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的生死轮回,不同的宗教皆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而
隔着喜马拉雅山脉的藏传佛教与印度教虽然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藏传佛教的大自在天就是印度教的湿婆神),对于生死轮回的认知也有相近之处,但在处置死者的方式上却有着一定的差别:火葬在印度教中有着至高的荣耀,但在藏传佛教中,天葬却是最为独特的。
印度教中最著名的火葬之地是被教徒视为圣河的恒河边,而在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尼泊尔也有一处著名的火葬之地:帕苏帕提寺,一座位于被称为尼泊尔恒河的巴格马蒂河旁的印度教神庙。
在西藏,我从未特意去观看过天葬,而在尼泊尔我却在朋友的安排下特意去了一下帕苏帕提寺,不过,我的初衷并非是去观看火葬的仪式,而是听说那里是观赏加德满都日落的一个好去处,同时,那里也是加德满都的苦行僧们的聚集地。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刚到帕苏帕提寺附近,我便隐隐感觉到空气中有一股不寻常的气味,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人已至此,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经过一片低矮的建筑,夹杂其中的印度教佛塔果然与众不同。

从佛塔边的小门走出,门外就是一条由北向南流淌的河流,或许是进入了旱季,原本宽阔的河面有一半露出了河滩,河滩之上芳草萋萋,而那并不清澈的河水却因为河道的变窄而显得水流湍急……这便是尼泊尔著名的巴格马蒂河。
河的两边是堆砌整齐的石驳岸,岸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石砌的台子,两座石台之间则是通向河边水面的台阶,这些石台,有方有圆,方的便是传说中的火葬台,而圆的则是供死者家属祭奠亡灵用。
下游的河面上有着连接东西两岸的石板桥,站在桥上,远远地向着上游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片重叠的红顶之间耸立着一座两重檐金顶塔庙式建筑,两重顶檐全是由镀金铜制板瓦铺盖,那便是著名的印度教圣地帕苏帕提寺的所在,整座寺庙依青山,面圣水,四周林木葱郁,风景秀丽,果然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就在寺庙的红墙下,临水的西岸边,团团烈火,升腾起缕缕清烟,那便是传说中的火葬仪式,正因为如此帕苏帕提寺又被称为“烧尸庙”。
帕苏帕提寺是印度教的圣地,非印度教徒和一切外国游客都禁止入内,但火葬仪式却可以参观。
举行火葬仪式的西岸多是死者家属和火葬师工作的区域,虽然尼泊尔举行火葬仪式时,并没有禁止游客参观与拍照,但大部分游客都约定成俗地站在横跨两岸的石桥上或是坐在对岸的台阶上观看。
在帕苏帕提寺入口处的河面上,另有一座石桥,站在这座石桥上向北面的河流上游望去,被两岸更为齐整的石驳岸夹峙的河道较下游更为狭窄,因此河水的流速更加迅疾,西岸是寺庙群,而东岸于较高的河岸上是一座座白色金顶的灵塔群……
可不要小瞧了这座石桥,它可是帕苏帕提寺,加德满都最大的一处火葬场中重要的标志,因为印度教是有鲜明的等级制度的,故这座石桥就是区分死者等级的分界线:桥的上游,是皇家和贵族专用的火葬区,而桥的下游则是平民的火葬区,看来在印度和尼泊尔众生并非平等……
帕苏帕提寺的火葬场面果然撼人心魄,令人百感交集,顿悟人生……
正当我伫立在河岸边,默默地凝望着那摇曳的火苗,还有那升腾的青烟时,又一场火葬仪式在我眼前上演:
一位全身用黄色的丝绸包裹好的死者被人抬到了河边,数位应该是死者亲属的男子将死者抬抱至河水中,用河中圣水浸湿死者的双脚,同时打开包裹,用河中圣水为为死者净脸,这一切举措象征着为死者沐善洗罪……
火葬台上早已经备好了木柴,木柴横一层竖一层地交错架起,被堆成高和宽都不到1米,长不到2米的方体……已然用圣洁的河水清洗过的遗体,再一次由死者的男性亲属抬着顺时针绕火葬台3圈,最后径直将遗体放置在木柴堆的上方…..一切就绪,点火的时候到了。
一把草秆被引燃,被人高举着,围着柴堆转过数圈后,被放到木柴堆中的缝隙中,穿着白色衣服的火葬师将燃烧的柴火陆续添加至柴堆下,当火苗渐旺时,火葬师再一次将一把把的草秆添加在柴堆的上方,立时烈焰腾飞,青烟缭绕……
在帕苏帕提寺,我亲眼目睹的一场场送葬和火葬的过程中,没有生者的哀哭声,只有鲜花和亲人默默凝视着火苗的肃穆表情,而一个一个血肉之躯在亲人点燃的木柴中燃烧,最后幻化成一缕缕青烟随风飘散,变为一捧捧骨灰,随水漂去……
一水相隔,水火之间,便是生死轮回……
帕苏帕提寺的火葬场面为什么会那么吸引人,恐怕不曾亲临其境的人是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