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书香地:福建和平古镇(上)(福建古村镇系列)
标签:
古镇古镇系列国内游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古镇系列 |
这8个古镇中去过前童、涞滩、和顺、李庄四个,感觉都不错,心想能与它们同时入选第一批《中国古镇》邮票的其他4个古镇一定也不会错,有机会一定都要走一遭。
于是此次福建之行,便特意把福建和平古镇加入了行程计划之中。
这些年行走古镇,我总结了一个规律,凡是一眼你就看到古镇,那大多数都是经过开发的古镇,但凡你见到古镇需要费点周折的,那多数是尚未开发的古镇。和平古镇就属于后者。
古镇的外围全是新房子,镇子里碰见的多是留守老人,他们一见我们身上的长枪短炮就知道我们是来拍古镇的,虽然语言不通,但仍纷纷热情地用手势为我们指路。
在村子的东面,当街而立的是一堵以大块的卵石堆砌而成的城墙,城墙的正中是一拱形的以石条砌成的门洞,城墙头上高高骑着一座形如大鹏展翅的三重檐歇山顶式木质结构的谯楼,这便是和平古镇的东门。


昔时,和平古镇在武夷地区比较富庶,为了防匪防盗,在镇子四周筑起了围墙,在东南西北四方都设有城门,每座城门之上都还建有用于瞭望的谯楼,从而使得整座镇子成为一个封闭的城堡,这恐怕也是和平古镇能历经千年而得以较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大部分的城墙都已坍塌,而古镇四门现在也仅留存下东、北、西三座城门和东谯楼、北谯楼。

在城门边的墙脚下我发现了一方刻有“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一查资料此石乃是和平“旧市三禁碑”之一,为清代设立,是过去为了保证本地市场粮价的稳定而对粮食出运而设禁。

穿过城门,就如同穿越了时空,古镇中的每一块砖、每一条石板,都镌刻着历史的记忆。

街道两旁,鹅卵石铺就的巷子,纵横交错,巷子两旁的青砖墙,高耸着的顶部似乎都要碰在了一起,头顶之上一线天中的阳光格外明媚,但墙根处的青苔,却仿佛让巷子里那显得陈旧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


女子告诉我们,和平古镇中最值得看的是三座“大夫弟”和一座书院。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先来到了距东门最近的一座大夫弟--“李氏大夫第”。

在一处小巷中,我们见到一座砖石结构的六柱五间一门的牌坊式八字门楼,门楼正中的题额上“大夫弟”三个大字表明了这座建筑的不凡身份发,它是奉政大夫、知州李春江和奉直大夫、直隶州州同李奇川的宅第,此门李氏在清晚期曾经是“一门九大夫”。

这座门楼就是一件艺术品。门楼左右为对称的三组梯级挑檐,烘托出顶檐的上冲之势;挑檐上的砖质斗拱层层叠叠,样式繁复华丽;宽大的八字墙更是令整座门楼显得气势恢宏。整座门楼之上,雕龙刻凤,满布奇花异草,那八字面的墙上是四幅的砖雕画,内容是《三国演义》中的四个故事:“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四幅砖雕均采用了浮雕和镂空透雕的技法,所雕人物造型精美,将人物的喜怒哀乐惊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栩栩如生,风采动人。

此门楼上最为奇特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八字面墙的下方,各有一面由众多八面体构成的状如龟甲的图案,每个八面体之间更有佛家的“万字符”相连,这样的图形组合,我在国内古建筑中还是头一回见到;另一处是在“大夫弟”的题额上下左右各有一只凤、一条龙。不过所雕之龙却是在凤的下方,与传统的龙在上凤在下恰好相反,这样的图形乃是典型的晚清慈禧当政年代的产物。

走进门楼后的大夫弟,这是一个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宅子里的门棂、窗棂、门板、雀替等木构件上都精雕细刻着花草图案与人物故事,彰显了主人那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观完“李氏大夫弟”,我们的“导游”又带着我们参观了一座“廖氏家庙”,她告诉我们和平古镇上的三座“大夫弟”分别属于李家、黄家、廖家,她就是廖家的媳妇,要是搁在过去她是没有资格进这座祖宗的家庙的。

别人都进去参观,我则对家庙大门旁的两扇石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等我尽兴拍完,却发现同伴们早已不见了踪迹。

古镇之中,数十条鹅卵石铺砌的古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地分布其间,两旁的古民居鳞次栉比,高墙林立,这种“高墙窄巷”的建筑风格足以令象我这样的不明就里的外乡人迷失了方向。

正在发愁走哪条巷子之时,我的“导游”象救星一样出现在我的眼前。原来她发现我没有跟上大伙,怕我走散,特意返回来接我。看来,古朴之地,民风依然厚道。
走过一条窄巷,巷宽不足1米,只能容许一个人全身而过,导游告诉我们,此巷叫“和气巷”又被称为“姻缘巷”,这是因为两个人在巷子中相遇,必须同时侧身,相互谦让才能通过,故名“和气巷”,而称为“姻缘巷”也是因为若男女两人相遇时,男子必须做出谦让的姿态,收腹挺胸,紧贴墙面,让女子先行,此举多给女子留下美好的印象,由此成就了不少浪漫的姻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