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保训》(《宝训》)极有可能是学术造假(一)

(2012-01-06 23:27:41)
标签:

转载

分类: 博文转载

《保训》(《宝训》)极有可能是学术造假

 

李学勤等史家近来连续发表文章,说通过整理“清华简”发现有《保训》篇,“意义非常重大”。依据其论述,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这篇简文是“周文王遗言”,二是说该文是确可证实“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

 

依据姜广辉在《〈保训〉十疑》中的整理,《保训》(《宝训》)(为方便检索,下仍以《保训》名)文大致是这样的:

 

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救(求)中,自诣(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隆)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昔微矵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追(归?)中于河。传贻子孙,至於成汤。”曰:“不足,惟宿不羕。”

 

简文中唯一难把握的是个“发”字,因周武王姬发的字是“发”。但通篇文字所当疑者甚多,姜文辉所言皆是,李学勤等人也尚没有就所疑问题予以澄清。说《保训》是“周文王遗言”,很难成立;同样的,说周文王是在向姬发传“中”的道统,更难成立。但文中“发”之名及“救中”、“得中”等概念如何解释?

 

末学认为,只有搞清简文发生的时代文化现象或学术发展倾向等,才便于把握《保训》的真伪或者学术意义。

 

据李学勤先生说:已经知道,这批竹简的年代是战国中晚期之际,这一点已经碳14测定证实。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

 

至于《保训》简出土于何墓,我等不得知,但战国中晚期的儒家作品尚有不少流传,依据这些作品与之相对照,或可有助于识其真面目。

 

实际上,认真整理战国中晚其儒家作品的,在历史上有两个人最权威,一位是荀子,另一位是班固。为什么司马迁算不上一位?读《史记》便知司马迁所注重的历史事件,对学术问题并没有多少认真的整理,如《仲尼弟子列传》只写了学术传承世系等。而荀子则有《非十二子》、班固则有《汉书艺文志》等文传世。荀子、班固对战国中晚期的学术活动评价很低,荀子非十二子,说这么多的流派都不是真正传述孔子学术的,多是属于“案饰”孔子语录或者冒充嫡传孔子言论或者以其他方式谬传孔子者,实际上他们皆是以不同方式进行学术造假者。班固则说“孔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是说那些时代的学术观点乱七八糟,几乎没有一家可以称之为圣人之学的。荀子、班固所接触的战国中晚期的学术作品要比现代人多得多,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态度,就是大量的学术作品不堪入目。

 

可是,我们今天的信古派,见到一根简文如获至宝,一律信为圣人真传而大加宣扬。究其实,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甄别真伪,不光是确定作品所属时代,而且要分析是否是那一时代的学术造假。

 

末学认为《保训》极有可能是当时人的学术造假。

 

首先,如果说《保训》中的“发”,确实是指姬发的话,那么“惟王五十年”似乎是指周文王,但历史上无周文王生称王五十年的依据。姜广辉《〈保训〉十疑》是疑所当疑,若周文王确实未曾称王五十年,此文必另有所指。

今借博客余生在转末学《瀛政为什么不称王》一文的评注中的考证,来证明周文王从未称王的历史记载:

 

一、周武王灭殷未就帝号而称王

     自成汤灭夏以来,殷朝天子皆称帝号,直至帝纣,而武王伐纣,建立周朝而不建帝号而称王【史记.殷本纪】,在下以为其一:周初为殷朝诸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论语·泰伯】不称帝号以谦恭示于天下,其二,其父谥号文王,以自己不僭越其父以孝闻于诸侯。所以周朝天子皆称王号。

二、楚国熊通首先僭越称王

      至“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摘自(史记.楚世家)】,楚熊渠“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摘自(史记.楚世家)】,“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摘自(史记.楚世家)】

    而自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平王迁都雒邑(公元前771),东周开始后,周室衰微,周平王三十年(公元前741年),楚熊通杀其兄长楚君蚡冒之子自立为楚君。【史记.楚世家】,楚君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摘自(史记.楚世家)】周天子不能讨伐,以至于世代僭越称王。

三、吴国寿梦继楚之后称王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摘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吴太伯的十九世孙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吴王。

四、越国允常拓土称王

     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馀世,至於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句践立,是为越王。【摘自(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五、魏国子罃僭越称王

     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9年)魏伐楚,取鲁阳。武侯卒,子罃立,是为惠王。这是中原诸侯第一个僭越称王的。

六、齐国田因齐僭越称王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齐桓公田午卒,子田因齐立是为齐威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七、 秦国嬴驷僭越称王

   “周显王五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二十五年,秦会诸侯於周。二十六年,周致伯於秦孝公。三十三年,贺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於秦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其後诸侯皆为王。”【摘自(史记.周本纪)】
八、五国(魏、韩、赵、燕、中山)相王

    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魏公孙衍倡议“五国(魏、韩、赵、燕、中山)相王”,韩、燕、中山皆称王,赵武灵王独不肯,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

 

   至此可知,周朝诸侯不尊天子,先是楚、吴、越等蛮夷之地,称王,与周天子同列,后是中原诸侯陆续称王,不尊天子。

 

既然周文王未称王,那么“惟王五十年”则其“王”绝不是指周文王,李学勤所说《保训》是“周文王遗言”便是无历史记载依据,反而是与历史记载完全相反的————不足信了!

 

   最有可能是《保训》作者历史知识浅薄,连周文王未曾称王也不知,为搞学术造假便荒唐地拟了“惟王五十年”之辞。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