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悬空寺:风水宝地,悬见奇寺,三教同归(山西名山系列)

标签:
旅游名山系列自驾游 |
分类: 国内游系列 |
凡中华名山,莫先尊于五岳。险莫大于西岳华山,峻莫过于中岳嵩山,古莫过于东岳泰山,秀莫过于南岳衡山,奇则莫过于北岳恒山。恒山之奇,为国内独绝者,非楼阁浮空,寺庙悬秀,三教合一的悬空寺莫属。
初见悬空寺的图片之时,我就惊叹不已,但见图片中一排楼阁嵌于悬崖峭壁之间,前后左右全无依托,唯似凭着阁下的数十根细如竹筷的朱红立木支撑着,难道这空中楼阁还真就是靠这些立木支撑起来的?那些细细长长的木柱怎能托得住这么一座寺院而千年不倒呢?在没找到答案之前,我的心也因它而悬了起来;不曾想这一悬就是十余年,直到我借着赴山西五台山朝佛的机会,驾车越过五台,来到大同盆地边缘的恒山脚下,亲睹奇寺,亲登奇阁之后,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进了肚中。
初秋,我从五台中心台怀镇出发,驱车沿着陡峭的303省道(大石线)向北攀升,翻过北台顶与东台顶结合部之间的山口-鸿门岩后,便时不时地踩下刹车,一路下坡来到了位于山脚之下的砂河镇, 在这一段山路上开车感觉就如同玩高山速降一般,特别在进砂河镇之前,山上有一段大约8公里的路段全是连续的下坡加急弯,甚是刺激。
从砂河我计划向东沿108国道至大营镇,然后从那上大营线前往恒山,虽然一路仍将是山路居多,但毕竟只有80公里的路程,应是最近的线路了。可没想到的是,在山西这个产煤大省,108国道上跑的全是载重百八十吨的重型运煤车,在这些高大的运煤车前,在城市里我那尚可“傲视群小”的高底盘越野车,此时就只能算是象群中的小动物了;这些大家伙开在路上就象是在爬,不,应该用“蠕动”更为确切些,有他们在堵车是家常便饭,走不多远,我们便陷入了堵车的车的海洋之中。
幸亏当时我脑子转得快,借着车子性能好,下到路基下干涸的河床上,逆行数百米,冲出重围,取道应县,先到了大同,事后听说,那天108国道上砂河至大营段一直堵到深夜,唯有弹额相庆。
在大同休整一夜,第二天清晨,我便早早地踏上了前往恒山的道路,这是因为听说悬空寺空间狭小,为保证游客安全,经常会采取排队安排秩序参观的方式,唯有赶早,趁“大喇叭团”未到之前,才能尽兴一游;另外就是听说悬空寺日照的时间很短,只有上午几个小时日头能照到寺内,要想拍到光线好的照片,也唯有赶早。
从大同到恒山悬空寺也就是不到70公里的路程,虽不是全程高速,但路况也还不错,进浑源县城之前基本都是平路,但从县城驾车向东行数里,地势便又渐高,车前的道路也随之变成了狭窄弯多的山路。
车行十里,就见前方道路转弯处有一黑色的柱状标志物,上面五个金色大字“悬空寺胜境”,我知道正点子到地方了。我驾车沿着路边的指示,驶下了一道陡坡,过桥进了景区的停车场。偌大的停车场上,只停了几辆小车,最担心的旅游大客踪迹全无,心中禁不住一阵暗喜。
风水宝地
走过架在河上的吊桥,向南一拐来到了河的西岸,一抬头,一幅再熟悉不过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一片高大的赫色的石壁如同一幅巨大的屏风横亘于西方,又如同“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迭,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石壁半腰处,两座飞阁,悬空危挂,阁上朱户丹廊,远观宛似天宫琼台仙阁,近观大有凌空欲飞之势。这不正是那座让我牵挂了十余年的悬空寺吗?
我将悬空寺四周景物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果然不出我所料:这里正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前人总是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好气场”,这就是所谓的“好风水”。“好风水”最讲究的便是“天地人合一”,排斥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人对自然环境的感应。(这也恰是道家的思想核心)我国古人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都特别注重“好风水”,其主要就是依靠对天道自然的感应。也是古人对“好风水”这种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境界的追求,才创造出了许多因地制宜,美不胜收,堪称奇迹的建筑。这悬空寺恐怕就可称得上是一处典范了。
中国的风水学核心是“气”,这个“气”是整个风水理论中最难懂,也是最抽象的东西,现实世界中根本无法找出可对应的事物,无论是“大师”还是“专家”都对它说不明道不白。但人们自古就都是认同一定有这个“气”的存在,我们有一个经常用的成语叫“生气盎然”,其中的“生气”二字,就是缘由风水。
风水学认为这个“气”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根基,“有气”的地方才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吉地”,所以,风水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能够聚集或生发“气”的那个地点。
中国的“风水”寻找有“生气”的“吉地”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觅龙”,说白了就是观山,即考察山脉的走向、形态、结构,因为山的形状与龙相似,所以古人把山脉视为龙,把山脉的延绵走向称作“龙脉”,把对山脉的起止形势的考察称作“觅龙”。风水学中有“寻龙捉脉”、“寻龙望势”的说法,都是指这一过程。
“觅龙”之后中国的“风水”寻找有“生气”的“吉地”的另一要素就是“捉穴”。风水学中的这个“穴”通常也不易理解,说白了就是找“凹地”。
中国的古人一直把大地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大地各部分之间是通过类似于人体的经络及穴位而相贯通的,“生气”则沿着经络而运行,并聚集于穴位。古人视大地上的山脉为经络,“生气”自然是沿着山脉的走向而流动,最后聚集于山脉间地表上的“凹地”,这个聚气的“凹地”自然就是“吉地”
由此可见,“觅龙”就是去寻找能够传递“生气”的山脉,那些来龙深远、去脉奔腾的山脉当然才是好“龙脉”;“捉穴”则去寻找能够聚集“生气”的“凹地”,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吉地”怎么都应该是山间的一处盆地才对。
“风水”,“风水”,无水怎行!风水学认为任何“吉地”都离不开水。这“龙”能迎气生气、“穴”能聚气藏气、“水”则能载气纳气。另一个我们经常用的成语叫“风生水起”,恐怕也是因此而来啊。
凡水来处谓之“天门”,水去处谓之“地户”,这是古代“相水”的基本常识,也是选“吉地”时要明确的问题。
中国的“风水”除了“龙脉”和“穴位”之外,还特别看“水口”,有“登山看水口,入穴看明堂”之说,“水口”即上面所说的水之门户。古人认为:水出之处有两山高耸,贵地也,有如交锁为妙。水口高耸紧夹,此处地为最大,水口平低且宽,此处地为轻微。有龟、狮、象等重重把守,四水环绕,富地也。
上面说了那么多的确定“吉地”的要素,那悬空寺究竟如何?是否符合“吉地”之标准呢?
悬空寺地处北岳恒山的北端,而恒山,发脉于山西宁武境内的吕梁山脉的管涔山,沿东北走向奔腾起伏,蜿蜒塞上,东至河北省境与太行山连接,横跨山西数县,号称108峰,东西绵延150公里,其主峰则位于浑源县城东南十里处。
恒山主峰甚是奇特竟由两座山峰組成,东为天峰岭,西称翠屏山,其中东峰海拔高達2017米,于五岳独高,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
由此可见,悬空寺所在地的恒山完全可称为“来龙深远、去脉奔腾”的好“龙脉”。
恒山东西两峰对峙,耸入云天,绝壁两立,刀削斧劈,合抱为峡,称为金龙峡,此峡谷长約1500米,從北至南,分為金龙口、石门峪口、磁窑口三段。浑河之源唐峪河集千沟万壑之水,自南向北穿峡而去。据资料记载此水平日在金龙峡谷底静静流淌,水势不大,一到雨季,则河水猛涨,浊浪排空,奔腾咆哮,恰似一条金龙,一泻而下,势不可挡。(现在此景因上游修建了水库已难再现)
由此可见,悬空寺所处的金龙峡,正是“穴位”, “生气”顺恒山至此,可聚于此,更何况其南北峡口十分狭小,不管多大的风吹进谷底,到了谷内的凹处就会变小,无风则气落,无风则气易聚;谷间唐峪河穿峡而过,南端入水口为磁窑口,自古就是北岳门户,狭窄异常;而北端出水口为金龙口,该处谷深山崇,两岸悬崖壁立,对峙如门,群峰突起,争相為高。最窄之处宽不足10米,仰首只见一线苍天。正应了“水口高耸紧夹,此处地为最大。水出之处有两山高耸,贵地也,有如交锁为妙。”
金龙峡两侧由天峰岭与翠屏山构成的东西两壁,虽望去如双剑直立,但实际上却是两条弧线呈双臂合抱之势;
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便可发觉峡内东西石壁,向南北伸展的两端与石壁近崖顶处的山峰均是微微凸起,从而使峡谷中的两侧石壁呈两头翘,中间凹的山势,就如同一口挂起的大锅,而悬空寺就高挂在西壁之上的凹处,如同位于锅底。这种形局与“仰掌”、“聚宝盆”等形局都是风水上所称的上佳“聚气”之地。
同时整座寺庙建筑半藏于绝壁凹曲之中之中,上有如盖巨崖遮护,下雨时即使雨水顺崖而下,也正好滴在寺庙突出的前檐流入峡谷,从而避免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至于风吹地震之时,引起山上落石也会因其上部如盖巨崖的遮护,从寺的前面直落地面,而伤不到寺庙;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减缓了两侧袭来的风势,从而减少了风力对寺庙的撼动。
另外,其对面高耸入云的恒山东峰天峰岭如同屏障遮挡了东升的太阳,相对缩短了寺庙所受的光照时间,据记录就是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也只有三四个小时,从而很好地避免了寺庙的漆水及用材因暴晒而过早老化。
这一切正应了“好风水”须避免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感应自然之势,达到与自然融合的最佳境界的要求。
进得寺門,穿过一处长不足10米的,宽不足3米的院落空地,前面就是三宮殿,这里也是正殿,为一座两层楼阁。楼的下层向外一面,都用砖砌成墻,这一部分庙宇除了空间较常规寺庙略狭小了些,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一应俱全,别无二致;但再由此向北前行,情势却是大不相同:先后是两座三层三檐九脊瓦顶的悬空楼阁:前者为三圣殿,后者为三教殿,两者之间相隔数丈,中间则以飞起的架空栈道相连,而栈道之上,又建有重檐式的阁楼两层。这一部分的殿楼分布依山顺势、逐级升高、层次多变,楼阁之间虽独立分散立于壁上,但其间多以曲折回环的走廊与栈道相通连,如此一来,众殿阁之间非但没有弹丸之地的拥堵,反而有浑然天成之感,用造园林的心思来建寺庙,真是令人叹服啊。
在这大小十八处的殿阁之间,我一会攀上狭窄的楼梯,一会又从楼梯天窗中钻上钻下,一会儿又抬起脚跟,轻手轻脚地踩着脚下吱呀做响的木板飞蹿过悬空的栈道,一会又心生童真,趴在位于凌空栈道下凿于石壁之上的石阶墙上,伸手去摇摇那几根位于栈道之下的细细的立木,哈,竟然真的是可以晃动的呀!嘿嘿,走在上面的人可要倒霉啦,我在下面多晃几下,让你们好好感受一下悬的感觉啊。想到这,嘴角浮出一丝坏笑,手下也加紧多摇了两把……转念一想,不对啊,这要是真把上面晃塌了,我不就也给砸在下面了,得了,快跑吧,别害人害己啦。
在悬空寺最高处的三教殿,从下面看,此处已是完全悬于壁上,但行走其上却如履平地,不觉丝毫晃动,这恐怕就得归功于古人“插木为梁”的建造奇法啦。不过,于此处扶栏向下探视,仍觉如临深渊,令人头晕目眩。
悬空寺不愧是一座流芳千载、奇绝天下的建筑佳作!登临其上,神游其间,有惊无险,真是其乐无穷。
诸神相安,三教同归
自古名山多寺庙,这北岳恒山也不例外。
恒山是道教名山,山上道观林立,经常可在恒山的山路之上看到衣袂飘飘的道士行走,确似仙风道骨。不过恒山之上还有不少佛家的寺庙和儒家的大庙,特别是恒山悬空寺中的三教殿中玉皇大帝、释迦牟尼、孔子并列一台,相安无事同享人间烟火,可谓五岳之奇观,宗教之奇谈。我们都知道几千年来,儒道佛三家各自争尊,互相排斥,实难坐在一起,尤其是佛道两门,纷争更是惨烈:据传佛教东传中国时,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为求立足,曾奏请汉明帝烈火验经,结果道教经书扔进火盆后即化作了灰烬;而佛经不但没有烧毁,而且还在火中放出了金光。从此,佛教取代道教,成为国教;而就在悬空寺建造时的北魏,虽然是佛道并举,但到北魏太武帝时又是大举灭佛。如此你兴我灭,从而在四大佛山中自是很少能见到道教的踪迹;同样,在道教控制的灵山仙境中,也绝少佛禅之风。如是想来,金大侠特意将武林中的恒山一派定为佛宗,立于道山之上,恐怕也是不满佛道相争之你兴我灭,在武侠世界中一改古风。
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到恒山及悬空寺的自驾线路
北线:从大同市至恒山及悬空寺的自驾线路:
大同市京大高速入口(往北京方向)-(10公里高速)-马连庄出口下(右转)-(18公里203省道)-恒山收费站-(35公里203省道)-浑源县城-(5公里203省道)-悬空寺-(2公里203省道)-恒山山门-(5公里山路)-恒山缆车停车场。
南线:从五台山至恒山及悬空寺的自驾线路:
从台怀镇向北-(51公里205省道)-砂河镇-(58公里205省道)-应县城东-(50公里303省道)- 悬空寺-(2公里203省道)-恒山山门-(5公里山路)-恒山缆车停车场。
(无论来去,都不建议从恒山走省道经千佛岭至大营的大营线)
东线:从北京至恒山及悬空寺的自驾线路:
非节假日,可以从北京走京大高速至马连庄出口下(330公里),然后依北线线路至恒山。
节假日,为避开北京八达岭高速的堵车,可以走109国道北京——蔚县——广灵——浑源(约287公里)
西线:从应县至恒山及悬空寺的自驾线路:
应县-(4公里303省道)-应县城东-(50公里303省道)- 悬空寺-(2公里203省道)-恒山山门-(5公里山路)-恒山缆车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