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江南水乡的古镇,定是被周庄、乌镇、南浔抢去了风头,但事实上,除了这些名声在外的知名古镇外,散布在江南水乡那密织河道间的小镇其实还有许多,若是一个个的寻来,便会发现它们更加古朴、更完美、至今依旧是原汁原味,实属难得……

坐落在杭嘉湖平原之上,大运河畔的湖州市和孚镇荻港村便是我继新市古镇之后,于湖州地区寻访到的又一座原汁原味的江南小镇。
荻港村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水乡古村落,历史上因河港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昔时曾流传这样的说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荻港”……一座历史悠久,名气如斯的古镇会如此默默无闻?实在是不应该啊,那就走上一趟,耳闻是虚,眼见为实嘛。
古镇离我下榻的酒店只有十来分钟的车程。为避暑热,我特意选择了黄昏时分前往,想来那时的光线也当是最好的……
或许是受疫情的影响,或许是我来的时间正好,镇外偌大的停车场上除了我的车,没有一辆小车,更没有周庄、乌镇外那一辆接一辆的旅游大巴,甚合我意。
走进古镇,果然村内人影全无,显得些许的冷清,唯有那水边那一面面店家招幌令古镇平添的些许的色彩与生气。
江南水乡的古村镇,最大的特点便是村内河汊多,无论你向哪个方向走,最终你都会来到河浜边,当然,村中的建筑也多是沿河而筑,临水处有供村民洗涮的石砌驳岸,也有供村民休息的长廊靠椅……
河汊多,自然桥梁就多,据说古镇内有23座桥,形态各异,桥桥有故事……
眼前的这座几乎被绿色的植物完全包裹了起来的单孔石桥,叫三官桥,建于明代,桥堍各有台阶十一级,两侧有石栏板,据说中,此桥南面桥洞的石壁上刻有一朵盛开的荷花,荷花底部则是古代洪水警戒标志,到了这个水位,家家户户都要开始防洪。
站在桥上,可以望见对面河道拐角处竟然临水建有一座戏台,那是三官庙的古戏台。戏台见过不少,这还是第一次见到临水而见的古戏台,可以想象,每当戏台上开锣唱戏时,看戏村民挤满了河岸,河道中小舟往来穿梭,船上的小贩不时扬起手中的物件向看戏的人群兜售,一时间,锣鼓声,曲子声,唱戏声,叫好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真是好不热闹……
村子的中央是个偌大的荷花池,满池绿色的荷叶,清风拂来,便如女人的裙摆般随风摆动。虽未到荷花盛开之季,但茂密的荷叶之中已然有粉白的待放花苞在风吹压荷叶之时露出其娇艳的面目……
荷花池中不仅有曲桥凉庭,池边还有一片建筑,大门上带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的五角星和“荻港人民公社中心小学”字样,但其门楣之上却有一组四枚石雕图案,十分精致,有牡丹、阴阳鱼、云纹,这象征中国的儒释道三教合流。原来大门后乃是村中的南苕胜境之地,也就村中的私塾,据说在清朝两百年间,这里先后考中五十多位进士,一百多名太学生、贡生、举人,一个村塾能有如此教育成就确实罕见,解放后这里成为村中小学也是理所当然……
离开“南苕胜境”往东走,远远地便望见在大片的绿荫之中露出红色建筑的一角,待行至其面前,原来是一座有着两重门楼,外墙被刷成红色的庙宇,疫情期间庙门紧闭,但门楼上高悬的那块书写着“加封都天安乐王”的匾额,足以显现此庙的身份的与众不同。
此庙是浙江湖州当地特有的庙宇,在其他地方似乎没有见过,名为“总管庙”,其背后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相传南宋时期,宋军有一解粮官押送军粮路过湖州,恰逢当地灾年,饿殍遍地。解粮官十分不忍便下令将军粮分与百姓赈灾,但其自知私动军粮难逃军法处置而自尽谢罪,湖州百姓感其义举,便为他建庙祭祀。后南宋高宗赵构得知此事,便下旨封他为“护国随粮王”准湖州百姓加以供奉。金兵再次南犯,湖州子弟举“护国随粮王”的旗帜参与到抗金战斗中,竟然所向披靡,湖州军民都认为是“护国随粮王”神佑。金兵退去后,高宗闻之大喜,又加封其为“都天安乐王”,世受香火……
解粮官在宋代被称为总管,因而湖州当地百姓都将祭祀解粮官的庙宇叫做“总管庙”。
虽然有些遗憾未能得见这位善人的形象,但其庙门前的一对模样呆萌的石狮却弥补了我的这份遗憾,相比于其他寺庙前的石狮,这一对身形显著偏瘦,果然符合宋代盛行的“以瘦为美”的审美风格……
关于这对石狮,在当地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说的就是这对“千年石狮偷面吃”的故事:这一对石狮非常贪吃,经常乘夜里跑去集市上偷吃面条。某一次估计吃得太多了,回府时天已渐亮,竟然被旁边的演教寺主持碰见了,主持为了惩戒它们,便施以咒语将这对石狮定于总庙门前。可怜这俩家伙,特别是东面那贪吃的雄狮甚至还来不及将面条吞进去,面条就这样永远留的在了嘴边……

这演教寺就与总管庙相邻。演教寺初名“兴福院”,曾经是宋代全国独有的“佛道一家”的创举,也一直是荻港佛教活动的中心,其门楼的飞檐很有特色,特别象宋代官帽上的翅膀。
演教寺前有一码头,码头前的水面上停着一条官船,这个渡口当地人称其为“神船渡”,自然其背后也藏有一个典故,此处便不再细说,实在是荻港这座千年古镇拥有太多的传说与典故了……
沿着演教寺前的小径,绕过“神船渡”,前方街面之上出现一座过街门楼式的建筑,走近一看,只见其上有一匾上书“问津亭”,看落款这三个字系清同治年间状元陆润痒的手笔。原来,而这座左右绘有“风调雨顺”的神灵的凉亭式建筑更曾经是演教寺的山门。
山门外不远处便是京杭大运河以及临河的码头,这个码头是外界水陆来荻港的主要码头,如今的码头边立有两个人物雕像,是国民党元老、四大家族之一的陈果夫与夫人朱明珠之雕像。陈果夫是离荻港不远的吴兴区东林镇人,
1947年,其曾携夫人回乡探亲,便是在此处登岸,这也是其生前最后一次返乡,4年之后其病逝于台湾,或许是触景生情,当时其留下了一首寄托浓浓乡情的诗《故乡》,不过,他还是幸运的,在其离家50余年之后,终得魂归故里……
码头边的三跨石梁桥叫庙前桥,始建于南宋,紧傍着运河,南北走向。因其形状酷似八字,也称“八字桥”,两边有石栏。相传农工士商、读书当官的回来都要在此桥走上一遭,祈求文运财运官运四通八达、路路畅通。
码头边,入水边的一座拱形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整齐的条石铺就且一眼望不到头的风雨长廊,这是村中的外巷埭。长廊临运河而筑,靠水边的位置,驳岸之上每隔不远便设有美人靠,驳岸之下则每隔不远则设有通往水边的踏脚石埠,长廊之外便是水面宽阔,交通繁忙的京杭大运河,站在石埠之上,或是倚靠于美人靠上,迎面吹来的徐徐清风中有着淡淡的河水的味道,不时,有非常大的船只驶过,耳畔便响起船用发动机的“突突”声响,眼前的一切都是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儿时最熟悉的情景……










站在横跨大运河的桥上,脚下是宽阔的河面和往来川梭的河船,一边的水岸是杨枊清风,另一边的水岸是绵延千米的临水长廊和鳞次栉比的屋脊……这样的长廊与民居或紧临水边而建,或于驳岸边退后十余米而建,是大运河两岸最经典的水岸人家的形象,只是随着水运地位的衰退,这样的景象越来越少见了,如今,能在荻港见到如此原滋原味的情景真是难得。
从运河大桥上下来,拐个弯,呈现在眼前的是另外一条通往村里风雨长廊,这是村里的里巷埭,与先前所见的那条外巷埭相同的是,它也是临水而建,不同的是外巷埭多以砖木搭建,里巷埭则多以木构搭建,可以清楚地看到高低错落的木梁巧妙地支撑起廊檐的重量。
行走在里巷埭的风雨廊下,可以发觉,这条里巷埭应该是镇上商铺最集中的地方,数百米的长廊一侧,依然是商家林立,有茶馆、裁缝店、馄饨店、面粉店、日用杂货店、老式理发店……店里卖的东西大多数是村里的居民自产自销或者是生活必需的小商品,很少有旅游景点常见的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从这一点上来说,荻港现在还基本保存着古村的原生态。
在民国时期的船运当家的时代,荻港凭借其优越的水运条件,商业达到了鼎盛,孕育出外巷埭、里巷埭两条传统商业街巷,时过境迁,运河依然繁忙,但和很多江南的古村落一样,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以老人居多。不过,老人们的存在,无论是运河边美人靠上,乘风凉,闲聊天的老人,还是木廊下光着膀子,给美人靠上摆放的花花草草浇水的老人,还是在老店铺内忙活着的老夫妻……都令这座古村,这两条街巷充满了寻常百姓人家生活的气息……

里巷埭的这条市河两岸,不仅有著名的风雨长廊,还集中了村中不少的古桥,其中最有名的桥就是这座东邻积善桥,西邻隆兴桥的单孔石拱桥——秀水桥,桥顶部4根柱头上雕有精美坐石狮,相面而对,很有意味……

行走在古村中的街头巷尾,想起了老舍之子舒乙写过一篇散记:《最好的江南小镇·荻港村》:“在江南六小镇之外,我终于又找到一处,也许是更好的,它叫荻港村,在湖州市和孚镇。说更好,是因为荻港村更古朴,更完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