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溪岸上的卵石路,行里许,便来到了村子的核心区。
溪水在此向两边漫去,形成了两处大大的水塘,左手边的水塘,就象是一处天然的鱼塘,水质清澈,可以清晰地望见水面之下或游动或簇聚着一尾尾红色的鱼影,不少带着孩子的游人便坐在塘边赏鱼、喂鱼……这里的鲤鱼显然是不怕人的,鲤鱼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孩子向水中丢下一把鱼食,立时便激起鱼儿在水上水下的扑腾,见此情景,孩子自然是笑声不绝,又不住的将鱼食向水中丢去,水中自是闹腾不绝,如此人鱼同乐,便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有力见证了吧。
右手边的水塘,则是被打造成了一处水景,不仅建有曲径,还建有亭、桥,池中更是塑有救助过村中郑氏先祖的鲤鱼仙姑的雕像,相传这仙姑正是鲤鱼的化身,郑氏后人因而对鲤鱼敬若神鱼,不捕不食,倍加珍爱。每逢重要节日,人们会为死去的鲤鱼举行隆重的鱼祭仪式,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座鱼塚。据说,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浦源村村民世世代代保护鲤鱼溪形成的“人鱼同乐”文化。
两处水塘间的堤岸上筑有一座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建筑,这座建筑的造型非常的独特,前窄后宽,长长的身形如同一条乘风破浪向前航行的古船,船头朝向村内,是一艘回航的船。
一扇黑漆大门正开在建筑船头位的狭窄之处,门前左右置有四对旗杆石,此物的存在意味着不是官宦之家便是祠堂,果然,黑漆门的门楣上有一青石匾额书有“郑氏宗祠”四个金字。
鲤鱼溪的郑氏源自河南荥阳,为中华望族之一。其先祖可以上溯到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郑桓公为谱系始祖。相传南宋末年,郑氏祖肇基于九曲溪畔,其时在树下小憩,梦乘巨舟从者甚众的佳兆,于是命子孙建船形祠于此。
如今宗祠的门开在侧边。进入宗祠后,发现整座宗祠由门厅、戏台、次厅、主厅等组成,前后一共有五进,包括四个天井、左右共八个厢廊,且由于地形的原因,显得整座宗祠进深特别的深。
眼前的这座郑氏宗祠着实令我们这些外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宗祠之内柱子林立,且每一根柱子之上都挂有一幅楹联,其次是宗祠内的梁架之上悬挂着的,大大小小,各个时期的匾额众多,无论是楹联,还是匾额,不仅书法精美,内容也皆是溢美之词,最后是宗祠内的每一进厅内都放置有郑氏历代的龙头祖牌,据说共有107尊,这些祖牌雕凿精巧,其底座多为龙凤花叶图案,花纹细致美丽,工艺精巧,剔透玲珑,没有任何重复雷同,顶部则为镂空的龙头雕饰。
地方上一族之宗祠,竟然有如此数量之众的牌匾、楹联以及祖牌,且雕饰精美,艺术价值之高,保存之完好,走遍国内也是极为少见的。
出宗祠时,发现其白色的影壁上有一团大大的墨字,这显然是一笔写成的墨字究竟是个什么字?看了半天也没认出,唯有看了旁边的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乃是一笔写成的“寿比南山”。
在郑氏宗祠东侧,有一座身形短小的木制廊桥横跨于鲤鱼溪下游的“水口”之上。进入桥廊内,发现原来供奉着送子观音,故而此廊桥又被称为“观音廊桥”。
乡间供奉观音菩萨并不稀奇,只是这座廊桥之内除了供奉了送子观音,还有旁边的土地公公外,再旁边的这位着实有点眼熟,定睛看去,我勒个去,这不是手举金箍棒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吗?村民为何会在此供奉齐天大圣的神像?
不仅在廊桥之中,发现了供奉的齐天大圣神像,而就在廊桥旁,池塘边的一座白色院墙内的林公宫中,我甚至发现了殿中四下的墙壁间竟然也彩绘着一幅幅的《西游记》中关于美猴王的故事。清代,林公被封为忠平王,民间奉其为降妖镇魔之神,或许正是林公与齐天大圣都是降妖镇魔,同时或许是这些《西游记》彩绘的缘故,这座林公宫,竟然也被当地人称为“猴庙”。
其实,是我少见多怪了,原来在福建各地,特别是闽北、闽东的山区都广泛流行齐天大圣信俗,原本只是当地人忌惮山中猴患,后来随着《西游记》影响的扩大,齐天大圣庙逐渐成为了孙悟空的专属神庙。
林公宫后土丘之上的两棵参天古树之下便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鲤鱼之墓。郑氏祖先于宋代迁徙与此,就在溪中放养了五颜六色的鲤鱼,村里老少皆爱鲤鱼,谁也不敢捕捉,时至今天郑氏子孙仍不食鲤鱼,也不允许外人来这里钓鱼、偷鱼。若遇鲤鱼死了,都说这尾鲤鱼上天了。村里人就会将它送到鱼冢,行特别的一套祭葬礼俗之后将其下葬于墓中……
若不是亲临于此,又怎能知晓这处藏在大山之中的人鱼共存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