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多次游历浙江丽水境内各县了,每次基本上都是去拍摄隐藏于崇山峻岭间的古村落,反而疏忽了各县的县城的景致,因而此次丽水之行,我特意安排在松阳县城小住两日,就是为了补上之前的疏漏。
住在松阳城中老街旁的茑舍客栈,询问店员:松阳城中可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地方?店员不假思索:除了客栈旁的这条老街,城中最值得一看的非黄家大院莫属,那不仅仅是一座老宅,更是一座木雕艺术殿堂……于是决定按图索骥前往黄家大院一探究竟。
黄家大院并不在松阳城内,而是在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望松街道乌丼村,而且是藏匿于街道委员会中,若非专程寻来,只怕又是失之交臂。
正是夕阳西下之时,落日的余晖将眼前的一片有着高低错落、翘首耸立的马头墙的黛瓦白墙的老屋镀上一层金色,在祥云彩霞的映衬下显得气度不凡……
老屋正面宽大的白粉墙上镶嵌着一扇以条石为门框的小门,全然没有山西大院和徽州大宅的气派,但门楣之上所书四个大字“晴岚积聚”却是意味深长…..
走进院门,绕过屏风,首先见到的是黄家大院的前院—集成堂,又称“百寿厅”,建于民国七年,为黄家第三代黄秋光所建。
集成堂的建筑为三进七开间,每一进中都有四水归一的天井。
集成堂的精彩之处便在于木雕技艺。
所有天井四周檐口都撑托牛腿,牛腿上均为双面镂空雕。第一、二进及厢房前廊为船篷轩,额枋、月梁两头垫以雀替,第三进二楼栏杆环绕,这些都是木雕分布所在,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高浮雕、半圆雕等各种雕刻技法炉火纯青;虚实、藏露、疏密、聚散、呼应等各种构图设计尽善尽美。





厅内的雕刻题材以动物和植物为主,如牛腿上的麒麟奔跑,古老的图腾,民间视为仁慈吉祥的瑞兽,有麒麟送子、麟吐玉书的传说;如牛腿上的鲤鱼遨游,吉祥动物,有年年有余、鱼跃龙门的吉兆;如雀替上的猴子摘桃,寓意辈辈封侯、富贵福寿;如雀替上的喜鹊登竹,象征喜报频传、步步高升;如船篷轩上的松柏蝙蝠,则是吉祥纳福、延年益寿的借代之意。
最为称奇的雕刻还是那些无所不在的“寿”字,虽然都是篆体书写,但是无一雷同,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粗略一数已过百个,是名副其实的“百寿厅”。这些雕刻不施油彩,保留了木头原有的纹理和色泽,处处体现了古朴优雅之美。走进此厅,就犹如步入木雕艺术的殿堂。
从百寿厅出来,经过一条走廊,便发现自己已然置身于一处东西走向的过道之中,长长的过道,卵石铺地,东、西两首都有门楼,而过道的两侧都是高大的马头院墙。
过道的南侧是方才参观的前院,而北侧则是中院,此院其实才是黄家大院中最早的建筑,黄家第一代黄中和于清同治年间(1863)所建。




中院仅有一进五开间,相较于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前院,此院显得朴素淡雅,但却也是大气精致。
站在天井内,环顾四下,可见东西厢房檐下的隔扇之上书写着字体硕大的标语,那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但或许正是这些标语的存在,才使得黄家大院中的精美木雕能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中院内的雕刻虽然明显不如前院的繁复精细,但依然有其精妙之处。



精美的木雕主要集中在厢房的窗格之上:一众的圆形木雕为万字窗格所联系在一起,这些圆形木雕的内容除了花鸟虫鱼、八宝祥瑞器物之外,最独特的是有众多光头的武僧习武的形象,正因为如此中院又被称为“武技楼”。





黄家大院的后院,为黄家第二代黄绍桂所建,一进三开间,主体是并排的梅兰厅与竹菊厅,门额、柱础的刻花,均围绕这一主题内容,尤以窗棂上的雕刻最为细致精微、出神入化。窗格之间嵌刻有小若指尖的蝠、蝶、鱼、蛙、蟹、虾、蜘蛛、田螺、松鼠、壁虎、佛手、石榴及雀、鹿、蜂、猴(取爵禄封侯之意)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围绕着天井的走马楼一圈可见雕刻有“灵猴献寿”、“双凤朝阳”等一系列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件件都是木雕精品,比如这只牛腿上所雕的“灵猴献寿”,细细看去那灵猴身上的绒毛都可一一细数,双手捧着寿桃,咧嘴欢笑,毕恭毕敬地献给主人,双脚紧紧地勾在树枝上有趣生动富有感染力。
这座花了黄家三代人,60多年时间与心血才建成的大院,不仅仅是一座“木雕殿堂”,它还是浙江木雕技艺在民国初期的发展传承之地:兴起于唐宋,繁荣于明,鼎盛于清的东阳木雕,在晚清时传承已日渐式微,到了民国时期,江南一带已经很难寻觅东阳木雕的经典之作了,而恰在此时,浙西南的松阳木雕却异军突起,并在民国初期达到了鼎盛……正是这“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传承,才有了今天我们得见的松阳木雕的集大成者——黄家大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