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网上炒得很热的关于贾玲恶搞“花木兰”的新闻,一下子勾起了我对木兰故里的记忆,对于木兰川川中大余湾古村的印象又浮现在脑海之中。
大余湾位于武汉黄陂区西北一隅的木兰风景区中,距离武汉城区68公里,据说留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在武汉的身边竟然还有这样一处古地,我还真有点不相信,于是特意在去鄂西的路上,从武汉的南边绕到北边的黄陂,前往大余湾一探究竟。
车至村外,但见道路两侧正在大兴土木,建宾馆酒楼,修游客中心停车场,看样子,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便成圈起的风景点,我心中不禁暗暗庆幸,不是因为省了银子,而是为了赶在人为改造前看到那原滋原味的古村落。
人地生疏的我竟然将车径直开进了村中的广场上,诺大的广场上空荡荡的,连个人影都没有,只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飞翘的有余亭独伫于广场之上,与众不同的是,亭中放置的不是石桌石凳,竟然是一口石碾,实在不知是何用意?莫非是祈福粮食年年有余?
登上广场边一座民居门前的坡道,向村外望去,只见村外有两口水塘,这当是村子的水口,建筑风水上自然是用来挡邪聚财之用,而回首村后,但见地势渐高,当是依山而见,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村子有点门道。
下得坡来,从广场上向东往古村中走去……
这里当是村中的主巷,一条宽敞的巷子旁一水的马头墙层叠高耸的大院比邻而建,随意走进一座院落,但见天井、庭院、正堂、卧室俱全,且布置得协调有致,高高的屋墙之上很少见窗,屋内主要是以天井取光,这一排房子,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中间几间屋子的正门一般都是向内退一步开的,与屋墙并不在一个平面之上,这当是屋主“退一步海阔天空”
的处世哲学在建筑上的彰显。
绕过这一联排大屋,沿着青石小径向村后走去,远远地便能望见一幢幢古旧的房屋连环而建,清一色的条石黄墙,黑瓦飞檐,封火马头,粉壁门楼,雕檐画栋,一条条青石板路蜿蜒其间,乍一看,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是来到了徽州。其实,大余湾先祖祖籍江西婺源,建筑体现着徽派风格自然也是理所当然。
来到门前有一棵棵古樟树的大宅院的门前,这片六开间的大屋是本地唯一一位女镖师刘二婆的故居,每一间大屋的门头上都有大量的书法与绘画:这间写着“荣华富贵”的大门之上,正上方绘着一幅“荣华富贵”图,图中牡丹盛开,孔雀双栖的图案都是“荣华富贵”的代表之物,屋主用意,一切尽在画中……
从大屋旁的交错小巷向村子的深处走去,山上的村屋,规模相对于山下的要小了许多,用材上也差了许多,多是以大小不一的块石垒墙,上覆黑瓦,虽略显破败,但是却更具原始古韵……
随意行走于村中,不时可见石桌、石凳、石磨、石井台散布其间,偶见残缺的木石雕刻、画梁牌匾,更是依稀可以想见旧时的精美。
随意行走于村中,除了一只挡路的花猫,还有两个自顾自玩着游戏的小姐弟,竟然没有遇到其他村民,更不用说是游人了,我自当是独享包场的乐趣。
不过,也是因为不见人迹,心存顾虑,上山之路走了一半,只得回头,自然也就错过了登高一览传说中大余湾“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如意太极图”的风水格局。
虽然不认识路且村中巷道交织如网,但顺着地势向下,最终还是回到了有余亭处的广场上。
广场旁还有一座大宅是为“百子堂”,上前,只见铁将军把门,透过门缝依稀可见屋内有着不少木雕精美的门窗隔扇,恨不得见,正欲离去,却有一位大爷前来开门,终于得以见“百子堂”真容。
大余湾古村中的这些始建于明清时代以石砌成的宅院,其建筑风格在江南并不多见,也算是古民居中的精品了。
从大余湾返回武汉的省道边,一路上但见无数“麻雀”的招牌高悬,我一时有些困惑,“麻雀”?=“麻将”?,除了四川人民,就没听说过湖北人民也这么酷爱打麻将啊?好奇之下,停车路边,入店一探究竟。
这一探不要紧,上了道了,原来此“麻雀”不是“麻将”,还真是“麻雀”,就是那天上飞的麻雀,这些店不是打“麻雀”的地方,是吃麻雀的地方。哎,好奇害死猫,既来之则安之,我也只能入乡随俗,品尝了一下这里的特色,油炸“麻雀”,好残忍啊,不忍目睹,只能以手遮目,急急下嘴……别问我什么味道,我不知道,我是真不知道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