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边城茶峒与洪安,终于了结了在心里装了许多年的那份美丽而又有几分忧愁的《边城》情结,
顺带着沿着国道G319前往龙潭古镇一游。
位于川湘交界之地的小镇龙潭,因水运之利,从明清时期起便成为酉水河流域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业重镇之一,素有
“货龙潭”之美誉;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从
南京迁住陪都重庆时,其中央各部在古镇上停留了一个多月,成为躲避战乱的大后方,小镇龙潭被冠以“小南京”的称谓,足可想见其时的繁华。
从狭窄的路口步入龙潭古镇,镇口便是龙泉井,这是一个由三口井池构成的井群:一口六角井,它的旁边各有一眼正方井和长方井。
咋一看,这三口井平淡无奇,但仔细观察却发现深藏奥妙:三口井看似在一个平面,实际上却是有落差的。六角井位置最高,次高的是那口正方井,而地势最低的则是那口长方井。
古镇的先人依据井口出水的高度不同,依次划分了各井的使用功能:六角井为饮用汲水口,其流出的水到方井中,则用于洗菜,而洗菜后的井水汇集至长方井中,则可用来洗涤衣物,为了方便更多的居民洗衣,还特意延长了池边的长度。对水源如此周密的的安排我还是第一回领略到,足见古镇先人的智慧。



龙潭古镇至今仍保存着数条距今已200多年的大街小巷,但最主要的还是一条以并排五行石板铺就的老街,街面上的石板早已被岁月和往来的人马磨得是油光呈亮,光可鉴人。
走上这条老街,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幅活色生香的数十年前湘渝老街市的生活长卷:
顺着老街起伏的石阶,走在如荫的屋檐下,街道两边都是前店后家或是上家下店的吊脚楼式的老房子,老房子的墙上还依稀可见各个时期的各类标语,只是历经风吹雨淋,基本上无法辨出原来的颜色;那一扇扇高大厚实的门板,足可见昔时古镇商号的气派,沿街前行,依然是一家家的铺子,非常的密集。茶馆、老旧的理发店、裁缝店,无论是满是茶垢的茶壶、还是坐上去就会吱咯乱想的木转椅,还是漆面斑驳的老式缝纫机,无不令人回想起旧时光里的许多人与事……
众多的铺子间,有一个专门为人写春联的铺子,这行当如今在城里已不多见,冷冷清清的店堂甚至没有招牌,一位穿着齐整,鬓角现白的半百老人,自顾自地沉浸在他手中毛笔书写的世界当中……
老街虽然早已是繁华落尽,但毕竟还是有着集市的功能,于是,走在这样的老街上,你又可以看到许多只能在电影、电视剧中才会出现物什:红白喜事的香烛、各式手工竹编、焦黄的烟叶、甚至还有从未见过的炭烧……当你凝望着某一个背着背篓的身影逐渐逝去,你一定会恍惚觉得自己正在哪一部怀旧剧的场景之中,而你俨然就是那一年代的一位过客路人……
龙潭古镇中还留有不少清代与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沿街沿河的多为传统的木板吊脚楼,而古镇的深处则散落着不少青瓦灰砖的四合院,许是忌惮清初的那一场大火,高大的封火墙便成为这些砖木结构的深宅大院的建筑特色。
古镇中最知名的建筑要数矗立在镇东面的龙潭河畔的“乾隆行宫”万寿宫。
“万寿宫”是龙潭历史上有“七宫八庙”之一,又名“豫章公所”,是为迎接乾隆皇帝而建的行宫,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丁玲,戏剧家田汉,贺龙元帅曾再此居住。
本想入内参观,却发现旁边新修了一座四层的洋楼,于是跟主人打了招呼,上到楼顶。

在这制高点上远眺古镇,只见那密密麻麻的青瓦屋顶,一片连着一片,而脚下眼前的“万寿宫”,
一座两进院落的古典建筑,翘角飞檐的戏台,古色古香的大殿、厢房尽收眼底。
沿着长长的石阶便可下到老码头,温润如玉的河水在码头边舒缓地流淌着,河边只见有村妇在洗衣,却再也看不到昔日百舸争流的景象。
遥想当初,这条酉水流域最重要的水运通道,络绎不绝的行商坐贾往来于河流上下,各色大宗货物,如桐油、生漆等土特产借着酉水运出湘渝销往各地,而如今龙潭河早已失去了水运功能,而这座老码头也和它藏身的古镇一样繁华落尽,安享静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