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到斯宅之前,只要是提起明清时期的民间豪宅,我与所有人一样,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那庭院深深的山西大院,还有那马头墙层层的徽州老屋,但在见了斯宅之后,我终于知道,原来,在这世上,除了晋商、徽商外,还有浙商,除了大院,老屋外,还有斯宅。
听说斯宅纯属偶然:一位驴友知道我痴迷拍摄国内的古镇老宅,便告诉我其在徒步穿越浙江东白山的时候,去过诸暨一个叫斯宅的地方,那里有许多保存尚好的明清时期的老宅子,其中有一座当地人称为“千柱屋”的老宅,竟然有4个堂,5座大门,8个四合院,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121间廊檐相连的屋子,1200多根立柱……规模之大,前所未见,可谓是“宅大、院深、柱多”,绝对值得一拍……
他的一席话,直说得我心动不已,事后上网一查,其所言还真不假:斯宅,其实是斯氏古民居建筑群的统称,因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斯宅乡斯宅村而得名,有清代民居建筑群14处,以斯盛居、发祥居和华国公别墅保存最为完好,最具代表性,是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其中的斯盛居因规模宏大,有一千多根柱子而得名“千柱屋”。
于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专程开车前往诸暨,去探访那座“深藏於斯,宅有千柱”的“浙中超级大宅”。

斯宅不想竟是潜藏于浙中的大山深处,探访它的路途之上山路弯弯不绝,虽是增添了不少行车的难度,但车窗外的秋天的山区却是入眼皆景。

车行山间,山道旁不知何时出现了一片巨大的水面,湖水湛蓝犹如碧玉妆成,水边则是青峰环伺,如同螺髻般露出水面,近水面处裸露的一线黄土,又恰似一条金带緾腰……如此美景,自然忍不住靠边停车。

沿着山道边的木栈桥走到湖岸之畔的一处观景平台,一块巨石之上“东白湖”三个大字赫然入目。
立于平台之上,视界格外开阔,东白湖的绚烂秋色一览无余:江南的秋天丝毫没有肃杀之意,山上的大片松林依然苍郁欲滴,而间杂的阔叶林却已然被秋风吹熏得红黄斑驳,山林因此而五彩缤纷,而水中的倒影则更是绚烂……

眼前的东白湖,水色山色天色因清秋空气的澄明清澈而显得格外层次分明,湖面之上不时吹来阵阵清风,让人们只觉得五脏六腑之中都是清朗之气,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恋恋不舍地离开风景秀丽的东白湖,继续驾车穿山越岭。
当驶入一处山谷,只觉车前豁然开朗,扑面而来的是一条水质清澈的溪河,静静的流淌在山间谷地之中,而在溪河两岸,茂盛的古树之后,但见两片规模庞大的灰黑色的古村落建筑群呈现在眼前,斯宅到了。

驶过横跨于溪河上的一座石桥,将车停放在一排依山面溪而立的宅院前的场地上,停车的时候就隐约觉得这片宅院前的场地比一般农村的场院要显得格外的宽,待下得车来,仔细一瞧,这才发现这片场地竟有百十米宽,更令人惊讶的是场地后面的那一溜飞檐高挑、院墙高大的老宅子。

有村里人收了门票钱,然后便自豪地告诉我们,眼前的这座大屋就是当地最有名的,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千柱屋”的斯盛居。
斯宅既然以“巨宅”而名,其规模到底有多大,当然得先观其全貌,所以我并没有急着进宅参观,而是向村里人打听到了可以尽览“千柱屋”全貌的最佳去处:与大宅隔溪而立的一座山头。
跨过淙淙清泉,钻过婆娑竹林,行至半山腰,回身望去,整座山谷尽收眼底:但见四周群山环抱,斯宅村掩映在一片秋色斑斓之中。穿村而过的上林溪由东而西,把整个小山村劈为两半,方才面对的那座豪宅就在山谷间的平地上悄然而立。

居高临下,观“千柱屋”之全貌,不得不感叹此宅的规模恢弘:整座建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幢屋宇,而是多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其间的各幢建筑虽各自独立构成建筑空间,但内部却又彼此联通,远远望去,灰瓦粉墙层层叠叠,屋脊山墙纵横交错,在视觉效应下一片灰色的建筑近乎将山间谷地填满,尤其是“千柱屋”整座建筑群之外皆为高墙所围,如同北方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赣南的围屋一样,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围”式建筑,不过此式建筑在江南一带却是难得一见。

又一次站到“千柱屋”那高大的屋墙之下,从东向西一溜的五座门楼,一时间竟不知该从哪座门楼下入内,好在忽然发现这五座门楼竟然也大有门道,于是细细看去,也不急于从哪座门进屋了。



镶嵌在朝南“围”墙上的五座重檐式青石门楼,都罩着双翼飞翘的精美砖雕斗拱,门额四周装饰着各种奇花异草、瑞兽祥鸟、山水图案,而门额里则镌刻着戏文人物,雕工细致,景物皆形象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居中正厅青石门额之上刻有“於斯为盛”的九叠篆字,这四字语出《论语》“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意为“由此而兴盛”,不仅说明了屋主经商致富的不凡身世,也体现了屋主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巧妙地将自己的姓氏融合在名句之中,更是彰显了屋主的智慧。

当我从正厅门楼下迈步进屋时,不经意间发现头顶的门额条石上竟然雕着两只叼着铜钱的蝙蝠,其意不言而寓,真是妙不可言。


过门楼,一片天井之后即为正厅。正厅屋脊高挑,厅堂高大宽敞,厅内则是廊柱林立,红灯高挂。正厅两侧分别为“丛桂堂”、“双槐堂”、“福寿堂”、“仁寿堂”,均用青石镌刻楷书堂名镶嵌于粉壁之上,众厅所在院落之中或置盆花鱼池,或栽槐植桂,一些百年的老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众厅之间则门户重重,廊道幽深,漫步其中,总有些不知所向的迷惑之感。


若非村人指点,我已是错过了“千柱屋”中的镇宅之宝,待回身寻之,却发现其原来是藏于正厅北照墙的檐下,通常穿厅而过的人,是极易忽略其身后之宝的。

这宝贝是一片名为《百马图》的砖雕。总长7.04米,由21块长0.34米、宽0.30米的青砖浮雕拼幅而成,只见山水林木之间众多骏马或立或卧,或行或奔、或扬蹄或俯首、或嬉戏或相偎,姿态丰富,无一雷同。这些神形逼真的骏马,凸显了雕刻工匠的细腻刀功。

从“千柱屋”后门出去便是一条通往后山笔架山的卵石铺就的小道,小道两侧古木参天,老树虬枝盘缠,叫得上名的银杏、水杉、枫树、黄檀、楸树、罗汉松、龙爪槐随处可见,秋阳之下,秋风拂过,掠起金灿灿的一片。


沿小道拾级而上,尽头是山腰上的一块平地,一座小小的院落略显神秘地坐落在此,院子那飞檐高挑的木制门楼下,一块旧匾高悬,上书“静庐”二字,这便是“千柱屋”的主人斯元儒建造的笔峰书屋,是斯家专门为子孙读书而建的家塾。


迈步进入书屋天井,院内艾草丛生,石桌、石凳、石缸散落其间,一座三层书楼依然矗立,教室设在楼上,据说早先没有楼梯,学生到教室上课须从竹梯爬到楼上,读书时则撤掉竹梯,直至放学。学生白天读书时是不许下来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心无旁骛,只为“两耳不闻窗外事,安心只读圣贤书”,足见斯氏先贤用心良苦。
崇尚耕读,这也正是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精髓。
从原路下山,绕过“千柱屋”,顺着上林溪向下游方向寻去。行不多远,眼前便又出现了另外一片大屋,这便是同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斯氏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人称为“下新屋”的发祥居。
发祥居,因门厅上有“长发其祥”的门额而名,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千柱屋”主人斯元儒胞兄元仁的住宅。
发祥居中的宝贝是遍布其中的木雕,以我看来丝毫不逊色于“千柱屋”中的砖雕。


大屋中的门窗均为格扇式,窗格花纹,图案多以梅兰竹菊,吉祥如意,缠枝花草,鱼虫飞禽为主,大的盈尺,小的寸许,无不纤巧雅致;大屋的檐下柱间也是精彩纷呈,多为透雕的牛腿,体型庞大,雕工精美,尽显主人豪宅的雍容大气;老屋中所有木门扇腰板之上的木雕,其工艺之精细,题村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难得,令我如获珍宝;最为特别的是发祥居院中有一座厢房,木雕遍布梁、柱、栏、窗,门,砖雕也是布满墙头、门额,真可谓是无处不雕,无雕不精,整座建筑犹如雕刻殿堂,一见之下,令我立时瞠目结舌,直到走出门外还有点回不过味来。



江南豪宅何处有?,原来深藏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