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2011-08-30 14:11:23)
标签:

自驾游

旅游

分类: 国内游系列

  如今的寿县虽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但它依然是淮南地区的一个小县城,知道的人不多,专程来的人就更少。但谙熟中国通史的人,寿县的大名却是如雷灌耳。

  寿县,古称寿春,寿州,曾为楚国都城,历史上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历代欲图江南者,或欲复中原者,无不视此地为必争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曾出现过无数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箫箫”的惊世之战;更有无数响当当的名字于此地或胜者为王,或败者为寇。有史为记的就有著名的东晋时在寿州城外八公山下,淝水河边发生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此战使得“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典故世人皆知;秦灭楚时两军在此决战,秦王嬴政终破楚国都城寿春,而完成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业;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据八公山断了楚王项羽的后路,逼其败走乌江,自刎以谢江东父老,终成汉室大业……正是这小小寿州城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吸引我将其定为小长假皖北文化之旅的第三站。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从凤阳县出来,一路向西,驾车2个小时,便来到寿县的南门外,远远的就看到一座修缮一新的城门和一片高大的城墙,但见城里城外,人来车往好不热闹。车到门下见城门之上刻有“通淝”二字。一见这崭新的城门和城墙,我真是失望之极:历史文化名城自当是越古越好,这新崭崭的有什么看头。欲掉转车头而去,却还是心有不甘,于是将车开进城来,停在城墙边的小路上,盘算着向当地人打听一下,城内有何原汁原味的古迹。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也是巧了,停车处城墙之下的石墩上正坐着一位中年男子在那悠闲地望着他的小狗在护坡上撒着欢,我上前一打听,他很是热情:来我们这最值得看的古迹就是城墙了。不会吧,就这新墙?我抬头望望他身后的城墙,一脸的疑惑,中年人看出我的心思,连忙解释:不是这里,不是这里,这县城共有四门,我身后的是南门,名为“通淝”,此门因为是外界进出县城的必经之路,政府出资已经重新修过,算是个形象工程,新东西没啥可看;西门称为“定湖”,城墙也早已经毁了,也没啥看的了,最值得看的就是东门和北门,那可是真正的宋代古城墙,顺着这城墙脚下的道路往东开,便可以绕到东门和北门了。

   谢过这位热心人,我上车顺着水泥路向东门驶去,此路从南门并不直通东门,必须先向北在城区的闹市里走上一段,再折向东才能到达东门。车在巷道间穿行,车窗外不时闪过几座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古色古香的老宅,让我依稀体味到些昔日古城的风韵,也使我对古城的命运稍感宽慰。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路之尽头赫然矗立着一座暗灰色的高大城楼,而城楼两侧则是砖石堆砌如苍龙般横卧眼前的宽大城墙,这想必就是东门了。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果不其然,城门之上凿刻着“宾阳”二字,正是东门。这宾阳门真是尽显古城之风貌,但见城上城楼高耸,重檐歇山顶上,飞檐高啄,气势不凡;城墙高大险峻,以土为基,外附墙砖,通体向内收敛,层层收分,侧面望去极富层次感。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信步登上城头,抚摸着眼前城墙之上粗糙的砖石,历史的风风雨雨在城砖上烙下了岁月斑驳的痕迹。砖面上的绒绒青苔,墙头上的萋萋草茎,随意地攀附蔓延,透出些许荒废凄凉之意,却也是与古城当下的境地相配。放眼城外,春色怡人,一弯碧波是为濠水,绕城而过;濠水两岸绿草如茵,翠枊掩映,黄花烂漫;堤上恰有一对新人在此取景,白衣白裙白纱以绿为衬,煞是好看,而水边则三三两两地有人悠闲垂钓,好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水风光。正是这番景致,又给古老的城墙凭添了不少活力。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从城楼下来,见宾阳城门洞里,有几位游人蹲在一起正看着什么,一时好奇,我也凑了过去。原来此处门洞的数块城砖上刻着一幅大蛇吞人的石刻,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为寿城内八景之一。传说有个梅生,救了一条可怜的小蛇,后依靠小蛇的回报作了宰相,集荣华富贵于一身,还不满足,听说蛇的心肝乃灵丹妙药,可使人起死回生,于是又钻进这条蛇的腹中去剜其心肝,以求长生不老,最终成了蛇的腹中之食。说到这个故事,不由让人想到寿州另外一个“时苗留犊”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那个时苗,来寿春上任时是坐牛车来的,后牛生一犊,他离任时把牛犊交寿春百姓,百姓不收,可是为官清廉的时苗,仍然把牛犊留下而去。时苗和那个贪得无厌的梅生,形成多么强烈的反差啊。这两个故事,不仅平添了古城的历史韵味,更给人们留下了做人的道理。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离开东门宾阳门,开车向北,片刻间便来到了县城的北门,这时才发现,寿县古城真是小的可以,站在北门前,向南望去,竟能看到南门高大的城楼。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北门名为靖淮,门外就环绕着淝水,远处则是青山妩媚的八公山,这里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风声鹤戾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古战场,城楼上之上立有一排锣鼓,有好事者可登楼击鼓,以期感受当年铁马金戈,兵临城下的气息。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我没有登城楼,却在城楼之下转起了圈,因为我发现这北门与东门一样均有护门的瓮城,只是东门的内外两门是平行错置,门开朝河,而北门的外门却是朝西,门开为堤,同是城门真是不解古人何以如此设置,但当我走出朝西的外门,回首看到城墙之上的洪水淹没标记,再了解到1991年安徽特大洪水泛滥之时,这座淮河边上的古城,东南北三门被迫封闭,被无情的洪水围困50多天,人们可在城墙垛上濯足洗手,但城内人们的生命财产却安然无恙,工作运转如常,全是仰仗着眼前的古城墙和门开不同的瓮城的抗洪作用时,我不仅感慨古代水利先哲们的独具匠心。

    由于北门不通机动车辆,我费了点功夫,才从西门出城,绕到北门过淝水,前往寿县城北的八公山。前往八公山不是为了去沾染八公山上修道成仙的仙气,而是专程为了那大名鼎鼎的八公山豆腐。

    豆腐起源于淮南地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质量最好的就数淮南八公山大泉村一带,叫做“八公山豆腐”。这种豆腐采用纯黄豆作原料,加八公山的泉水精制而成。当地农民制作豆腐的技艺世代相传,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套好手艺,做出的豆腐细、白、鲜、嫩,声名远扬。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我们来到号称“中国豆腐第一村”的大泉村,将车停好,随便走进路边的一家豆腐馆,老板娘非常热情,把我们迎进客厅,让座沏茶,那感觉好像是到了自己的亲戚家。我们请老板娘介绍下豆腐都有哪些做法,她笑着告诉我们那可就多了:冷盘、火锅、蒸、烩、炸、炖、煮、拌乃至仿荤素肴应有尽有,厉害的人家可以做出四百多种风味的豆腐菜肴,他们家差些,但也可以做出四十多种豆腐菜。我们听罢,惊得舌头都差点掉在茶杯里。四十多种也足以把我们给撑死了啊,于是忙请老板娘,就给我们上几个又快又好吃的拿手豆腐菜。老板娘爽快的答应,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几盘豆腐菜便端上了桌,有凉拌的,有油炸的,有片状的,还有豆腐丸子,红、黄、白、绿果蔬点缀,五颜六色,宛如花团锦簇,使人垂涎欲滴。一顿豆腐下肚,虽没吃饭,喝酒,我已经是撑得有点走不动路了,要问我什么感觉,我一定会告诉你除了“撑”字,就是一个“爽”字。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皖北行之寿县印象:城墙与豆腐(安徽篇)

    寿县的古城墙和豆腐均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正是这基坚墙固的古城墙,从古及今多次成就了寿州金城汤池的铿锵声名,而那香滑细嫩的八公山豆腐则让今天的寿县名扬海内外。

    这真是“山美水美豆腐美,不到寿州真后悔”。

 

  路线:上海—(460公里)-凤阳-(150公里)—寿县-(250公里)—亳州

  行车方案:上海人民广场出发,经沪宁高速,过长江二桥,转宁洛高速,到凤阳出口下可以直抵安徽凤阳县城。从凤阳县城出发,上省道310后转国道206,经安徽淮南市,上省道203到寿县古城南门。从寿县西门出发,上县道030后转省道102,经安徽凤台,上省道203,在蒙城上宁洛(界埠)高速到亳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