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最具皇家气质的宗教建筑

(2011-11-04 21:03:13)
标签:

名山系列

旅游

自驾游

分类: 国内游系列

  “相对于西方的古建筑的宗教化、神权化,我国的古建筑却是始终以君权为中心。进一步说,就是中国的宗教建筑虽也宏伟壮丽,但与代表君权的宫殿建筑相比,始终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摘自《中国经典古建筑之旅》

 

  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中西方的古建筑和中国的宗教建筑与宫殿建筑,但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证:其不仅以皇权神授的方式令君权与宗教相结合,更荟萃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法式,令宗教建筑集中体现出皇家建筑的宏伟壮丽、彰显出皇家至高无上的尊贵性。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家都曾出资修建武当山的宫阙庙观,但罕见地正式成为皇家庙观,仍始于明成祖再修武当山之时,且恰与北京皇城和昌平寿陵同修,故而在现存的那一时期的建筑身上都可以看到故宫等皇家建筑的影子。

  游览武当山,第一个具有皇家宫殿之相的古建筑群应是复真观。

  当乘坐景区的观光车来到第一站太子坡下,跨过一座石桥,沿着一条蜿蜒石径上行数百米,我们便可来到半山坡上一片依山造势、错落有致的宫观建筑之前。这片掩映于青翠之间的红墙绿瓦的建筑,便是复真观,因相传“真武大帝”修道成仙前,曾以净乐国王太子身份在此修道而又被称为“太子坡”。

  只见一座高大而显赫的山门耸立眼前,在山野之中,无论远望近观都十分的醒目。门楣砖雕匾额上那由明永乐十七年(1419)驸马都蔚沐昕亲笔提写的“太子坡”三个大字已经令这座道观建筑沾染了些许皇家之气;至于此山门那八字墙的布局,更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高等级的皇家建筑的标志。

  从洞开的山门向内望去,但见两侧丹墙对峙,中间一条曲径通幽,影影绰绰间,不能让人一眼看透内中的玄秘,眼前的这两道宫墙便是复真观中的一奇:“九曲黄河墙”。

  步入其中,宫墙森森,前后但闻人声却不得相望,再加上那艳丽的琉璃绿和深深的宫墙红,不由得你产生如同行走在京城的深宫大内之中的错觉,心生神秘威严之感。

  待行至二门高处,回首望去,但见身后夹道墙面曲伏之处,浑圆平整,依山势逶迤起伏的墙头,弧线委婉流畅,状似滔滔黄河之中翻卷之波涛,又犹如两条盘旋飞腾的游龙,神龙不见其首尾……,此段宫墙尽显建筑之美,也充分体现了皇家建筑的气派与华丽。

  更为神奇的是,每当坡上复真观内的钟声响起,那宏亮的声音就会沿着坡下的这弯弯曲曲的宫墙,传得很远,这恰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做为武当山现存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的紫霄宫,历来被皇家视为“紫霄福地”。 宋、元、明、清各朝代皇帝经常下旨在这里设坛,为祖宗在天之灵祈福颂德,同时也求得神助以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名副其实的皇家道场。

  面对紫霄宫,整座建筑群背倚展旗峰,其山势跃动欲奔,石色如铁,正象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衬托出宫殿建筑的威武磅礴之气势。

  在我眼中,紫霄宫是武当山上最像北京故宫的建筑群,其宫门前依山中来水,筑一道弯曲的水渠,按五行称之为“金水渠”,渠上之石桥为“金水桥”,此渠此桥好似北京故宫入口处的金水河玉带桥。

  穿过金水桥,沿石阶而上,便是龙虎殿。紫霄宫龙虎殿建在高大台基上,悬山顶砖木结构,绿色玻璃瓦屋面。殿外的山门与太子坡山门相同,均为武当山古建筑群中高等级的皇家建筑标志的八字墙布局,只是此处的宫墙中央及边框四角镶嵌有浮雕图案的琉璃构件,饰以形象逼真的琼花和祥瑞珍禽之图案,琉璃作法标志皇家建筑的等级,它不仅具有皇权的威严,庄重和威仪,也是古代信仰和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把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

  紫霄宫总体上也是沿中轴线左右均衡对称配置,组群式布局,这种布局与北京故宫一致,不同的是其建筑布局中更为充分地利用地势,在纵向陡峭横向宽敞的地形上,构筑轴线建筑,层层递进,逐次升高,形成三进院落。由下而上依次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两侧为配殿、东西宫和东西道院,主次分明,庄严肃穆,特别是建于三层崇台之上的紫霄大殿,四周围以石栏,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不失“皇室家庙”的高贵和宏伟。

  紫霄宫中到处都有皇家建筑的影子:穿过龙虎殿,在中轴线的两边便是对称耸立着的两座御碑亭。

  事实上置身于武当山各大宫观之中,象征高等级宫殿重要标志的御碑亭和那一座座巨大的龟驮碑都可见到,那碑上的一道道圣旨足以让人感受到昔日皇家的威严和权力,是武当山皇家庙观建筑群的一大特色。

  游览武当山,不登主峰天柱峰上的金顶可谓是枉到武当走一遭,因为那里正是武当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精华所在,也是武当道教在皇家扶持下达到鼎盛的标志,更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授的象征。

    金顶之上以太和宫和金殿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堪称“峰巅之上的立体故宫”。

  太和宫建筑群中的殿宇楼堂皆是修建在险峻陡峭的山峰之上,自然无法象在平地上建造的故宫那样中轴线分明,建筑布局左右对称、严谨规整,只能依山就势,顺其自然,巧妙地进行逐级布局建造,虽不能完全依照明朝皇家建筑布局法式,但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整个金顶的建筑群依然在努力维系着皇家宫殿中轴对称的格局,比如太和宫的组成道院朝圣殿、大殿往上正对着南天门,而南天门往上,又正对着金殿,这些建筑的轴心都与峰顶的金殿轴心保持在一条中轴线上,所有建筑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均体现出皇权至上的地位,再加上严格按照明朝皇家建筑法式施工,最终使太和宫建筑群达到了肃穆庄严、大气磅礴的“峰巅之上的立体宫殿群”的效果,并成为世界上唯一建在山顶上的城堡式皇家建筑群。

  当我们在山下抬头仰望“一柱擎天”的天柱峰,但见缥缈云烟之中,一道雄伟的古城墙如玉带缠腰般将山峰环绕,其临险悬空,气势不凡……,那便是太和宫后那护卫“天帝之宅”—金殿的紫金城墙。

  作为明代皇帝居住之地的故宫,为安全和皇家的尊严,在其四周筑有高大的围城,这便是紫禁城;明成祖再修武当之时,也仿照京城的紫禁城修建了这座环绕天柱的城墙,足可见当时武当山金顶的地位相当于远在北京的故宫。

  当我们走进南天门内,沿着紫禁城的墙边行走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座紫禁城所带来的震撼:高大的城墙都是由重达千斤的巨大条石依悬崖走向砌垒而成,顺地势起伏,筑墙高5~10米不等,完全达到了明成祖圣旨中“……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的要求,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而城墙基础厚达2.4米,上墙也厚达1.8米,其厚重牢固,终保历经千年风雨而无恙,也充分满足了圣旨中“……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的要求,从这点上来讲,这武当山上的紫禁城比北京城中的紫禁城有过之而无不及。

  做为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中,也是太和宫最重要的一座建筑,位于天柱峰之巅的金殿,乃是供奉真武大帝的地方,其造型、色彩、装饰都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一样:重檐庑殿、九踩斗拱,这在建筑等级上仍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等级,而金黄色更为皇家的专用色;武当山所有的古建筑群中只有金殿直接采用了人间帝王才能享有的一切形制,甚至连金殿中供奉的真武大帝像传说都是明成祖的形象,如此彰显皇权神授、至高无上的手法可谓是登峰造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