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2011-11-05 21:05:05)
标签:

自驾游

旅游

古镇系列

分类: 古镇系列

  在国内,与人乌殃乌殃的乐山大佛相比,同处一地而偏安于山中的罗城小镇可就冷清了许多,但即便如此,在国外,小小的罗城,其名头却绝不比那大大的石佛小。中国的“诺亚方舟”,这名头,联合国官员给的;还有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中国城”,那就是照着罗城镇的样子建的。之所以会如此的“墙里开花墙外香”,皆因罗城镇中那一条始建于明代崇桢元年(1628年)已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船形街”。

  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我们专程驱车前往距乐山市60公里的罗城镇,就是想看看那条名声在外的“船形街”。

沿着一路曲折的山路至罗城镇,眼前却只有狭窄拥挤的街道和林立两侧的商铺,一切皆与国内其他地方的小城镇一样无异,哪有什么古镇,还有那“船形街”的影子。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停好车,穿过主街背后的一条户户为店的小街走入罗城镇的深处,在小街尽头的转角处,终于望见了一排油柱黑瓦的老房子,这里便是昔日罗城镇的中心,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船形街”所在了。

  在罗城,“船形街”的官名应该是“凉厅街”。

  站在方砖铺地的主街口放眼望去,街道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古朴的戏台,街道的两侧是依然保留着砖木结构的连排瓦屋,与众不同的是其临街一面的屋檐都异常的宽大,上面层层黑瓦累叠,屋檐更是被一根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桐油圆木支撑着朝着街面深深地挑出,在主街上形成了两片罕见的连体长廊,当地人将其叫做“凉厅子”,故此街便名为“凉厅街”。几百年来,世世代代的罗城人就在这两片遮日避雨的“凉厅子”下行走、生活着。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正是这条“凉厅街”又被当地人和旅游者称为“船形街”。

  如果从空中俯瞰,这条主街是两端窄,中间宽,形如梭子,又似一艘巨船:梭形的街面如船底,两侧的凉厅如船舷,高耸的戏台如船舱,街头的的寺庙如大船的尾篷……如果到镇外的铁山上登高而望,整座罗城镇恰如一艘大船正欲劈波斩浪,扬帆启航,因而罗城镇又有“山顶一只船”的美称。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摄影圈中有专门从事航拍的人士,我一直很羡慕他们,因为他们可以从另外的独特视角去拍摄,能看到常人不能获取的景象。做为常人的我们只有在当地人的指点下,登上街头新修的灵官庙的二楼,踩着高凳,从窗中向外望去,勉强寻觅些船形古街的蛛丝马迹,努力与头脑中的那张船形古街全景图去对照,虽略有所获,但终不得全貌,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空自遗憾之余,更是不得不感叹古人如此布局街市的奇思妙想。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这一精妙奇特的街市布局来源于流传的一段故事:传说古时罗城镇缺水,明崇祯年间一位秀才至此,见当地民众因缺水而生活多有不便,即吟下“罗城旱码头,衣食不长久。要得水成河,罗城修成舟”的诗句。正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当地人便重兴土木,修建了这条留传至今,举世罕见的“船形街”。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走出灵官庙,再次踏上凉厅街,数着凉厅子下那一根根的厅柱,在凉厅子下那鳞次栉比的方桌竹椅间穿行,便来到了街心的古戏台前。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眼前的这座戏台形式也很奇特,是一座过街的建筑,八根长短圆柱稳稳地将戏台悬空支起,即方便了街上的人员车马往来,同时又起了一个共鸣音箱的作用;戏台的造型十分优美,外形为歇山式飞檐结构,飞檐翘角,风铃高悬,屋脊和房檐各处更是分布着精美的砖雕和木雕;戏台正中悬挂着一块“平和听神”的匾额,金漆书写的正楷显得格外的苍劲有力;台口的左右前柱上镌刻有一幅金字对联:“昆高胡弹灯 曲绕黄梁,生旦净末丑 功出梨园”;台口前方则以七幅金漆木雕刻画着有关西游记的故事……但逢节庆假日,这里总会安排有庙会和戏曲表演,四里八乡来此听戏的人群时常把老街围个水泄不通。

  戏台的背面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左右有一长联,其横批为“濯濯永流”四个字,四字虽短,但却格外地耐人寻味:罗城缺水,造舟求水,舟成水来的故事,以及罗城人对水的渴求与期望尽在这四字之中了。

  戏台后主街较戏台前的主街弧形更大,两侧的建筑也呈明显的合围之势,有些地方的屋檐竟已几近交错,连廊下主街的地面并非齐平,一侧瓦屋的地基如台,比另一侧的街面高出近1米,但从屋面上看,两边的连廊檐口却是齐平,都只有戏台高度的一半,如此建筑不知为何,令人费解。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戏台前的主街两侧的凉厅子下多为茶馆,而戏台后的主街两侧的凉厅子下多为经营杂货的摊位,这里的凉厅子的高度明显较戏台前的凉厅子高了一些,但光线也暗了一些,天光透过屋檐错落间的空当以及屋顶瓦面之间的间隙投射下来,一束束光柱在地面之上留下斑驳的光影,而那光束之间定睛望去,却正是尘埃浮动,尽显空灵……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罗城镇内除了这条船形街保存完好,大多的古迹早已经消失殆尽,唯有在业已成为一片菜地的南华宫遗址上寻见了一对依山面水,相峙而立的砂岩石狮。旷野中的这两头石狮造型生动、雕刻精美,虽历经风雨沧桑,但保存基本完好,这也得益于当地人对它们的保护,如今两只石狮四周皆用当地盛产的竹条编成了篱笆,这也是我见到的最有地方特色的文物保护手法了。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重新走回镇中时,却发觉此时的凉厅街上已经是人声鼎沸,人来车往。先前在灵官庙楼上拍摄时,空旷的街道上冷冷清清,往来行人屈指可数,但是此时街边早已停满了各色摩托车和自行车,戴着毡帽,叼着叶子烟,背着竹娄的乡民行走街中,络绎不绝,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本来凉厅之下,鳞次栉比的方桌竹椅间,空荡荡的只有三两个喝早茶的茶客,但此时业已是三五成群地坐满了茶客,一些茶客还打起了乐山地区特有的一种“字牌”,倾刻间茶桌又变成了牌桌,于是桌边一会又围聚上来一批俗称“抱膀子”的看客,或坐或站,盯着桌上的牌对玩家指指点点……,木桌、竹椅、盖碗茶,蓝底白字的茶幌子,背靠竹椅,跷着二郎腿,悠哉悠哉的茶客,手握长牌,吸着烟叶,苦思冥想的牌客,指手划脚的看客,眼前的一切都以古戏台,凉厅街为背景构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四川老茶馆的风貌画卷。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行走其间,看着满街喝茶的乡民,特别是一些装束老旧的茶客,仿佛自己一下子闯入了某部怀旧电影的场景之中,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行走其间,望着那些悠闲自在的老人,坐在凉厅子下,喝杯盖碗茶,抽袋土旱烟,发发呆,摆摆龙门阵,往往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这也许正是他们安享晚年的最好方式。看看他们,再想想我们,或许在感叹如茶的人生之余,也能对幸福有了另外一种理解。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除了为数众多的茶馆,凉厅街上也聚集着不少老字号的饭店,这些老店门面虽然有些残旧,但昔日的金字招牌依然光鲜。店面通常就是一间屋,屋里就是厨房,桌子上堆满了锅碗瓢盆,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川味调料;食架上的篮中,盛装着生熟肉食和时令蔬菜,旁边的托盘之中摆放着汤圆、抄手饺子,凉粉凉面……,门前的凉厅下,摆上几张桌椅就是店面,食客们就此围坐在廊下桌前,在往来人流的众目睽睽之下大哙朵颐,吃得自在,吃得巴适。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这些店多数是夫妻老婆店,老板兼着厨师,老板娘就当着伙计。此时正是午饭时分,老板们多在灶前忙得热火朝天,滋啦滋啦的菜下油锅的声音不绝于耳,紧接着便是那阵阵诱人的香辣味扑鼻而来,这声音,这香味一个劲地撩拨着我们肚中的馋虫,于是就近选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先来一碗热乎乎的汤圆垫垫底,再来一份雪白粉嫩的豆花配上红红的辣油开开味,然后再上一大盆爽滑可口的粉蒸牛肉解个馋,可惜还要开车,不然定会再叫上一碗老烧,来一个“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酣畅淋漓!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就这样,几个外乡人,在罗城那卓而不凡的船形街上,在那遮风蔽雨的凉厅下,吃着罗城的美味,望着罗城的乡民来来往往,听着罗城人用听不太懂的乡音摆的龙门阵,体味着喝茶老人们脸上挂着的那份巴适和安逸,渐渐地竟觉着自己也已是罗城这条旱船上的人了,似乎就这么着前世与今生与这座山中的船形小镇风雨同舟了数百年……

风雨同舟的罗城(四川古村镇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