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之东北界江行之十五(完结篇):丹东,英雄的城市,英雄的江

标签:
长线自驾系列旅游自驾游 |
分类: 长线自驾系列 |
很久以前就有去丹东的心愿,想亲眼看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看她身边那条英雄的江,还有江上那座著名的桥……
今天当我驾车飞奔在鸭绿江畔的公路上,离此次“东北之东北边境自驾之旅”的最后一站丹东越来越近时,我的心情变得格外的激动:马上就能实现多年的心愿不,能见到我想见的一切了,怎能不让我激动?另一方面到达丹东后,我的这次旅行就将圆满结束,就将与同车共济的同伴们分别了,还有那八天七夜的艰苦旅程有多少难忘的经历,细细回味,又怎能不让人激动啊。
做为中朝间界江的鸭绿江面上,在丹东市境内一共造有四座大桥,两座是断桥,两座是完整的桥。
从吉林开车过来时,在宽甸县河口镇附近的江面上有一座水泥桥及一座铁桥,是当年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我国通往朝鲜的主要运输通道,特别是那座铁桥在抗美援朝期间立下卓越的功勋,因为当时在丹东地区只有两条铁路可以通往朝鲜,一条是丹东市的鸭绿江铁桥通到朝鲜的新义州,一条是上河口的铁桥通往朝鲜的朔州。当地人把位于下河口的水泥桥叫“断桥”,把位于上河口的铁桥叫“铁血江桥”,曾经有一部电影叫《铁血大动脉》就是演的发生在这座铁桥上的诸多英雄故事。
其实当年在抗美援朝期间鸭绿江上还有许多不起眼的桥,多是用木头搭建起来的浮桥,在战争的最初和最艰苦的时期,在敌机对江上的大动脉狂轰烂炸的时候,正是它们隐藏在冰天雪地的江面上,担负起运送前方急需的人员和物资的重担,被称为“看不见的生命线”,许多年过去了,人们只记住了至今还挺立在鸭绿江上的那几座英雄桥,却很少有人还会记得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不起眼的浮桥,我根据当地朋友的指点,在丹东滨江大道北段的江边找到了一座当年渡江浮桥的遗址:在向下游缓缓流淌的江水中,间隔有序地直立着一排排参差不齐的巨大木桩,从大江的西岸一直延伸向大江的东岸,它们和江岸上新竖立起的一座标注着1950.6.25-1953.7.27字样的不锈钢战争纪念雕塑一起向来寻找历史痕迹的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丹东的桥,最著名的当然还是得数全国人民最熟悉的那座“鸭绿江断桥”。
将车停在断桥附近的停车场,我没有急着上断桥参观,而是沿着宽敞整洁的江边堤岸向前走去,我想先好好感受一下丹东,这座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好好感受一下鸭绿江,这条中朝两国之间的界江。
丹东可比我想象得要漂亮多了,沿着鸭绿江边修筑了一条绵延几十公里的滨江大道,大道之上人车川流不息,大道西侧林立着一幢幢已经建好或是正在兴建的高楼大厦,在蓝天的映衬下很是气派,整个城市都显出一股欣欣向荣的现代城市的气息;身边就是著名的鸭绿江,如一条宽宽长长的墨绿色丝带般温柔地从我们的面前“飘”过,相比于一路上看到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来,鸭绿江的水可算是清澈的了,甚至还能看到江中的游鱼;宽阔江面的对岸就是曾经的与我们的友好邻邦、如今的“神秘之邦”朝鲜,空荡荡的江岸上除了一个高高耸立的烟囱之外就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了,一切都显得死气沉沉的,与一江之隔的丹东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终于走上了著名的“鸭绿江断桥”,只见桥身的钢梁之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美机轰炸时留下的弹洞痕迹,几处被炸断的金属扭曲着在阳光下尽显狰狞;站在断桥的尽头,望着鸭绿江断桥原本连接着朝鲜的那一端,桥面早已无影无踪,只剩下江面上露出的几个孤零零的桥墩,眼前的这一切,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战争年代,那个曾经飞机呼啸,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的时刻。就是为了对岸那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为了更好地守护一江之隔的自己的家园,曾经有多少中华英雄儿女“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这条江,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而在他们中间,有多少人曾经从我们站立的这座桥上走过去,却再也没能活着走回来……的灯光无力的想撕破周遭的黑暗。
离开鸭绿江边,我们驱车穿过丹东城里繁华的街道,驶向位于市内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
当我们推开纪念馆那四扇古铜色的厚重的大门时,仿佛就是推开了时空之门,在那一刻我们便重新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纪念馆的大厅正面立着抗美援朝功臣———“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彭德怀元帅与毛泽东主席亲切握手的全身塑像,在今天突然看到这样一座塑像,联想起彭毛两人在文革中的恩恩怨冤,以及彭大将军后来所遭受的苦难与悲惨的命运,不由得一阵的心酸。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里两个伟人是否能再度握起手来,想来应该是会吧……
默默转身,身后是一座鲜红底色的照壁,上面用中英俄朝四国文字写着“献给最可爱的人”,这七个金色的大字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最可爱的人”做为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从小到大,每当我听到这首志愿军战歌的雄壮旋律,浑身的血液就会沸腾,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幕幕电影中所看到的激烈悲壮的战斗情景,一个个响亮的英雄名字就会在耳边回荡: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这就是我对发生在58年前的那场令世人震惊的伟大战争的全部感受;而今天,当我直面纪念馆中那些难得一见的详实的图片资料和实物,更加深为当年志愿军指战员们为和平为家园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所感染,对于他们的丰功伟绩,正如纪念馆出口处大理石墙面上的那醒目的十二大字所表述的那样“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走出纪念馆的大门,已经是太阳西斜之时,金色的阳光斜洒在英华山顶那座高大雄伟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上。这座纪念塔,不仅是胜利的象征,也是对为和平血洒朝鲜半岛的志愿军英灵的祭奠。
站在纪念塔下,远眺山下丹东城区、鸭绿江、鸭绿江大桥和朝鲜新义州的秀美风光,思绪万千……一阵清凉的山风吹过,随风仿佛飘来了那熟悉的歌声:“我们的先辈去朝鲜打仗,英勇战斗是民族的脊梁,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嘹亮地军歌在耳边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