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蜀道三国行之:广元千佛崖,古道之上的盛世佛国

标签:
长线自驾系列国内游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国内游系列 |
昔日古蜀道中的金牛道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之间的主要道路,从四川梓潼南来,沿翠云廊,出剑关、过昭化,便是广元,出广元继续北上最终止于陕西勉县。
据史料记载,金牛道约从三国时期出广元后便一直于千佛崖绝壁之下、嘉陵江流之间通过,历代皆循此道,甚至于近代民国时建川陕公路,建国后筑国道G108也是如此。
如今国道G108改道,在其下静静地沉睡多年的这段金牛古道终于剥去泥尘又得以重见天日,那一块块坚实的铺路石板,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古道千年的沧桑。
至于史料中所记的千佛崖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且是古蜀道上一处规模宏伟的石窟群,是盛唐之后,佛教入川的第一站,也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实际上这是我第二次来千佛崖,上一次是在5.12大地震后,千佛崖因灾封闭修缮,使我与其不得相见,数年之后,景区重开,虽仍有部分洞窟依然在整修,但也终算如愿得以见其真容。
当我面对临江而起的千佛崖石窟群时,虽说已然见过麦积、龙门、云岗等诸多的石窟,但还是被眼前所见的壮观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面向嘉陵江的百米宽的崖壁上,从平地一直到数十米高的崖顶,布满了层层叠叠、密如蜂巢一般的造像龛窟,粗粗估计,足有十余层之多。这真是“千龛宝相列森罗,百尺金身拥堆壁”。
千佛崖的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窟、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荟萃了从南北朝、唐、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众多石像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次造访千佛崖,北段龛窟大部分皆在围护修缮之中,虽有遗憾,却也为我日后三顾千佛崖留下个念想。
大佛洞在千佛崖南段的最下层,开凿于北魏晚期,洞高约
5.4米,正壁刻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像头部已残,主佛左后壁上可见一保存完整的浮雕游戏罗汉像,右肩裸露,右足穿鞋着地,左足裸足抬起做盘坐状,形象刻画逼真;左右壁各一立肋侍菩萨像,右壁上的那尊菩萨像保存较为完好,可见期身躯肥硕颈长,头束双髻,搭披帛交叉于腹前,具有北朝造像风格。
莲花洞也是千佛崖南段下层中较大的一个洞窟,因为藻井的正中有一朵直径1.2米的莲花而得名。莲花周围的牡丹是宋人所绘,中心的莲蓬则被绘成中国道教的“八卦太极图”,这种佛道合一的情况,不甚多见。
莲花洞的东、北、南三壁各雕造一个大龛,龛内又各刻一佛二胁侍,东壁居中之佛为弥勒佛,阿弥陀佛居于南壁,释迦佛居于北壁,三龛周围的洞壁空隙之处又造佛、罗汉、观音等小龛、小像。此洞窟正开凿于武则天称帝之时,因武则天,唐高宗都是弥勒佛的信徒,武则天更是宣示天下自己为弥勒佛降生而称帝,故莲花洞中三佛的位置乃是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三尊主佛像都是方脸宽肩,面容慈祥可亲,或身着圆领通肩的大衣,或外披袈裟,袒右肩,背后都有桃形的光环,但莲花洞中最吸引我的不是三尊主佛,而是南北两壁上两尊主佛身边的肋待菩萨,其衣着与打扮不似菩萨更象唐代宫中的侍女。
千佛崖的许多洞窟大多开凿在难以攀附的崖壁高处,多数没有梯阶可供人到达,因此人们只能远观而不能近接,但这恰恰使得诸多石窟中的雕像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甚至连龛窟中的色彩涂装,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依然鲜艳如初。
在这些高悬于崖壁上石窟中,牟尼阁和睡佛龛最为引人注目,因为两窟中的镂空雕刻造像,可谓是千佛崖的石刻艺术精华。
牟尼阁系以镂空透雕技法而成的佛殿,装饰华丽。石窟正中位置透空刻一释迦佛结跏趺坐于佛座之上,左右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南北壁为十六弟子。
释迦佛身后窟底与窟顶之间,镂空透雕菩提双树,树下为天龙八步,佛座上雕有
8头浮雕的象头,还有一供桌,雕工精细。那象头与供桌正常站在地面仰观牟尼阁时,因角度的缘故,无法看见,为了看清它们的模样,我冒险扶着一灯柱站在临江的栏杆之上,才得以窥其全貌。
那睡佛龛中,演绎的正是佛祖涅盘的情形,但见释迦牟尼侧身而卧,神态安详,佛像身后的众弟子,有的捶胸,有的恸哭、抽泣,各具姿态、表情各异;窟龛的北壁上更有众人奔走相告之情形的浮雕,佛祖的头前脚后各站立有一菩萨,背依菩提双树,树干上各雕有一蟠龙,直连洞顶。
临近睡佛龛的是毗卢佛龛,窟中设坛,主像为毗卢遮那佛,头戴宝冠,袒右肩,颈系项圈,左右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坛后凿有直通龛顶的背屏,屏上有飞天等浮雕并辅以彩绘,这种形式是此窟的一大特色,甚至影响到后世的造窟形式。
千佛崖上有部分地段设有铁梯以供游人可以凭此登高去观赏崖壁之上的洞窟。
攀爬于铁梯之上,腾挪于崖壁之间,数个地段坡陡路窄,身上背着的双肩式摄影包,没想到在这里竟成了祸患,数次被夹挤于崖梯之间,几度进退不得,若是再去,一定轻装上阵。
北段的石窟,开放的只有清代的藏佛洞,洞中是一尊西藏三世章嘉活佛像,为清道光时四世章嘉活佛所铸,这是国内石窟中唯一的一尊三世章嘉活佛像,弥足珍贵。
位于千佛崖中段的大云古洞,高3.8米,宽3.6米,深10.6米,是千佛崖最大的洞窟,左右壁上凿出两个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共七尊造像。窟的正中是弥勒佛立像,肩宽体胖,圆脸弯眉,面容丰腴,坦然无忧,佛像的后边是锥形的石壁,两边雕刻有众多的小龛及排列有序的菩萨像,大窟南北两壁均采用半圆雕法,刻出莲花观音148尊,皆华冠盛服、脚踏云莲,气势不凡。
史记唐天授元年(690
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且令各州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
因武则天生于利州(今天的广元),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云洞,历经5年建成。
洞中除了刻有象征武则天化身的佛像,主事者更是在洞内后壁并列两龛中刻“二圣”像,即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按中国传统的尊卑关系应男左女右,男高女低,而该二圣的排列却是女左男右,但佛龛则依然是男高女低,这两处细节无不体现出营造者的巧妙构思与心思缜密。
其附近的韦抗窟,是一个3米多高的马蹄形洞窟,佛祖端坐中央,南北两壁雕满了观音,窟壁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历代题记,此窟是唐开元年间,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找人开凿,窟中有迄今为止千佛崖能找到的年代最早的题记,故韦抗窟也往往被认为是千佛崖最早开凿的石窟。
此次二访千佛崖,我可是有备而来,目标就是编号为第806号龛窟的“多宝佛窟”,网上盛赞此窟中的造像堪称为千佛崖石窟艺术精品中的神品,特别是该窟中有一尊被誉为“东方美神”、“东方维纳斯”的“持莲观音”像,据说是又一尊可与我见过的安岳紫竹观音相媲美的不可多得的神品中的绝品。
“多宝佛窟”位于千佛崖南段的上层崖壁上,真是佛祖保佑,南段刚刚整修完毕,正属于开放的范围,我终于有缘一睹这尊“东方美神”的真容。
在悬壁之上,沿着狭窄湿滑的石径走到尽头,眼前出现了一个敞口的方形石窟,窟中为一方形佛坛,坛上并坐着释迦佛与多宝佛。二佛面容丰润、目光低垂,尽显神圣、温和与慈祥。左右立二弟子、二菩萨,立于左侧的菩萨头部残失,无形中更衬托出立于右侧的那尊菩萨的姿态优美与容止庄严。佛坛后侧的崖壁上则是天龙八部的形象。
右侧这尊菩萨的身上悄然散发出一种超脱神界和凡间的神秘感与亲切感,不用多说,它不是那尊传说中的“东方美神”,我在第一眼望见其的一瞬间便打心眼里喜欢上它:
此菩萨高1.35米、肩宽0.3米,宝冠束发,绣缯披肩,戴项圈、珠链、臂钏、手镯,璎珞交叉于腹,帔帛二道横膝,着绣衫贴体长裙。菩萨赤脚立于盛放的莲台之上,其立姿娉婷优雅,身材丰满匀称,小腹略微突出,眉眼细长,鼻子小巧玲珑,嘴角微微上翘,侧首、低眉、含笑,生动传神,媚态极妍,那嘴角流露出的一丝神秘微笑堪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媲美。菩萨赤裸双臂,双手一上一下持握着两只莲茎,一为莲蓬、一为莲叶,莲叶于身后舒展开来化为佛光,该尊菩萨被称为“持莲观音”。
据说当年,著名美学大师王朝闻在千佛崖参观了这尊“持莲观音”像后大加赞誉,称其为完全可以与古希腊雕像断臂维纳斯比肩的“东方美神”。
这尊唐代持莲观音像世间罕见,迄今为止,千年以上“持莲观音”像在全世界仅发现二尊,一尊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入藏,为1915年一日本人从西安附近的“古石佛寺”盗运出境的。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今亲眼所见,左右打量,细细品味,越看越是喜欢:这尊圆雕持莲观音菩萨,不仅设计巧妙,造型别致,更关键是其人形神韵、栩栩如生,确实是中国石窟造像史中不可多得的一件艺术珍品。
眼角瞥见那尊立于左侧的失头菩萨,它的头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夜晚被人盗割,至今不知所踪,再看看眼前的这尊珍品,心头不禁一惊:真是好悬,多亏得那贼人不识货,不然,这尊“东方美神”岂不就成了断头维纳斯啦;当然,或许是那贼人惊于持莲观音菩萨的完美,而不忍下手加害也不得为知,总之,观音菩萨是躲过了一劫。
事实上,千佛崖石窟中无论是南段还是北段还有许多小龛,其中的造像不仅题材丰富,有身着胡服的乐工、随曲飞舞的飞天、肋生双翅的飞人、身着铠甲的力士还有各种珍禽异兽、神话故事等等,而且展现出来的雕刻技艺也是十分的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