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蜀道三国行:定军山下拜武侯

标签:
长线自驾系列国内游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国内游系列 |
行至广元,本次川北蜀道三国之行本已是完成了预定的计划,但一路上走访到的与三国有关的古关口、古道、古城、古祠等众多古迹,勾起了我对那段乱世之中英雄辈出的三国历史的更大的兴趣,再加上实地一走,发现“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秦关蜀道已成坦途,故临时起意继续北上前往昔日蜀地--汉中勉县,去那里的定军山下拜一下武侯。
忠武侯是三国名相诸葛亮的封号,其统帅蜀国大军驻守汉中,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却“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恨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下,从此,武侯祠与武侯墓,便成为后世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武侯祠就位于勉县西郊外4公里处川陕公路之南,祠门就紧挨着车来车往的G108国道,以致于我想拍一张祠门的全景就得冒险站在国道正中。
汉中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主要是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给银两修建的祠庙,比闻名中外的成都武侯祠还早建了43年。
走进祠内,这“天下第一武侯祠”的气派立呈眼前:宽大的院落中,方砖铺地,左右对称高耸两根带有方斗的石制旗杆;旗杆后是一座八角上翘重檐两滴水的高大牌楼,牌楼正中的黑底匾额上书两行金色隶书“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牌楼背面的白底匾额上以墨字写着“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字字都足以感受世人对诸葛亮的赞誉;牌楼后是一座券洞城门式的建筑,这座被称为琴楼的城楼乃是后人依传说中空城计的那个西城而建,城门上有一青瓦红柱歇山顶的城楼,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个大字,遥想当年孔明城楼之上抚琴退兵,莫非正是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
低头思量之际,这才发觉,从院落的旗杆处,穿过牌楼,直至琴楼前后,脚下正踩着一条青条石铺就的甬道,初以为只是条普通的院道,却不曾想它却是当年出秦入蜀的必经之路的金牛古道的一段。
穿过琴楼,便来到武侯祠主体大院的戟门。抬头可见正面门楣正中悬有“精忠粹德”,一块匾额,戟门后方的门楣上则是“名世挺生”一匾额。
过戟门,穿过一片青石铺地、花木繁盛的院落,便可见拜殿,为祭拜诸葛亮之地。殿内外遍悬历朝历代之匾,“天下奇才”、“典垂景耀”、“伯仲伊吕”等无不是极尽慕倾之意,但所有匾额都不如正中高悬的那一块:“大汉一人”,四个字,却是至高至极。
拜殿两侧山墙之下碑石林立,皆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贵石刻,其中不乏如李白、苏轼、王安石、陆游、顾炎武等,但工作人员却特意提醒游客关注一立于拜殿左侧的石碑,上书“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於遗迹万古清高”,系冯玉祥将军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行营所题,看来陕西人还是对这位西北军的缔造者格外关照啊。
穿过前后透亮的拜殿,便是武侯祠的大殿。殿堂高大宽宏,飞檐翘脊,画栋雕梁,气度不凡。大殿正中高悬一方“山高水长”的匾额,殿内更有清嘉庆皇帝亲题的“忠贯云霄”四字的匾额,匾下,大殿正中神龛内正是诸葛亮的塑像,但见他端坐其中,羽扇伦巾,神情自若,栩栩如生,自是给人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巍巍定军山傲然屹立在汉江南岸,武侯墓,即诸葛亮墓,就在定军山脚下。
或许其是墓地,来此参观的游客远不如国道边的武侯祠,与成都武侯祠那里里外外,熙熙攘攘的人流相比,更显得冷冷清清,不过,人少的好处却是可以让我尽兴游历昔时孔明为自己亲点的佳穴福地。
武侯的墓园占地很大,四周山峦起伏,群岭环抱,围地为盆,园内则是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显风水之佳。
走过一座如虹横跨于溪上的石拱桥,武侯墓方显出其真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