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选择在4月份从滇藏线进藏,主要是为了梅里雪山,为4月里那一路的桃花,为4月里才有的桃花盐。
在欣赏了梅里雪山那堪称惊艳的日照金山之后,我们心满意足地驱车离开飞来寺,继续北上,100多公里之后,我们就将进入一生的向往:西藏了。那种兴奋,那种激动,你懂的。

离开飞来寺,滇藏公路就一直在神秘幽深的澜沧江大峡谷中穿行,峡谷两岸都是肌肤裸露,山势险峻的高山,赫红色的澜沧江一会就在你身边咆哮,一会又在你脚下翻腾,好在如今的滇藏线基本都是平坦的柏油路面了,但不时出现的临江绝壁,窄路急弯,破碎落石,还是令我们不得不谨慎应对。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在云南境内它与金沙江、怒江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被牢牢地束缚在横断山脉的深沟峡谷之中,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并置身其中的幽深壮美的澜沧江大峡谷。

终于在公路上,我们见到了“您已驶入西藏昌都公路分局管养路段”的路牌,这预示着,我们的车轮再往前滚上个几米,我们便可正式踏上西藏那片神秘而神奇的土地,两车人一片欢腾。
进入西藏境内没多久,我们便来到了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的盐井乡,它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
盐井,这是一个无论在文化方面还是在物产方面都非常独特的神秘之地:这里是唐代以后西藏和内地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滇藏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这里是重要的产盐之地,产盐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这里所产的盐会通过马帮运往西藏,成为茶马古道上交易的重要物资。

最为独特的是,每年的3、4月里,正是澜沧江峡谷中桃花盛开的季节,而对于盐井的采盐人来说,这个时节峡谷中独有的阳光与江风,才能帮助他们晒出最珍贵的灿白如雪的“桃花盐”来,而这“桃花盐”正是促使我选择4月份由滇藏线进藏的一个重要原因。

盐井乡的盐田深藏在澜沧江畔的峡谷之中,我们驱车沿着狭窄迂回的公路向峡谷深处驶去。

在峡谷的半坡上转过一个急弯,一段呈“S”形的南北走向的峡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高处俯瞰:峡谷的东岸,是直插入江水的陡峭的山崖;峡谷的西岸,靠近我们的则是一片较为平缓的台地,而其后的峡谷深处则同样是直插入水的崖壁。

台地上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青稞田还有一幢幢白色的藏房,在蓝天白云、皑皑雪山的掩映之下,尤其是在澜沧江峡谷特有的红色山体的陪衬之下,呈现出一派极美的田园风光。不过,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是那峡谷东西两岸崖壁间,凌架于江水之上的一个个小小的平台,远远地望去,其高低错落有致,如同一片片小小的梯田一般,那便是
传说中历经了千年的盐田。



驱车下到数百米深的谷底,过江来到峡谷西岸台地上的村子中,这里地势较为平缓,大部分的盐田都建在此处的江边,规模也较大,方便我们与那千年的盐田来个亲密接触。

立于江岸上,放眼望去,一块块方形的盐田,如棋盘般规整地排列在江边的坡地上,每块盐田中都充盈着与江水几近同色的卤水,风平水静,波澜不兴,如同一面面玻璃,反衬着变幻的天光……其中的一些盐田,田中的卤水已经蒸发殆尽,盐田中尽是白花花的可待收获的盐了,当地的采盐人如同艺术家般,将结晶后的盐粒聚扫成形,如同一幅幅别致的盐画,又如一朵朵盛开在盐田中的盐花,煞是好看。'





盐田之中不时可以看到一个个象倒扣的大缸一样的水泥构筑物,旁边多是浅绿色的卤水池,打听之下才知道,那些“水泥缸”之下,就是盐井采盐人的命根子“卤水井”,过去的采盐人就是从这“卤水井”中将热气腾腾的卤水打上来,用特制的木桶盛装后,用人工背着倒入自家的盐田。



曾经用长长的木桶背卤水的情景是许多摄影师照片中反映盐井劳作的经典场景,现在这样的场景不多了,因为采盐人与时俱进地用上了防腐泵。
对岸那陡峭的崖壁上,由于地势的关系,那里的盐田规模较这里江边的小了许多,虽然看不见盐田中产盐的情况,却能清楚地看清盐田的构造:用木料搭出的平台一边依靠着崖壁,底部则由一根根木柱支撑着,凌架于江水之上,那情形象极了湘西等地的吊脚楼,与汹涌的江水和险峻的崖壁相配,有着一种别样的气势。


在江岸上站久了,鼻息中早已是充溢着浓浓的盐卤的味道,甚至连咽一下口水都会觉得喉头有一股咸涩的滋味,于是我们决定下到盐台的下面去探个究竟,身后“嘎绕丛农家乐”的老板不住的提醒我们:小心下面的卤水,不要沾到皮肤上……

沿着采盐妇女刚刚下去的木栈道下到盐台的下面,猛然从明晃晃的大太阳中进入盐台下,眼前瞬间一片漆黑,缓了一阵,眼睛才适应了盐台下的光线,四下环顾,这才发现,盐台下是一个更加奇妙的世界:
进入这里如同置身于森林之中,一根根,一排排的木柱支撑着上面庞大而沉重的盐台,盐台的下面,则是一口口的卤水池,这些木柱大多都扎根其中,如同一片水上森林。


这些木柱全部都是松木,其质地原本松软,但这里的每一根松木盐柱,因常年被盐水渗透,内部质地已经发生变化,变得坚硬而不易生虫腐烂,从而可以使用上百年而不朽。


进入这里如同置身于岩溶洞穴之中,一抬头,头顶之上,盐台的下方就密密麻麻地悬挂着数不清的洁白晶莹的“盐挂”,如同溶洞中低垂的钟乳石,再一低头,地面上到处都结着盐霜,一些“盐挂”之下竟然也有了小小的盐丁,如同溶洞中的石笋。

仔细研究了一下,这才发现原来头顶的木质构架夯土而成的盐台并不是象混凝土一样,密实不透水,盐台上面盐田中的卤水,除了大量风干日晒蒸发掉的之外,还会有少量的卤水从盐台的土层或木架缝隙中渗透下来,在渗滴的过程中,又因空气流动而阴干,最终结晶而成这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盐挂”来,这些盐挂采盐人会定期采摘,因其色泽洁白,盐质更纯,售价会高出许多。
盐台下渗滴的盐卤水有较高的浓度,腐蚀性大,对皮肤和粘膜有很大的刺激作用,所以“嘎绕丛农家乐”的老板会好心地提醒我们。
盐井的3片大盐田,主要都集中在这里,据说江西的盐田产红盐,江东的盐田产白盐,我们在“嘎绕丛农家乐”的老板的店中也确实看到了包装好的盐,确实有红白之分。
在同伴的打听下,老板用不熟练的汉话告诉我们:红盐与白盐在晒制方面没有不同,只是当地泥土的颜色偏红,晒盐的卤水不免掺杂进少许红土,再加上铺制盐田的泥土也是红的,结出的盐就是红色了。
红盐品质不如白盐好,但在藏区却很受欢迎,因为藏民好喝酥油茶,据说用红盐制成的酥油茶味道更好……
其实不管是红盐还是白盐,都是只有卤水结出的第一层盐是供人食用的,二三道盐都只能用来腌制或泡脚或是掺在饲料里喂牲口。
参观完峡谷中的盐田,我们回到国道边的盐井村,已经是午饭时间,于是又显同伴中吃货的威力,竟然被他们发现了盐井的一个特别的名物:“加加面”。
一进面馆,一圈长桌边已经坐满了藏汉食客,长桌上摆着土豆,牛肉干,最特别的是一个每一桌上有一个小篓子,里面放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一时困惑,难道这个也能吃?

正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吃面开始了。
只见一个藏族小姑娘端着一个大托盘,里面装着十几只小碗,每只小碗里只盛了一丁点面。先每人上一碗,面条和着肉末,用筷子搅拌后,一口一碗,连味都没尝出来就下肚了,于是另一个巡视着的小姑娘立刻就给我添上新的一晚,几碗下肚,这才吃出味来,面条是当地自己晒干的挂面,3种配料中的盐就是盐井当地产的盐,味道确实鲜美。


那一边主人不断地一锅一锅地煮,然后不断地捞出来,这一边,巡视的小姑娘见谁的碗空了,就立马热情地给添上一碗,然后用小篓子里的鹅卵石帮你记数,吃一碗一粒卵石,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石子是用来记数的啊!
虽然碗中的面少,但也架不住这个节奏地一碗接一碗地吃啊,眼看着面前的小石子已经堆到了十七八个,嘴里忙喊着不加了,不加了,吃不下了,但热情的小姑娘仍然一个劲地往我这端,就在我要崩溃之际,幸亏旁边的一个来自拉萨的司机把我放在桌上的筷子拾起,在我的碗上摆了一个交叉十字,小姑娘这才作罢。

晕,原来吃饱叫停也是有规矩的啊。得,这一顿“加加面”吃的,不仅长饭量,还长了知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