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塘:走马访功名(浙江古村镇系列)

标签:
旅游自驾游古镇系列 |
分类: 古镇系列 |
中国有句成语叫“走马上任”,“走马”意为“骑着马跑”,“任”意为“职务”,这句成语其出处在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先以陈公走马赴任,乃树一魁妖,共翼佐之。”,故旧时多用来指官吏到任。
无独有偶,浙江宁波市鄞州区茅山镇有一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间(公元988年)的古村,其村名就叫“走马塘”,村中居民以陈姓居多。
此村如今在江浙一带名不见经传,名气风头远不及乌镇、西塘、周庄、同里之流,但如果深究其历史,足以令人咋舌:该村从公元950年至公元1946年的近千年中,共出进士76名,是中国有科举以来出进士最多的村,共出朝官、地方官161人,其中有4个尚书、8个侍郎、9个大学士、7个大夫、7个入翰。这里有“父子两侍郎,祖孙三学士”,还有国学生、庠生、廪生等111人,可谓人文蔚起,名振朝纲,素具“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之名,被称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鄙人也是陈姓,说不定五百年前与这宁波陈氏还是同宗,宗门竟然出此旺族,自然是要去拜会一下,于是择一周末准备带上犬子走马(驾车)前往,哪知,这臭小子一听又是去看古村,一百个不愿意,唉,他怎知老子我的一番良苦用心:此行是想让你小子也沾一沾着千年的功名气息,说不定将来或许能助你仕途兴旺呢。罢了,儒子不可教也,就让我一个人去寻访一下功名吧。
车未进村,远远望去,便可见一座新建的四柱石鼓拥抱、歇山重檐的石牌坊矗立在村口的甬道正中。这座石牌坊,飞檐翘角造型精美,坊柱通体素洁,中间两柱刻有楹联一对:“地方青史乡音,天下文章冠陈”,坊额挂一黑漆底烫金大匾“中国进士第一村”,这其中彰显出的气势,不由得你不敬重三分。
穿过石牌坊,沿村道前行不远就来到了村中最为开阔的地带:荷池了。
荷池面积不小,端午时节池内已是荷叶繁茂,只可惜时节尚早,若是6月下旬,此处定是万绿丛中,红花点点,一派江南水乡夏令景象。
荷花,仍是走马塘陈氏的“族花”, 陈氏以耕读传家,门风极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之意,要求子孙依此做人,洁身自好。
于荷池边举目四望,南边错落有致的村落中,可见一堵堵漂亮的马头墙,尤其是池边一座大宅的北墙上,我竟然数见了一面古民居中十分罕见的五阶式马头墙。
仕途道统、功名等身,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终生追求的理想,江南名士更是把这份理想物化在自己的宅第和村落的建制之上,这种俗称“五岳朝天”的封火墙,正是这种物化的典型体现。
荷池北边是一排屋角飞檐高翘的大屋,这排有着浙东特有的建筑风格的大屋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中新屋大院群,为村内数十幢大院群中最大的毗连式大院,如今原貌依然,保存完好。
走过横跨荷池南北的一座石板铺就的小桥,随意从大院南开的四道院门中步入大院,只见大院之内廊轩层层,甬道纵横,檐弄相通,雨天行走其间不用带伞也可确保人不湿身;如此幽深的大院,却不曾让人感到有多少阴暗压抑,这全得仰仗那五个巨大的天井,让院内的居民得以共享日月的光辉。
大院群旁就是新陈氏祠堂。黑漆大门紧闭,“福”字高顶于屋脊之上,绕过祠堂就到了西面的护村河:君子河,此河与东、南和北三条河槽,在走马塘的村外形成四周环水的格局。
古人如此开凿水系是有讲究的,一则在于实用:环绕的水系有取水、蓄容、防卫和航运之功效。二则在于营造风水,正如《水龙经》曰:“行到平原莫问纵(山脉),只看水绕是真龙。”,以水为龙来构建村落的良好的风水,这或许就是走马塘能出那么多进士的原因之一。
从河边折返,就此正式走进古村的深处,在那里我们能渐渐感触到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那街巷深处,房前屋后的山墙之上的石制花窗,更让人品味到古村那深厚的文化沉淀:这些花窗大都用青石或红砂石雕作而成,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其图案或为寓意吉祥喜庆的物件,抑或是运用蜿蜒的线条构成回字,抒发敬天之情;或运用吉祥文字及其变体,表达企盼健康长寿,福禄长久或是鼓励子孙后代勤奋学习,争取功名等意境;或雕琢为家喻户晓、栩栩如生的神话人物形象以表达美好的夙愿……这为数众多的石花窗堪为盛开在走马塘古建筑上的一朵奇葩。
漫步于古村深处,青条石铺就的小径曲曲折折,坚石砌起的墙基支撑起两侧高耸的马头墙,使得窄窄的巷道尽显幽深,一只小黄狗静静地趴在巷子里,不吠不咬,淡定地望着我这个闯入的生人穿堂入室;村中的许多祠堂和老屋的大门都紧锁着,透过不知是用何许年代的木匾改制而成的木门门缝,可以望见里面多是一片荒寂,荒芜蔓延的杂草,还有那檐下硕大的蛛网……
如今的走马塘,虽贵为中国进士第一村,但早已没了当年住着那些衣锦还乡的文臣武们时的风光,村里的陈氏后裔似乎更习惯于如今这种平淡的生活:端个小凳,坐在临街,或相聚谈天说地,或独自安然打盹,好不自在。
走过狭窄的街巷,穿过刻有精致砖雕的门楼,便来到村中的另一处祠堂“瞻衮堂”,一座风格典雅的明代古建筑。
这座瞻衮堂始建于宋元时代,由十三世观孙公为纪念先祖陈禾所建。明嘉庆二年,祠堂惨遭火焚毁。20年后,陈文立兄弟仕义倡议捐资重建。四周筑墙,堂前铺荷花石板,诸红木栅栏大门,壁竖嘉庆二十二年重建赡衮堂捐资碑。堂内红灯高挂,金光闪闪的“瞻衮堂”匾额悬挂厅堂梁下,两壁挂着10余幅清代描绘的陈氏祖宗身着官服的画像。画像工笔重彩,神态安祥,栩栩如生。据说堂内还珍藏着一套弥足珍贵的十三册《四明走马塘陈氏行五房谱》,可惜不得亲见,不然,仔细查查,搞不好或许还能上演一幕“认祖归宗”的好戏来呢。
走出瞻衮堂,行不多远,眼前出现一口大水塘,这里河岸弯曲如勺,东南岸边生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待仔细读过塘边所立的介绍,方知此处正是村子的中心所在,此塘因形如螃蟹的肚脐而得名“蟹肝脐”。更没想到的是塘边的那株郁郁葱葱的大树,竟是一棵千年老树,甚至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是先有树后有村,还是先有村后有树的。只知道走马塘的先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重阳树”。这棵古树历经千年风雨,渐向河中倾斜,至清末民初,又有族人用石条顶着树身,下铺石板,以保其不再下沉。从那时起又经百年岁月,老树枝干蔓生,久而久之竟然把石包围了起来,形成了树包石的奇观。
这棵老树就犹如走马塘陈氏列祖列宗的化身,千年如一日地守望着自己的家园,庇护着陈氏后人历经寒窗苦读,科举高中,直至走马一方。一年年,一代代,走马塘的一切,就这样被深深地刻画在它的年轮之中,生生不息的古树也成为走马塘村千年功名繁荣兴衰历史的最好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