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阅读助我圆梦

(2022-08-08 10:42:39)
标签:

赵德发

随笔

阅读

圆梦

创作之路

分类: 我的一些散文随笔

    阅读助我圆梦


                              赵德发

 

24岁那年,在一个秋夜里心血来潮,想当作家。

之所以萌生这个念头,是因为看了一本刊物。我任职的学校订了多种刊物,收到后放在办公橱里供老师阅读。这天晚上我备完课,同事们也都走了,我就打开橱子,从站立成排的刊物中抽出一本。那是在1978年秋天出版的一本《山东文艺》“专刊”,淡绿色封面,汇集了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委会第三次扩大会议的材料。会议虽然早在一年前就结束,但我读到几位作家的发言,看他们意气风发谈创作计划,还是深受感染蠢蠢欲动,心想,他们能当作家,我也要当。

我走到院子里,仰头看着清澈的夜空,闪亮的星星,确定了我的人生目标。秋风嗖嗖,吹落许多树叶,却不妨碍我整个身心高度发烧。回到宿舍,躺到床上,心脏还是急跳不止,直到村里传来鸡叫声才恢复正常。

现在想想,那天晚上我在橱子里成排的刊物中抽出一本,等于从“命运扑克”中抽出了关键性的一张。

这张牌,突然把我推向了狂妄的境地,让我不知天高地厚。那时的我连小学文凭也没有,因为读到六年级,学校因动乱而停课;14岁去邻村读初中,却因为学校不正规,我愤而退学,干农活去了。多亏我15岁当上民办教师,又亲近了书本,八年后考上公办教师。我本来打算当一辈子教师,在讲台上让粉笔末染成白头的,没想到那本刊物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让我觉得今生今世就要走文学这条路。

于是就写,仓促开练。写小说,写散文,写出就投。除了第二年夏天在《大众日报》上发了一个几百字组成的“豆腐块”,别的稿子不是“完璧归赵”,就是泥牛入海。向《无名文学》投稿也没被采用,我悲愤满腔,在日记里写道:“无名尚不许,何望成名哉?”

但我依然冥顽不化,把文学看得高于一切。我这时知道了天高地厚,明白了失败的原因是读书太少。从此,我在书本的海洋里勇猛精进,终于在35岁时梦想成真,成为一名作家。之后,我又梦想成为一名优秀作家,写出又多又好的作品。这个梦至今还在做着,所以我一直把阅读当作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的读书经历,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基础性阅读。

有人听说我小时候没上过几天学,就认为不上学照样可以当作家。其实不然,我是扎扎实实学了两遍大学中文课程的。

第一遍,读电大。我25岁那年被调到公社党委,但每天忙完工作却偷偷写小说。第二年冬天,我辛辛苦苦写的一部10万字的大中篇又被退稿,深受打击,头发严重脱落,并且出现了几处斑秃。春节后得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招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学习,我立即报名。找来中学课本,16天看了21本,以高分考上。这时我被调到县委工作,工作之余开始学习电大课程。我的目的是为写作打基础,恨不得把课本内容都装进脑子里,因而三年的六次考试成绩,五次是全班第一名,一次是第二名。大学中文课程,有效地弥补了我的文化差距,提高了我的创作水准,三年间发表了十几篇小说,让而立之年的我有资格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当然,我也拿到了平生第一张文凭——山东电大发的专科毕业证书。

第二遍,读山大。加入了省作协,创作欲望更加高涨,但我忙于工作,欲写不能。有好几次,我读到刊物上那些同龄作家发表的好作品,冷汗涔涔,心急如焚。这么煎熬了将近三年,突然看到上级文联的通知:山东大学招收为期两年的作家班。我获得领导批准后疯狂备考,志在必得,终于通过了成人高考,于1988年秋天踏进了山大校园。山大中文系安排最好的老师给我们上课,我在课余又读了大量书籍。我有了登高望远的感觉,回首故乡,满目珠玉。于是精选素材,精心创作,发表了以《通腿儿》为代表的一批作品,让我站上了第四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的领奖台。

这两次系统的文学教育,我称之为基础性阅读。但我不是说,这是作家的必由之路。有人天分奇高,经多见广,照样能写出好作品。但就我而言,还是庆幸人生中有这五年读书时光。

二是专题性阅读。

要写一本书,先读许多书,这是我的一贯做法,也可以叫作“急用先学”。这不是急功近利,是写作前必要的案头准备。准备什么?我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望尽天涯路”。每写一部长篇作品,要看看前辈与同辈作家写没写过这个题材,如果写了,就找来认真拜读,看人家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我写第一部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因为要表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就找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阅读,如外国的《土地》《农民》《大地》,中国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艳阳天》《古船》《白鹿原》等等。从这些作品,我看到了农村小说的高度,给自己定下了标杆。当然,我最终没能写到那样的水准,但我尽力了。

二是“努力成专家”。我深知,读者都很聪明,我不能胡编乱造,以伪劣之作糊弄他们。所以每当定下一个写作项目,都要大量阅读,把许多事情弄懂弄通,尽量让自己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尤其是超越自身经验的写作,更要恶补有关知识,对这个领域从陌生到熟悉。我曾用八年时间创作了《双手合十》《乾道坤道》这两部长篇小说,对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从理念到礼仪,从宏观到细节,都通过阅读和采访尽量搞清楚。问世之后,一些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也觉得我写得挺地道,没有硬伤。去年秋天,我开始写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海洋的传记文学,主要内容是钩沉黄海历史,讲述黄海故事。我从自己的藏书中挑取,从网上陆续购买,最后整理出参考文献目录,共70多本。这些书帮助了我,加持了我,让我得以顺利完成。

三是普泛性阅读。

基础性阅读阶段早已过去,专题性阅读视创作内容而定,我平时多是普泛性阅读。一旦有空,就广泛阅读,随心,随缘,随时,随地。我虽然年纪大了,还是要求自己“保持好奇心,追求大视野”。

有人说过,小孩都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因为他们对这世界看得太少;老人多是让眼睛眯缝着甚至闭起来,因为他们对这世界已经看得够多。我这双老眼虽然瞪不大,但还是想看到更多的东西,想知晓许多事情的真相与奥秘。于是,我读各种书籍、各种报刊,也从网络和手机上了解资讯,阅读文章。有句老话说,“世事如棋局局新”,世界每天都在变局之中,究竟有什么变化,“新”在哪里,实在值得关注、值得深究。

普泛性阅读,还可能直接催生新作品。举例说,我多年来一直订阅《参考消息》,2011年的一天突然读到一则新闻:国际地层委召开会议讨论一件事,要不要以“人类世”取代“全新世”。这是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2000提出的,他认为,18世纪晚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加剧,人类成为影响环境演化的重要力量,地质历史已经进入了“人类世”。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心想,可不得了,这是地质历史的改朝换代呀!我得知,由于科学家们争论激烈,“人类世”的命名未获通过,但是国际地层委成立了一个工作组,负责调查研究这件事情。我从此关注这件事情的进展,浮想联翩,大量阅读地质历史学等方面的书籍,于2015年写出了长篇小说《人类世》。

40年多来,我为了圆梦读书不倦。虽然当优秀作家的梦想至今还没实现,但勤于阅读成了我的习惯。但愿我能活到老读到老,读到老写到老。

                                      2022.5.22

 

                     刊于《阅读与创作》2022年第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