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中国内地的薪酬发生了有趣的变动。以前,高级管理人员和中下级白领薪水快速上升,普通打工者加薪不多,城市下岗再就业工人和民工工资甚至十年不涨。现在则不同,高级管理人员工资大幅上升,不少正在向国际接轨;普通打工者,尤其是民工工资开始上升。而中下级白领工资则停顿,有些还在下降。
技术工人普遍工资大涨,这反映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正在上升。在高薪厚利的吸引下,民工族的转工意欲大大加强,形成一股“跳槽潮”。面临低工资下的“民工荒”,深圳考虑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增幅将达23%,深圳市劳动局提出的800元较低标准有望7月份开始执行。这种势头可能继续延续下去,使得中国低工资成本有所上升。一方面是“民工荒”,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与“民工荒”形成了强烈对比。
中国中低端白领的工资停顿甚至下降,与大学扩招有关,与大学生供应量急速增加有关,与服务业欠发达,难以提供大量文职岗位吸纳大学生也有关。中低端白领的工资尚且如此“悲惨”,更惶论大学生要找到一份工作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也直接影响到这个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
上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是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交替时期,由于商品的匮乏,运输的迟滞,信息的阻隔,使得商业活动变得有利可图,商业利润的攫取也变得容易可行,直接造成那个年代的“读书无用论”。而现在的“读书无用论”,则是大学生就业困境造就下的特殊产物。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毕业后能取得高回报的希望支撑一个个大学生及家庭在负重前行。可许多大学生发现,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大学毕业即失业,企及多时的终点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反而使他们站在一个更尴尬的起点上。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下,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出现,并已形成蔓延之势。
“民工荒”使民工获得了社会的尊重,而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则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夕面临被社会抛弃的命运。2006年1月18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涉及农民工工资、就业、技能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服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权益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措施。这么一个《意见》,引起了全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高度关注,政府和公众对待农民工的态度正在好转,全社会逐渐树立起一个新的共识:就是要从经济健康的角度承认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存在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然而中低端白领的工资,在物价飞涨、生活成本逐年抬高的前提下,前景变得那么的不可知,城市贫困问题更加加重。新出现的城市贫困群体中,大部分人是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机会。更令人担心的是,大学生的命运却更不那么乐观,更加的惨白与不可知,谁来关心这个群体的命运呢?(2006年⊙新经济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