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保训》(《宝训》)极有可能是学术造假(二)

(2012-01-06 23:28:26)
标签:

转载

分类: 博文转载

《保训》(《宝训》)极有可能是学术造假(二)

 

  其次,《保训》有可能是《中庸》作者为代表的儒家流派的学术造假。

 

  《保训》中所讲述的舜的事,主要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救(求)中、得中;矵中、追(歸)中”的描述,

究竟该如何来理解这里的“中“字,似乎成了永远也说不清的问题了。舜亲耕于历丘,为什么还要“恐救(求)中”?难道说“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就叫“中”?难道说“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就叫舜“得中”了?“矵中于河”与“追(归?)中于河”是不是在“河”地得到做了什么事?这里的“中”又是什么意思?

 

   李学勤先生等将这里的“中”与《中庸》中的“中道”思想联系起来,认为“ 这段话讲的是舜怎样求取中道。由于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将事情做好。这使我们想到子思所作《中庸》所载孔子的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显然,李学勤先生是想用《中庸》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来解释《保训》中的“中道思想”的。至于如何来“用其中于民”,历史上没有人曾说得清楚,只有所谓“无过不及之理”的说词,至于如何用,却又只说“极高明”而“贤者过之,愚者不及”等;人非贤则愚,看来全人类也不知“中道”如何用了,如此“道统”确实太玄了!

 

  实际上,先贤早就发现《中庸》是学术造假(末学《仁学探微》书中有详论)。孔子时代的“庸”只是一个经济学中的概念,即“民功”(相当于现代经济学中的“劳动产品”或“劳动成果”)孔子“中庸”是能够将自己劳动产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德行,其概念属于道德范畴;而“中道”或《中庸》中的“中庸”则是思想方法上的东西。所以,《中庸》则是陋儒不能正确理解孔子“中庸”妄加猜想而产生出来的不伦不类的学术造假,因而他们的言论便如荀子所说的“甚僻违而无类”,但是一些低素质的人却认为玄妙,更想园其“说”,以至于使用各方学术造假,如案饰孔子的话并断章取义,或则说某些言论是孔子私相传授等。有的陋儒为了再进一步让人相信“中道”或“道中庸而极高明”,甚至可以不惜假造历史,将其说成三皇五帝以至于夏商周的“道统”相传,不仅伪造《礼记》,也来伪造《尚书》。《保训》文反映出“幽隐而无解”、“闭约而无说”的低劣学术造假作品的特点。

 

  通过辨析,不仅《中庸》是学术造假,如《礼记》中有《丧服四制》说:“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孝者不得及,此丧之中庸也。”也是为园“中道”理论的学术造假。《保训》是那一时代的作品,如此“重要”而不得传于世,被腐儒葬在身边埋于地下,岂不属于不见信于世的作品?况且,《古文尚书》是伪书早已被学界认同,而李学勤先生则以发现《保训》而谓“《尚书·大禹谟》,号称“十六字心传”,阎若璩等已经明辨其伪。现在看《保训》篇文,似乎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相信会引起各方面的兴趣。”是想否定“疑古派”的重要成果,可是《保训》造假之迹历历可见,何自信如此耶?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