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2022-09-10 09:55:03)
标签:

国内游

建筑

旅游

古村镇

自驾游

分类: 古镇系列
      曾经在网络上见过一张图片,介绍的是福建经典民居——红砖大厝:那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红瓦屋面,还有那屋脊两侧那一根根高挑的翘角……那完全是一种与之前所见黑瓦白墙的江南、徽州民居截然不同的美……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上图来自网络
      
       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才知道这种福建民居是闽南传统红砖厝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闽南一带的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区,于是便特意安排了一次春节的闽南寻厝之旅,因为春节是闽南人最重视的节日,自然是希望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能够收获一些人文之美……
       寻找红砖厝的第一站便是福建漳州龙海的埭美古村:这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闽南古村落,是福建漳州地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砖厝古民居建筑群,有着“闽南第一村”的美誉而享誉海内外。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由于路途上的耽搁,我到达埭美古村时已近黄昏时分。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古村坐落在平原之上,我没有航拍设备,自然无法拍摄到俯瞰古村视角照片,所以只能站在村口一座石桥的高处,那里的视角差不多与村落的屋脊线齐平,在那个角度,镜头里呈现的恰是村中民居那一排排的红瓦屋脊和那一只只飞翘的脊角。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闽南传统红砖厝民居的屋顶多为眼前这种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那排排的燕尾脊上的挑出的翘角被称为“燕尾脊”,它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故称为“燕尾脊”。“燕尾归脊”、“双燕归垂”是闽南其寓意是“燕子(子女)不管飞出多远总要回归故里”的深刻内涵,“归家”也是闽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精神。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古村有前、后两个祠堂。前祠堂是古厝群的官厅,始建于清朝,祠堂前面有山有水,十分优美。后祠堂为“追远堂”,据说是一处“蜘蛛穴”的风水宝地,整座房子之中不会有半只蚊子的出现……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后祠堂的建筑相对要比村中其他的民居的装饰都要精美得多,在山墙上会用炭泥塑纹花,屋脊上会贴嵌彩色瓷片装饰,上雕有火纹、云纹及细致生动的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各种优美图案。后祠堂的大门是朝向北方,这是因为闽南人的先祖多是从北方中原迁居至此,故大门向北,是闽南人思念故乡,不忘祖先之情最直白的表达。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在古村中,根据大门朝南朝北,便可以判读哪些大厝是古屋,哪些大厝是新造:现今保存较好的四行三纵三十六座老房子,一律坐南朝北;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建的房子,则一律坐北朝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暮色中祠堂门前檐下挂着大红灯笼,门口有对联:“饮水思源怀祖德,慎终追远念宗亲”,宗族文化、故乡情结一直是闽南人文中极为重要的特色。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走进古村之中,只见眼前的民居,几乎每一栋古厝都是惊人地相似,形态、大小、格局、朝向近乎一致。福建民居中的这种建筑体系被称为“九宫建筑”,即前排横向建造9座古厝,后排再对准前排依次向后建造,在前后排民居之间都铺设有一条平坦的横贯村落左右的红砖大道,大道之上,家家户户门前的排水明沟清晰可见;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若是走进两座相邻的大厝之间,便又会发现房与房之间相隔的距离也是出奇的一致,又形成了另外一条纵贯村落前后的甬道,在这条甬道间可以欣赏到一幅奇美的画面:家家户户间,低处边门对着边门,而高处那燕尾脊飞翘的脊角,则两两呈犄角相对,从某一个角度,甚至可以看到两角之间交叉在一起,那阵仗就如同古代卫兵摆出的刀剑之阵一般,好不威风……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如此齐整划一,如同复制粘贴一般的民居群落,真是举世罕见!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为什么民居建成如此画风?原来村中祖上有祖训:如果建房子的话一定要按照规划去建造,并且保存统一的大小还有风格……于是村中世世代代的村民都恪守古训,遵循先祖的思想,按照先祖的规划,建设自己的家园。不论多富有,建房都由族里统一规划,后代子孙禁改建筑格局。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行走在这样一座每一栋古厝的近乎一致的古村中,就仿佛进入了一座棋盘格的迷宫,好在古村中民居的坐落朝始终是坐北朝南,横向的大道也始终是东西贯通,无论纵横,走到头,总归便能出村。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因为每一次的努力都是来到村边,便发现偌大的村落,竟然四下都为水道环绕。
村南与村西,河道穿村而过,自然便形成了不少临水而居的大厝,这些红瓦白墙的大厝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之中,自然令我想起了江南的水乡……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村北与村东,河道是绕村而过,自然视线变开阔了许多,若是走到河道的对岸,便可见这一边沿着河边一排大厝一字排开,暮色中让我恍然身处徽州宏村之外,好在大厝前的那条红砖大道,此时原本红色的地面在晚霞的映照下泛着一片金光,还有那河边一棵棵枝繁叶茂的老榕树才将我从错觉中拉回……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此时,晚霞呈现,正是古村一天中最美的时光,站在古村外的河堤之上,脚下是平整如镜的河水,远处则是连绵起伏的山影,而河对岸的古厝群便映衬在这片青山绿水之中,显得尤为优雅自然......
一厝(cu)再厝之旅:福建埭美古村,水边的古厝人家(闽南红砖厝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