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资行的存贷差“优势”还能“玩”多久?

(2006-05-25 13:28:41)

  近日,某国有银行一位分行副行长指出,“外资银行擅长中间业务,内资擅长存贷业务,利润兴奋点为不同,因此不可能对我们构成威胁。”“外资银行想做我们的传统的存贷业务不具备条件。”

  我们不禁要问,内资银行什么时候擅长存贷业务?内资银行所“擅长”的存贷业务,是国家金融业垄断下的产物,还是内资银行真正的基本功?外资银行想做存贷业务难道就不具备条件?

  分析1999-2001年度四大银行的损益平衡表,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得出,国有银行体系的收入来源依次是:利息收入(69%),金融机构往来收入(17%),国债收益(10%),手续费收入(2%),汇兑和其他营业收入(2%)。

  由此可见,中国国有银行体系高度依赖于存贷款的利率差,而这极高的存贷款利率差贡献了大部分的银行利润。以中国如此丰厚的利差(高达三厘之多,这在世界银行业也是罕见的),发放一笔100元的贷款,将给银行带来3元的利差收入。国有银行的竞争优势、贷款优势和存贷差利润,这是金融业高度垄断下的结果。

  然而,以目前国有银行贷款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素质,会不会再现前十年的不良资产“高峰”?发放一笔100元的贷款,将给银行带来3元的利差收入;反过来可以这么说,在完全不考虑税负和营运成本的情况下,一笔100元贷款的坏帐损失,需要33笔其它同等贷款所带来的收益才能弥补。

  这些年来国债收益不断下降,银行的中间业务界定不清,国有银行体系盈利能力不高。大型银行2004年加权后平均资产利润率仅为0.43%,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银行业的经营窘境。在中国资金市场价格管制的情况下,过低的存款利率水平是通过对存款人的公开掠夺,过高的存贷利率差同时也在为贷款人提供高价的资金渠道。这严重阻碍了社会资金的资源优化配置。

  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事实上已经遇到了一些尴尬处境。据说,国内某上市国有银行已在业绩压力之下,推出“内部员工消费贷款”计划:每个员工能够获得10万元人民币“不指定用途的消费贷款”,贷款利率与对外的消费贷款一样,高于5%。假设该国有银行有30万员工,如果每人都行使这笔“授信额度”,那么就会增加300亿元的消费信贷业务。这对于该银行的业务来说,将有不小的贡献。该“创新型”的业务,体现出银行业在传统业务拓展中的一些无奈。

  回望四大行长期靠政府一统垄断50多年,但至今永远没有长大、还必须靠政府不断“哺乳”才能生存活下去。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盈利能力固然重要,但银行文化则是内生于这些因素的。可以说,四大行能否形成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文化,则是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

  如上文所述及的副行长,言语之中显露出国有银行的传统观念仍未改变,不免让我们这些存款人战战兢兢。2006年底,银行业将全面向外资开放,国有银行传统的优质客户们,还会不会继续选择高成本的贷款?大部分银行贷款未能摆脱“顺周期”的行业投向结构,在宏观调控进一步收紧的前提下,内资银行所“擅长”的存贷业务还将是银行的主要利润兴奋点?值得担心的是,国有银行依赖于行业垄断所形成的存贷差“优势”,还能“玩”多久?(2006年⊙新经济导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