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火热的极边第一城(下)
(2012-02-19 08:04:59)
标签:
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国内游系列 |
凤凰涅盘,一座浴战火而重生的城市
热播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终于将一场60多年前发生在滇西,发生在腾冲,这座极边之城的惨烈战争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场被称为“腾冲战役”的60多年前人类战争的背影已经渐行渐远,甚至已为大多数国人所遗忘,但世世代代的腾冲人不会忘记,也不敢忘记,那是一场中华儿女用鲜血换回的胜利之战,那是一场腾冲人民用毁城为代价换回的光复之战。
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开始了。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经40天激战,中国军队攻克高黎贡山,而后横扫腾北日寇,挥师南下,直捣腾冲城;又经42天的“焦土”之战,全歼守城之敌,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冲。
当沦陷了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重新回到了腾冲人民的手中时,昔日安宁富庶的家园已是焦土一片,横尸四野。这座始建于1448年的“翡翠”古城,终于在一场民族危亡之际收复河山的铁血死战中与她的英雄儿女们一起玉碎殉国。
腾冲一役惊天泣地,开正面战场全歼日军、光复国土之先河,彪垂青史,但自古就是一战成名万骨枯,万余条年轻生命长眠于滇西的高山峡谷之间,再无归程:远征军二十集团军腾冲之战,毙敌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士兵6000余,而自己也付出了伤亡官佐1,234员,士兵17,075名的惨重代价。
60多年后的今天,站在于战火废墟之上重新立起的腾冲城繁华的街道上,碧色如洗的天空映衬得这座极边小城格外的清新,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淡去,可对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的记忆却因为《我的团长我的团》而弥新;60年啦,我的团在哪里,我的团长在哪里,所有为了这片美丽山河而埋骨他乡的勇士,又在哪里?
腾冲城南,来凤山陲的国殇墓园,便是他们的安息之地。
墓园的大门为传统牌楼式建筑,白墙青瓦门墙两翼呈“八”字形,上绘有“龙虎风云图”——龙象征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国威;虎象征压倒一切,所向无敌的军威。李根源先生题写的“国殇墓园” 四个大字庄严而厚重,嵌于大门正上方。
这是一座在国内不多见的,专门为抗战时期著名的滇西战役中牺牲的数万名国民党军人修建的陵园,在经历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国殇墓园仍然保持着当年初建成时的样子。
步入墓园大门,头顶松柏森森,地上碧草萋萋,一派肃穆气氛。沿林荫道行百米,可见一高台,迎面“碧血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夺目,高台之上便是墓园主体之一忠烈祠。忠烈祠重檐四廊,格门圆窗,具有清代建筑的显著特征。祠前上檐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下檐悬于右任手书“忠烈祠”匾;祠堂中央有孙中山像及“总理遗嘱”,左右分佩国民党党旗、民国国旗;两侧壁镶嵌巨幅碑铭,记存腾冲抗战阵亡将士英名。
忠烈祠后面的小山包,便是掩埋英灵的烈士冢,这座算不得高大的小土包,但凡看上一眼,整个人就立即会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强烈震撼:在腾冲之役中壮烈殉国的3346位将士的英灵便长眠于此;麻石制成的烈士墓碑很小,碑文也极简略,唯有职务和名字;许多墓碑上早已是苔痕累累,甚至有的墓碑上的名字也早已因风雨的剥蚀而变得模糊不清,但所有的人都清楚,无论有名无名,那一块块静立的墓碑之下,原来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个个年轻的生命。
军人就是军人,就是死了也会保持着军人气质,所有的墓碑都以山头纪念塔为中心,呈放射状,在山坡之上按原有的战斗序列整齐地从山脚排上山顶,那阵势,一如他们生前向着高黎贡山山巅,向着腾冲城头发起生命的最后一次冲锋……
无论主义,不分党派,只要是为抗日而死,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正可谓“青山有幸埋忠骨,碧血千秋照汗青”。
每一位来腾冲的中国人都应该到国殇墓园来看看,不仅仅是为了凭吊英灵,更是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侨乡和顺,一座极边之城中的小江南
到和顺时已是日暮时分,或许是来晚了,或许是在江南水乡见过了太多的古镇,夜色中的和顺并没能给我留下足以惊艳的印象,天黑后村里黑灯瞎火,与风花雪月的大理,还有那灯里桨里的西塘简直是天壤之别,倒是晚餐时所住客栈的老板娘的一碗“大救驾”和小吃“糖粑粑”让我印象深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便步出了客栈的大门,只因如此才能从容地体味到古镇的韵味。
果然,清晨的和顺给我的感觉和昨天大不一样,最大的感觉便是它的秀气。步过古朴而轻盈的双虹桥来到村头,但见村外山明水秀,村边清溪绕村,桥下流水清澈,溪上古树横卧,一群早起的鸭子在溪水中梳羽觅食,好一派陶渊明笔下才有的恬静柔美的田园风光,恍惚间似已回到了千里之外,我的江南故乡。
环村而过的清溪上立着一座精致的洗衣亭,房顶四角微翘,如同明代的官帽,溪上立有井字形的条石,水从石下流过,被条石围成了一池碧水。晨曦中的条石上早就出现了勤快的村妇捶打衣物的身影,手中的衣裳将身下的一池碧水搅得水波荡漾。
洗衣亭边一座精致的石拱小桥延伸到田间弯出一条美丽的石板路。电视剧中、臆想中、事实上这里应该是有故事的地方,不过,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大多关于离别。
之所以有太多的离别,是因为和顺是著名的侨乡。当地的人很早便走出这个看上去很美,却不能养活许多人的小村,去几里地外的腾冲,然后汇入通往缅甸的西南古丝路的人流之中,走出去的人,有的回来了,带回来白花花的银子,有的永远就没再回来,甚至连魂都没能回来。
和顺的村落布局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村内的道路均因地制宜地用火山石块铺筑而成,如此,即使在多雨的腾冲,这里的村民行走间也绝无泥泞之忧。
古镇里的建筑都有些年头了,文昌宫、图书馆、弯楼子民居博物馆、八大宗祠、艾思奇故居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建筑有的虽已修缮过,但有些地方还是已经灰土脱落,露出里面的火山岩来,向来人表露着自己的沧桑和岁月。
在和顺,弯楼子是一座非常有名气的建筑,因为它是和顺首富“李氏家族”的宅第。
“弯楼子”得名于李家在村中建楼时,因为紧挨村路,为了不影响村里人的正常通行,主人没有把房子的墙壁建成笔直的那种,而是顺应着巷道的曲线修砌成弯,这一小小的细节,则充分彰显了李氏家族知书达礼,富而不霸的谦谦君子之风。
漫步在弯楼子的三个三坊一照壁组成的庭院中,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含蓄而不张扬,清秀整洁、庄重典雅,大的福字,尽显中原传统的元素;唯有透过二楼那漂亮的西式铸铁花窗,望见屋中墙上挂着的意大利钟表,抚摸着主人曾经用过的德国烤面包炉,依稀让人记起了千里之外的十里洋场……
和顺会有李氏这样的富而儒雅的商人,只因和顺人根植的儒家文化,以及好学之风。
和顺人重视知识,从其由乡人捐建的图书馆便可见一斑:图书馆就建在供奉文曲星的文昌宫旁,其意不言而喻,其馆藏的6万多册图书,从二十世纪20年代至今,始终是中国乡村图书馆之最;从建成之日起这里便成为了乡人获取知识的源泉,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人的心扉,艾思奇就是众多在此阅读的读书人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才子,其23岁就以一本《大众哲学》而名满天下,图书馆与艾思奇都成为了和顺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