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柴文的地盘
柴文的地盘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2,435
  • 关注人气:1,7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2012-12-08 10:35:33)
标签:

长线自驾系列

国内游

旅游

自驾游

分类: 国内游系列

  行至广元,本次川北蜀道三国之行本已是完成了预定的计划,但一路上走访到的与三国有关的古关口、古道、古城、古祠等众多古迹,勾起了我对那段乱世之中英雄辈出的三国历史的更大的兴趣,再加上实地一走,发现“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秦关蜀道已成坦途,故临时起意继续北上前往昔日蜀地--汉中勉县,去那里的定军山下拜一下武侯。

  忠武侯是三国名相诸葛亮的封号,其统帅蜀国大军驻守汉中,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却“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恨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下,从此,武侯祠与武侯墓,便成为后世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武侯祠就位于勉县西郊外4公里处川陕公路之南,祠门就紧挨着车来车往的G108国道,以致于我想拍一张祠门的全景就得冒险站在国道正中。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汉中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主要是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给银两修建的祠庙,比闻名中外的成都武侯祠还早建了43年。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走进祠内,这“天下第一武侯祠”的气派立呈眼前:宽大的院落中,方砖铺地,左右对称高耸两根带有方斗的石制旗杆;旗杆后是一座八角上翘重檐两滴水的高大牌楼,牌楼正中的黑底匾额上书两行金色隶书“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牌楼背面的白底匾额上以墨字写着“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字字都足以感受世人对诸葛亮的赞誉;牌楼后是一座券洞城门式的建筑,这座被称为琴楼的城楼乃是后人依传说中空城计的那个西城而建,城门上有一青瓦红柱歇山顶的城楼,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个大字,遥想当年孔明城楼之上抚琴退兵,莫非正是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低头思量之际,这才发觉,从院落的旗杆处,穿过牌楼,直至琴楼前后,脚下正踩着一条青条石铺就的甬道,初以为只是条普通的院道,却不曾想它却是当年出秦入蜀的必经之路的金牛古道的一段。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穿过琴楼,便来到武侯祠主体大院的戟门。抬头可见正面门楣正中悬有“精忠粹德”,一块匾额,戟门后方的门楣上则是“名世挺生”一匾额。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过戟门,穿过一片青石铺地、花木繁盛的院落,便可见拜殿,为祭拜诸葛亮之地。殿内外遍悬历朝历代之匾,“天下奇才”、“典垂景耀”、“伯仲伊吕”等无不是极尽慕倾之意,但所有匾额都不如正中高悬的那一块:“大汉一人”,四个字,却是至高至极。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拜殿两侧山墙之下碑石林立,皆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贵石刻,其中不乏如李白、苏轼、王安石、陆游、顾炎武等,但工作人员却特意提醒游客关注一立于拜殿左侧的石碑,上书“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於遗迹万古清高”,系冯玉祥将军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行营所题,看来陕西人还是对这位西北军的缔造者格外关照啊。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穿过前后透亮的拜殿,便是武侯祠的大殿。殿堂高大宽宏,飞檐翘脊,画栋雕梁,气度不凡。大殿正中高悬一方“山高水长”的匾额,殿内更有清嘉庆皇帝亲题的“忠贯云霄”四字的匾额,匾下,大殿正中神龛内正是诸葛亮的塑像,但见他端坐其中,羽扇伦巾,神情自若,栩栩如生,自是给人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巍巍定军山傲然屹立在汉江南岸,武侯墓,即诸葛亮墓,就在定军山脚下。

  或许其是墓地,来此参观的游客远不如国道边的武侯祠,与成都武侯祠那里里外外,熙熙攘攘的人流相比,更显得冷冷清清,不过,人少的好处却是可以让我尽兴游历昔时孔明为自己亲点的佳穴福地。

  武侯的墓园占地很大,四周山峦起伏,群岭环抱,围地为盆,园内则是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显风水之佳。 

  走过一座如虹横跨于溪上的石拱桥,武侯墓方显出其真容来: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一座灰瓦红墙的硬山式建筑,乃是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清嘉庆八年重修的山门。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山门之上,是一块巨大的题有“武侯墓”三个大字的匾额,两侧则是一幅“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採,十里定军草木香”的楹联。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入门来,两侧廊下是“三顾茅庐”“病卧五丈原”等壁画,从线条和用色来看,应该都是近年的作品。往里是一进小院落,院内两边依然是高大的松柏。前面便是供奉诸葛亮塑像的正殿,抬眼便见殿楣上两块大匾分书“三代遗才”、“功盖三分”。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人说诸葛亮是“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以”三代遗才功盖三分“,这八个字来概括诸葛武侯怕是最为精辟与恰当的了。

  正殿上方的匾额上“三代遗才”4个大字遒劲有力,不瞒各位,这匾上的这个“才”字,我看了老半天愣是认不出来,转了一圈,临出门前,正碰上一位导游在讲解,这才知道那是个“才”字,实在是因为这个“才”字的最后一笔的那个落笔反向内实在是太有才,太与众不同了,不过,这么难认的一个“才”字却也恰恰突出了诸葛亮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奇才吧!
  大殿中间的神台上端坐的正是智多星孔明先生,只见他他右手扶膝左手持书卷,似乎正胸怀雄兵百万,于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诸葛孔明坐像之后有屏风式壁画四幅,从左往右依次是刘备取得定军山之战的胜利后打算返回四川,留大将魏延镇守汉中;第二幅是定军山之战中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的精彩瞬间;第三幅是诸葛亮在北伐中调兵遣将的场面,最后一幅则是刘备去东吴娶亲时的的情景。这四幅画中三幅都与汉中及定军山有关,再加上孔明又特别遗命死后葬于定军山下。如此看重汉中与定军山,所为何因?

  如果熟悉三国蜀汉历史的就很清楚这其中的原因了:这汉中不仅是当时魏蜀争夺的军事重镇,也是蜀汉创立帝业的根据地。如画中所绘,著名的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在这里刀劈魏国大将夏侯渊,挫败的魏军的锐气,使蜀汉夺取了汉中,不久刘备又在汉中称王,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至于孔明所进行的八次北伐更是他为成就蜀汉大业的最后一搏,而八次中的五次皆以汉中为根据地,故而汉中是成就诸葛亮“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之名声的地方。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大殿之后,穿过一条甬廊,是一座小亭,亭中竖有墓碑两块,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建所立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武侯墓就在亭后,只望见一座绿草萋萋的坟丘静静地耸立在那,想想孔明那充满传奇的一生,身后也不过是一丘黄土埋英雄,不由得感慨万千。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武侯墓平淡之中却有奇,奇就奇在一棵大树从墓中生出相伴其旁,传说,孔明死后,其妻黄月英来到这里为丈夫守墓,整日以泪洗面,不久便郁郁而终,其死后不久,墓上便长出了这棵树,人们都说那是黄月英的化身。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武侯墓后有桂树两株,相距咫尺,树形高大,团团如车盖,浓荫可蔽日,如两位卫士,风雨护墓千年。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正对武侯墓后方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四柱方亭,亭中也立有一碑,上书有“忠武侯之真墓”字样,不由得心生迷惑:孔明一生用计无数,真假难辨,难道山下之墓竟然是孔明所设疑冢?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出门前忍不住问了工作人员,这才知道,原来那是清嘉庆年间,陕甘总督松筠根据一位风水先生的妄说臆断,附会说平地上的墓是假的,真墓应该在半山腰上,就是就命令勉县的知县在这里填土为坟,垒起了所谓的真墓。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唯有孔明天下一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