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寻廊桥记,入村寻客栈”,“寻”入大济古村(下)
					
											标签:
																				
                            国内游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古镇系列 | 
虽然大济古村并没有象江苏的周庄、浙江的西塘、安徽的宏村那样成为大热的旅游景点,但我还是习惯性地选择清晨的时间进入古村,一则可以安安静静、从从容容地逛遍古村的角角落落,二则清晨光线的变化多端也会令古村显现出不同的韵味。

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我便离开寻客栈,来到古村的村头。

此时,整座古村似乎还沉浸在梦乡之中,村头小溪旁的村道明显少了白天里的那份车来人往的尘嚣,宁静的晨光中小溪中那潺潺的水声如同悦耳的旋律萦绕在耳边,清澈的溪流中那一尾尾红鲤早已在这优美的旋律中醒来,伴随着溪水四下游曳中如同水中舞动的精灵……

沿着溪岸边向上游前行不远,便见一座短小的只有5间廊屋的平板廊桥横跨在溪水之上,晨曦中,两侧桥头的重檐,桥中廊屋上的黑瓦以及桥身两侧双层红色的风雨板,令这座短小的廊桥透出些许的灵气……

走近桥头,这才发现这座廊桥的与众不同:之前所见庆元廊桥多是于桥廊首尾或居中建有阁楼,从而得使廊桥形如一条昂首拱背的卧龙,而双门桥则是在首尾建两座牌坊,每座牌坊四个檐牙高啄…..


站在桥头,向桥内望云,一对对朱红淡褪的立柱支撑着廊屋,悠长的进深的中部摆放着敬神的供桌,透过桥廊的空间可以依稀望见幽深的村巷通往古村的深处……

走入桥中,两侧的风雨板上有窗孔,呈扇、圆等形状……清晨,透过小窗,满天云霞,衬着近前的村景和远处的山景,一幅别样的水墨山居图一般……

这座小而精致的廊桥便是大济村中的“国宝”双门桥,这座为了纪念大济村历史上两个兄弟联登进士的荣誉而建的廊桥,竟然是中国现存有文字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据说比《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还早了100多年。

沿着廊桥下的溪流向上游方向再行不远,便来到了村南口。远远地便见到一座双重檐,四面翼角高翘的凉亭式的建筑伫立于晨曦之中,这是大济村的潘门亭,门亭下可见一条中间以小青砖人字形铺设,两侧辅以卵石的小路由南向北从村口直通村子的深处,这条线条清晰,造型古朴的小路,正是大济宋代古驿道的一部分,古称“金甃街”,如今古村内的一段则被称为迎旨门街,昔时获得功名和南来北往的商贾都是从这条古街上进入村中的。

沿着昔时“金甃街”向村子的深处而行,可以见到古道两侧庭院高筑,只不过一边是白墙黑瓦的大宅门,一边则是墙体都是用黄泥混合贝壳、石子建造而成的寻常人家……

行走在这条主街和两侧的巷子中,仿佛穿越至“进士时代”的大济村,因为两边基本上都是大济村中各朝各代历史名人的官宅,虽然昔日风华不再,但却依然彰显着大济村的诗书文礼气息。

路边所见第一座宅第名为“聿新堂”,门脸并不大,重檐之下的斗拱却是格外的显眼,大门四周皆为斑驳的花砖,门边有两块凳形的表面巾雕有花纹的花岗石,这是昔时大户人家供人上下马方便的“上马石”,进入门内,庭院重重,但见正堂之上挂着一块白底隶字书写的“别驾第”古匾。“别驾”官称始于两汉,为州府长官的从官,称别驾从事,七品官,宋后改称“通判”。

眼前这座“聿新堂”是由吴氏族人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大济古村中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
继续沿古道向北前行不远,有一条东西向的岔巷,被称为“大理祠巷”。


巷子口,在迎旨门街街边有座木制宅门,进入之后,发现其内建筑已然衰败,但依然有一面白墙爬满了两条青萝藤蔓,这也是一座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明代古民居,名为中“玉洁冰清堂”,是为纪念一对生死相守的夫妇:吴化与叶蝶的,有意思的是夫妻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便是“化蝶”,再加上他们的动人故事,堪比“梁祝”。

这条“大理祠巷”附近竟然深藏着大济古村中如此众多的明清老宅。




巷子中的这座大宅是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修德堂修德堂,有着一座颇有特色的三重檐的牌楼式大门,门边的两扇墙呈外八字形状,从建筑上说气派,从风水上说敛财,如同伸开手往怀里搂,可起到招财进宝的作用。门楣之上“恩迎北阙”四个大字,明示着屋主蒙受朝庭恩惠,既赞誉皇恩浩荡,又有炫耀家族沐浴皇恩之意。


这座砖石结构大门的门楼也是大济古民居中装饰最为精美的一座,门楼上的砖雕小件极为精美,图案中不仅有蝙蝠还有麒麟,应着“福临门”的谐音,也有着防火之意,此门楼就连墙面砖的形状都别有意味,有呈八角形状,有呈阴阳八卦之形,还有呈金钱之形以及龟背纹,一切自然都暗含着吉祥、如意、招财、长寿之意……




一条挂满红灯笼,两边都是黄土墙的小巷的深处可见另一座有着石雕门楼的宅第,这是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的慎修堂。其大门门楼采用长方形条石构筑,门额上悬砌阳刻“延陵旧家”4字石雕匾额,门框两侧石柱有阴刻“门迎北阙恩光大,地接南都春意浓”联对,都写着大济人对“书”、对“礼”、对“德”的推崇……


当返身走出小巷时,已是天光大亮,旭日东升时:金色的阳光越过屋脊,将小巷两侧的红灯笼打亮,鲜红的灯笼与金黄的土墙相配煞是好看,阳光在巷中投下的光影更是别有味道……






再一次从迎旨门街上的一座担水岭亭回到入村之初的小溪旁,继续沿溪向下游寻去,只为寻找那座位于古村村尾的,我国现存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之一,始建于北宋初期的甫田桥。



远远地便望见了被两边的楼房夹峙于溪流之上的这座古老的木廊桥,其平直的桥身和梯形桥拱据说体现了原滋原味的北宋时期桥梁的原始特征,实是难得。




沧海桑田,纵然昔时的繁华鼎盛已不见,但一旦“寻入”古村之中,面对如今散落在村中各处的青砖古道、亭台楼阁,高宅大院,无不勾起为这座千年古村遥想当年的思绪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