜃阁)便建造在这片平台之上。由于岩穴是坐西朝东,再加上其中的地势所限,通常是坐北朝南的主殿便也只能坐西朝东,原本应该置于大雄宝殿前方的天王殿更是只能建于大殿的脚下了。大殿里供奉的是具有非凡能力、能降四魔的如来佛祖。他的左右分别是大弟子阿难和迦叶。

逡巡于寺内时,不经意间发现从那些大大小小的圆窗中向外望去,所见的赤岩、古刹竟然别有风味。





若想看清洞穴中“甘露寺”各组建筑的布局与全貌,就必须登高至观音阁,然后沿岩穴向两侧伸展的崖壁至岩穴口外一座建于高处的亭子中,从那里可以一览寺内建筑的全貌。
与单檐歇山顶的大殿略有不同,其后上方中轴线上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是为上殿,其檐角四下飞扬,与宋画中的屋檐相近;中轴线的南侧,与上殿同处一层的一座规模略小的重檐歇山顶建筑是为南安阁,与其相对的,是位于中轴线北侧的观音阁,与四下封闭的南安阁不同,其四下是敞开的。
从高处俯瞰,均可见各组建筑的屋顶,细细看去,这才发现这些建筑的屋顶之上均未覆瓦,这便是“甘露寺”的第二绝“不假片瓦”,这主要是因为整组建筑群因地处岩洞而无雨雪无需覆瓦而已,不过,“不假片瓦”自然也为这组空中楼阁减了不少自身的重量,也减轻了那根“一柱插地”的木柱的支撑压力。
重新回到岩穴之中,逡巡于寺内各处建筑之中,所见均为木构,据说没用一颗铁钉,此乃“甘露寺”的第三绝,凭此三绝,已经成就了这组建筑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
根据文物资料的记载,当时考察“甘露寺”的文物工作者,惊喜的发现这是一组极为惊人的由五座南宋木构建筑组成的古建群,而当时国内已知现存的南宋建筑仅有山东广饶关帝庙大殿、甘肃武都福津广严院、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福建罗源陈太尉宫正殿、四川江油窦山转轮经藏五处,而在福建泰宁的这处小小山洞之内发现的组古建,竟然就占据了中国南宋木构的半边天…..

就在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后不到3年,1961年2月4日的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令甘露寺在一夜之间焚毁殆尽。占据中国一半数量的南宋木构,还有那些丰富的宋元题记、彩绘,一座丝毫不逊色于恒山悬空寺的南国瑰宝,中国最完整的宋代建筑群落之一的甘露寺,从此灰飞烟灭……
一个月后的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有180处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加身国字招牌。若不是那场大火,或许甘露寺本有机会荣列其中,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了……
虽然今天重建的甘露寺依然足以令人震撼,但其毕竟不是曾经的原滋原味了的南宋建筑群了,每每听说灭失或见到毁损的古建(问题是现在还在发生),我辈都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与恨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