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保训》(《宝训》)极有可能是学术造假(一)
(2012-01-06 23:27:41)
标签:
转载 |
分类: 博文转载 |
《保训》(《宝训》)极有可能是学术造假
李学勤等史家近来连续发表文章,说通过整理“清华简”发现有《保训》篇,“意义非常重大”。依据其论述,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这篇简文是“周文王遗言”,二是说该文是确可证实“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
依据姜广辉在《〈保训〉十疑》中的整理,《保训》(《宝训》)(为方便检索,下仍以《保训》名)文大致是这样的:
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救(求)中,自诣(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隆)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昔微矵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追(归?)中于河。传贻子孙,至於成汤。”曰:“不足,惟宿不羕。”
简文中唯一难把握的是个“发”字,因周武王姬发的字是“发”。但通篇文字所当疑者甚多,姜文辉所言皆是,李学勤等人也尚没有就所疑问题予以澄清。说《保训》是“周文王遗言”,很难成立;同样的,说周文王是在向姬发传“中”的道统,更难成立。但文中“发”之名及“救中”、“得中”等概念如何解释?
末学认为,只有搞清简文发生的时代文化现象或学术发展倾向等,才便于把握《保训》的真伪或者学术意义。
据李学勤先生说:已经知道,这批竹简的年代是战国中晚期之际,这一点已经碳14测定证实。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
至于《保训》简出土于何墓,我等不得知,但战国中晚期的儒家作品尚有不少流传,依据这些作品与之相对照,或可有助于识其真面目。
实际上,认真整理战国中晚其儒家作品的,在历史上有两个人最权威,一位是荀子,另一位是班固。为什么司马迁算不上一位?读《史记》便知司马迁所注重的历史事件,对学术问题并没有多少认真的整理,如《仲尼弟子列传》只写了学术传承世系等。而荀子则有《非十二子》、班固则有《汉书艺文志》等文传世。荀子、班固对战国中晚期的学术活动评价很低,荀子非十二子,说这么多的流派都不是真正传述孔子学术的,多是属于“案饰”孔子语录或者冒充嫡传孔子言论或者以其他方式谬传孔子者,实际上他们皆是以不同方式进行学术造假者。班固则说“孔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是说那些时代的学术观点乱七八糟,几乎没有一家可以称之为圣人之学的。荀子、班固所接触的战国中晚期的学术作品要比现代人多得多,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态度,就是大量的学术作品不堪入目。
可是,我们今天的信古派,见到一根简文如获至宝,一律信为圣人真传而大加宣扬。究其实,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甄别真伪,不光是确定作品所属时代,而且要分析是否是那一时代的学术造假。
末学认为《保训》极有可能是当时人的学术造假。
首先,如果说《保训》中的“发”,确实是指姬发的话,那么“惟王五十年”似乎是指周文王,但历史上无周文王生称王五十年的依据。姜广辉《〈保训〉十疑》是疑所当疑,若周文王确实未曾称王五十年,此文必另有所指。
今借博客余生在转末学《瀛政为什么不称王》一文的评注中的考证,来证明周文王从未称王的历史记载:
一、周武王灭殷未就帝号而称王
二、楚国熊通首先僭越称王
三、吴国寿梦继楚之后称王
四、越国允常拓土称王
五、魏国子罃僭越称王
六、齐国田因齐僭越称王
七、 秦国嬴驷僭越称王
八、五国(魏、韩、赵、燕、中山)相王
既然周文王未称王,那么“惟王五十年”则其“王”绝不是指周文王,李学勤所说《保训》是“周文王遗言”便是无历史记载依据,反而是与历史记载完全相反的————不足信了!
最有可能是《保训》作者历史知识浅薄,连周文王未曾称王也不知,为搞学术造假便荒唐地拟了“惟王五十年”之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