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村如旧梦:浙江三门源(浙江古村镇系列)

标签:
旅游自驾游古镇系列 |
分类: 古镇系列 |
熟悉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十足的古村古镇迷,再偏僻的古村镇也阻隔不了我探访的脚步。这不,在龙游我又盯上了一个山野古村:“三门源”。
说起这个“三门源”,我敢打赌很少有人听说过,更很少有人到过。我也是因为上次为照访皖北的花戏楼前,在做戏剧史和雕刻艺术的资料检索时,才偶然发现了这个与花戏楼、皖南的湖村同样在中国戏剧史和雕刻艺术方面享有盛名的“三门源”。
驾车离开谜一样的龙游石窟,我沿着320国道朝建德方向行驶了约4公里,在公路左侧的一个小型加油站旁,我按“城际通”导航仪的指示,拐入了通向塔石村的乡道。
不到半个小时,语音导航已经提示目标就在附近,向车前放眼望去,水泥路的尽头出现了一片不起眼的屋宇。屋宇虽是不起眼,但看多了古村的我一眼就看出此村风水不俗:村子坐北向南,东、西、北三面环山,村子就位于一片谷间平地之上,一条溪涧自北向南穿村而过,依山傍水,青龙白虎,自是风水佳地;尤以村西一峰独立,不仅气势峻伟,而且外形也极为独特:山顶成锥形,形似一个硕大无比的饭甑,据资料上称,此峰当地人就称其为饭甑山,亦名大佛山、石佛山。据地质部门考证,是火山遗址。
顺着水泥路驶进村内,除了道路左侧的一条小溪之上,可见两座石头古桥之外,路边尽是红砖白墙的新建筑,没有丝毫古意,我不禁有些怀疑是否是走错了地方,这里真是百年古村“三门源”吗?
片刻犹豫之间,我的车已经从村道的另一端驶出了村子,于是将车停在村边的一处场地上,背上相机,锁好车,准备回头向村里人打听一下。恰有一个小男孩从我身边走过,我朝他喂了一声,还没等我再开口,他却象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鹿一样,撒腿跑开;或是过于慌张,或许是跑得太急,小男孩抱着的一样东西骤然从其怀中滑落于地上,“哗”里面的东西洒了一地,花花绿绿的,竟是一罐糖粒。小男孩猛然停下,呆呆地望着那一地尚在滚动的糖粒,不知所措;一个妇人朝小男孩走来,一边走一边用方言冲小男孩大声叫骂着,远处的屋檐下几个村人则用一种怪怪的眼神向我这边望来,此时轮到我尴尬地杵在那里,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是好,或许这里的村民还不曾习惯外来人对他们生活的打扰吧。
我只能无趣地一个人沿着小溪流向村中漫无目的地走去。溪水潺潺,一对黄牛母子悠闲地卧立于溪边,晒着太阳,对我这个陌生人熟视无睹;倒是三只原本在溪水中栖戏觅食的鸭子察觉到了我这个陌生的入侵者,嘎嘎地叫着,拍打着翅膀,窜上岸来,一摇一摆地向对面的村巷中逃去,我一时气不打一处来,心中暗骂到:xxx的,连你们都欺生啊。
忽然眼前一亮,竟发现三只鸭子逃去的村巷口甚有古意,一时欣喜,快步跨过石缝间长满绿色植物的石板桥,朝三只鸭子逃去的方向追去,三个家伙见真有人追来,一时逃得更欢,那时情景,现时想来,还真有点鬼子进村的情势。
桥头对岸是一座平平常常的白灰拱门,走将进去,眼前登时一暗,原来拱门内竟是一条不短的门廊,从外面的亮处入内,眼睛一时还适应不了。待眼睛在暗处恢复视力后发现前方竟然别有洞天。门廊另一端的拱门,此时在眼前形成了一幅堪称完美的构图:拱门为框,将一条青石块铺砌的巷道纳入其中,巷道尽头,一扇苔痕尽显的木门紧闭,一把锈锁横陈,门上略显褪色的红色门联与门边斑驳的砖墙和门檐上精美的石雕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古意盎然的画面。随着我在门廊中的位置的不同,画面中的内容也随之不同:黛色巷墙,灰色的屋瓦,高耸的马头墙,屋檐下满布青苔的滴水沟……纷纷浮现于拱形画框之中。画随人变,人为画痴,这就是我喜欢游走古镇的原因之一。
正拍着,身后的一扇木门,呀的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三十多岁,面目清秀、穿着时尚的年轻妇人,身后跟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小女孩看到我手中的相机,立刻闪到了妇人的身后躲了起来;倒是那妇人见多不怪,冲我淡淡一笑:“来拍照啊”,“是啊,来拍老房子”,“几年没回来,这里的老房子比起以前可是少了许多了”听她如此一说,猜想其或是这村里嫁出去的姑娘,或是外出谋生的村民。“大姐”(这是北方人的习惯叫法,通用性较强,反正是比叫“小姐”让人受用)“这里是三门源村吗?”“是啊!?”听我如此一问,那妇人竟有些愕然,“那叶氏古建筑群在什么地方啊?”“你要找老宅啊,我带你去吧”,妇人麻利地回身锁好门,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已经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了巷子。
跟着妇人和蹦蹦跳跳的小女孩,穿过曲折的小巷,走过横跨在小溪之上的古桥,走上村中的水泥道,我们朝着村子的北面走去;走不多远,妇人便在水泥村道边的一座两层楼房边停下了脚步,“你要找的老房子就在这条巷子的尽头”,我探头一看,果不其然在两层楼边竟然有一条窄窄的小巷伸向村子的深处,在巷口朝南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上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浙江省级文保单位叶氏民居”,看到这个石碑我不禁哑然失笑,我停车的地方就在这条巷子北侧不到二十米处,刚才从北面走来自是看不到这块石碑,再加上对此地不熟,又只顾盯着小溪对岸的老房子,自是极易忽略了此处位于新房边的不起眼的巷口。不过,这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也是我喜欢游走古镇的另一个原因。
之所以称这三座宅弟为艺术宝库,倒不是因为其建筑有何特别,叶氏民宅也属典型的徽派建筑,与我走过的安徽民居建筑形式与制式上大同小异。此处民居值得一看的便是那三座门楼和门楼之上的砖雕装饰。门楼均是由青砖砌成的重檐结构,上面缀有各种花边图案,大部分的砖雕多采用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福禄寿喜”、“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八洞神仙“等图案,生动而质朴;而最有价值,最令人称绝的则是镶嵌在三座门楼门额之下的总计二十三块关于婺剧素材的戏剧砖雕,有镂空雕和半浮雕两种技法,每一块就是一出古婺剧的戏曲故事。得益于喜欢京剧的父亲对我的熏陶,得益于前两次去花戏楼和湖村的资料准备,我很轻松地便能辩认出“长坂坡”、“刘备招亲”、“借东风”、“战潼关”等剧目。与花戏楼和湖村的戏剧砖雕不同的是,此处砖雕中的人物造型较为独特,都是头大身小,很象木偶戏或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虽比例异常,但人物却仍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戏曲砖雕既是罕见的奇世之珍,也是珍贵的戏曲资料。
婺剧,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以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波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俗称“金华戏”,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今称。
现将三门源叶氏古宅23块砖雕剧名查证如下。
“荆花永茂”七出戏是:《单刀赴会》、《前后日旺》、《三顾茅庐》、《长坂坡》、《耕历山》、《战潼关》、《临江会》。
“芝兰入室”的九出戏是:《打金枝》、《双鞭会》、《分水钗》、《四平山》、《赵颜求寿》、《打登州》、《打花鼓》、《定军山》、《貂蝉拜月》。
“环堵生春”的七出戏是《马超追曹》、《刘备招亲》、《取长沙》、《二进宫》、《尉迟恭救驾》、《雪夜访普》、《借东风》。
细细欣赏完三座宅子门楼上的砖雕,还是未见有人进出,不死心,于是绕着宅子打起转来,在“环堵生春”的旁边,见有一处侧门洞开,我在门前探头探脑了好一会,喊了两声也未有人应,便斗胆进了院子。
进了门,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平整的四水归一的天井位于院中,正对着天井的是堂屋,堂上摆放着木制的八仙桌和几张长条凳,周围的墙上贴满了不同时代的招贴画;虽然整个天井院四周走马楼高耸,但因为有天井的采光,堂屋里倒也不显昏暗;叶氏民居毕竟是浙江晚清时期建筑精品之代表,周围柱梁之上也是雕梁画栋,极尽其繁,一切都显示出过去宅子的主人有着很高的艺术品味……
我忽然发现从天井中洒下的光束恰好投射在这只悬空高吊的风干鸡上,变幻不定的光影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于是厅堂之上又恢复了方前的静谥,唯有一猫一人各怀心思紧盯着一只高高吊着的风干鸡,任光阴从身边流逝……
正是时光似水,古村如梦。
[旅游小贴士]
2、顺着村道北行2公里,有瀑布从天而降,为白佛岩瀑布。瀑布宽3米,落差84米,从危崖壁立的白佛岩飞泻而下,形若垂练,溅如跳珠,散似银雾。远观凝而不动,无声无息;近看,飞流湍急,响声轰鸣,人称“江南第一瀑”。唐朝道士叶法善曾在此修炼,岩壁数处佛龛隐约可辨。瀑布附近还有罗汉山、将军岭、仙人峰、点易洞等景。在东北角有石船山,石船、石人形象逼真,维肖维妙。参观过古村后可顺便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